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視覺志(ID:iiidaily)
近幾年,出現了一種神秘的直播間,幾分鐘就能決定幾百萬「資金」的走向。
一個美女主播,收到富豪男友贈送的翡翠鐲子,鐲子晶瑩透亮,據說價值幾百萬,主播很是喜歡。
但在直播間,一位鑒寶師看了幾眼,就拆穿了幾百萬背後的「真相」。
原來所謂翡翠鐲子就是個透明鋥亮的酒瓶底。
一語驚醒夢中人,女主播也回憶起男友送禮物時埋下的伏筆。
在直播間,鑒寶師和網友們不僅旁觀了一件「寶物」的貶值,更見證了一段愛情的破碎。
像這樣的鬧劇,在鑒寶直播間,每天都在上演。
人才輩出的寶友
在直播間負責鑒寶的老師們,個個都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掌眼」多年的經驗。
無論你拿的是金銀珠寶,還是各朝文物,他們總能精確地判斷真假,並且給出估價。
但在直播間請求鑒寶的寶友人才輩出,經常掏出超出人類認知範圍的寶貝。
在幾萬人的注視下,一位寶友直接掏出100克拉超大鑽戒。
這顆有望讓金氏世界紀錄動搖的「鑽石皇帝」,逗得老師喜笑顏開。
當一尊水晶奧特曼出現在鏡頭前,見慣了風風雨雨的老師,仍能鎮定地報出這尊「外星菩薩」的真名。
還有寶友在地攤上淘到一幅《睡虎圖》,攤主聲稱別人開價一千萬他都沒賣,100元賣給了寶友這位有緣人。
老師看到這幅畫,只能誇讚它的細節細膩,老虎睡姿慵懶,物超所值。
分辨出沾滿泥土的迫擊炮炮彈,救人一命,老師的功德簿上便又添一筆。
線下「海選」式鑒寶,能挖掘出更多藏在民間的寶貝。
當一位大爺掏出祖傳漢白玉晾衣架,見多識廣的老師也受到了震撼,嘴巴久久不能閉合。
看直播鑒寶「走火入魔」的網友,吃個葡萄都能吃出珍貴玉石。
在直播鑒寶中,時常也能看到一些「真傢伙」。
當老師們看到這些疑似來路不正或是法律禁止收藏的文物,他們就會貼心地把計量單位換成年。
「你這個東西要賣,怎麼也得小五年、大四年(有期徒刑)。」
曾經有寶友,在直播間亮出一套編鐘。
老師一眼就看出是仿品,並給出真品的「估價」——無期或死刑。
面對這類藏品,老師們通常會誠懇地給出指導意見,建議寶友上交國家。
有時,直播間在充滿歡聲笑語的同時,還能綻放出幾縷正道的光。
有一次,老師在鑑定一個罐子,「寶貝」上面厚厚的土讓他心生疑慮。
對面的寶友很快道明寶物來歷,原來是他逮盜墓賊收繳的贓物。
老師這才知道,對面原來是一位警察同志。
和更想知道寶貝值多少錢的寶友們不同,警察同志最想了解的,卻是文物的歷史價值。
為了辦案,警察同志還連夜研讀《文物法》。
術業有專攻,專長鑒寶的老師,也算是來了一把跨界合作,為文物保護事業盡了一份力。
在鑒寶直播間,大家總是能收穫別樣的樂趣。
昔日輝煌
其實真要算起來,網絡直播連線鑒寶只能算個後輩。
曾經層出不窮的電視鑒寶節目,構成了一代人獨特的記憶。
2002年10月,新版《文物保護法》頒布,在特定情況下,文物的個人收藏和交易首次獲得法律許可,中國掀起一波收藏熱。
各種撿漏得到寶物一夜暴富的傳說在坊間流傳,許多人都懷揣著靠寶物「逆天改命」的夢想。
2003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藝術品投資》欄目推出周末特別版《鑒寶》欄目,大獲成功,各地方台紛紛推出鑒寶類節目,最高時,全國有50多檔鑒寶節目同時播出。
在諸多節目之中,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和珅」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
每期節目,圍繞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一個主題進行,共分為亮寶、辯寶、護寶三個環節。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護寶環節,專家出具鑑定書,如果鑑定結果為贗品,王剛就拿著護寶錘,把「寶貝」狠狠砸碎,寓意不允許贗品再流入民間。
之前花大價錢買下寶貝的寶主,在這一錘子之後,總會顯得失魂落魄。
更有寶主當場發飆,質疑專家的鑑定結果。
