在清朝,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剃髮留辮的

2022-07-3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在清朝,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剃髮留辮的

清初強制推行剃髮令,主要針對的是江南士大夫階層,目的在於通過改變其服飾和髮式,使之臣服。

實話說,那時清軍的確為此進行了血腥鎮壓,大多數漢人都剃髮且蓄辮了,有些比較頑固的江南士大夫沒有剃髮,他們躲了起來,但在康熙年間便先後死去,其影響力漸趨於無。

康熙帝崇尚漢文化,故江南地區的政治空氣一度解凍,隨著康雍年間清朝統治逐漸穩固,剃髮令的執行也開始形同虛設。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一般來講只須剃光前額和鬢角即可,但事實上前額和鬢角也不必完全剃光,留一些亦可,辮子的長度同樣沒有嚴格限制,有人甚至幾乎不留辮子了,只是把頭髮往後一梳,梳成一個髻紮起來。

對剃髮和蓄辮要求比較嚴格的主要是旗人和體制內人員。旗人是清朝統治的基本盤,自然不容有失。滿洲人自不必說,入旗的蒙古人和漢人也要完全按照要求剃髮蓄辮。體制內人員,通俗講就是當官的,大到大學士,小到差役、衙役,只要是在清廷內部供職,代表清廷做事的,都要剃髮蓄辮。當然了,如果你想參加科舉考試,也要按要求剃髮蓄辮。

到乾隆年間,天下承平,參加科舉的人越來越多,自然都留起了髮辮,而民間也出現了自下而上的競相效仿,普通百姓看著官員們留髮辮,他們也學著當官的,紛紛留起了髮辮,國人的髮型這才逐漸穩定了下來。

至於邊疆地區,如外藩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清廷並不嚴格推行剃髮令,而是因俗而治,允許少數民族保留自己的服飾和髮式。而對於當地的漢人和旗人,則須遵守剃髮令的要求。

而且,在邊疆地區,剃髮蓄辮甚至是少數貴族和功臣擁有的特權,大家趨之若鶩,怎奈想剃髮留辮,也是門檻極高的。

比如在道光年間,新疆回部的伯克們紛紛請留髮辮,清廷也只是允許四品以上的阿奇木和伊什罕伯克蓄辮,四品以下者則不准。

由此可見,蓄留髮辮已成為清廷拉攏和控制邊疆地區貴族的一種特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