有的節目為了提升收視率,還為寶物賦予了一段曲折的故事。
不識貨的農村親戚用文物喂雞、為了愛人重金買下文物當禮物卻換來指責,這類吸引眼球的情節層出不窮。
甚至還有偷母親寶貝,討好未來婆婆的戲碼。
文物動輒幾百萬的價值,打擊贗品的快感,都牢牢吸引著大家的眼球,鑒寶類節目的關注度持續飆升。
但作為節目核心的「真假」問題,卻一直飽受爭議。
各種鑒寶節目為了收視率或利益,有意歪曲鑑定結果的醜聞頻頻曝光,鑒寶節目的「立身之本」受到極大衝擊。
2012年10月,一位姓付的鑒寶人帶著一件甜白釉壓手杯,登上了《天下收藏》的舞台。
在場的三位專家都給出了贗品的鑑定意見,王剛當場砸掉了這隻杯子。
不甘心的鑒寶人帶著杯子殘骸到其他機構鑑定,別的專家卻認定這是真品,並且給出2億的估值。
於是,鑒寶人和《天下收藏》及王剛對薄公堂,《天下收藏》也因此停播。
2017年,知名鑒寶專家蔡國聲受邀參加某節目,卻發現一旁的所謂「專家」,好幾次把假貨說成是真品。
蔡國聲看不過眼,拂袖而去,發布視頻對這一現象進行抨擊。
鑒寶節目,就這麼在一片質疑聲和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逐漸走向沒落和沉寂。
上下五千年
從電視鑒寶到直播鑒寶,變的是呈現形式,不變的是對鑒寶這件事的狂熱。
或許只有在中國,鑒寶才有長盛不衰的基因。
這背後是五千年歷史帶來的深厚底蘊。
許多國寶都曾流落民間,那時,大家真的可以在路邊撿到寶貝。
西漢皇后之璽,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呂雉的玉璽,還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了「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名單。
如此重要的國寶,被發現的過程卻很「草率」。
1968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咸陽市韓家灣小學的學生孔忠良走在放學路上,突然一個閃著白光的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原本以為是一隻兔子的眼睛,但當他追過去才發現,那是土裡掩埋的一塊石頭,挖出一看,原來是一方晶瑩剔透的印章。
他把印章帶回家後,他的父親覺得這可能是一件文物,第二天就把印章送到了西安,由專家鑑定出它的「身世」。
像皇后之璽這樣「蒙塵」的寶貝,比比皆是。
戰國鳥蓋瓠壺是1967年一位文物工作者在陝西省綏德縣廢品站發現的。
圖源:陝西歷史博物館
春秋時的青銅兵器高子戈,最初是當地一位農村小孩發現的,被當廢品賣了不到6塊錢,後來輾轉被文物部門發現並收回。
無論是流落民間,還是一直被妥善保存,國寶大多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
《國家寶藏》里有過這麼一段故事。
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和故宮同歲,是紫禁城的起點,也見證過數百年間的風風雨雨。
這件青花瓷器通體繪有翻轉的海浪和山形,兩者組合為「江山」之意,寓意福山壽海、江山永固,整體顏色也是青翠濃艷,牢牢抓住大家的眼球。
但飽和度如此之高的青色,需要使用產自中東的蘇麻離青。
但是,當時統治蘇麻離青產地的帖木兒帝國,正在對大明虎視眈眈,第一任統治者帖木兒甚至於1402年,欲以百萬大軍侵略大明。
兩國局勢一度十分緊張,蘇麻離青可能就這麼斷絕來源。
外交家鄭和與帖木兒帝國的使臣進行友善交流,代表大明展現了兼容並蓄的大國氣度,以及敢於抗爭的大國自信。
兩國才能重啟貿易,如此美麗的瓷器,才能繼續燒制。
而這不過是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歷史裡的一個片段。
中國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產。
「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六百年紫禁城」
「寶刻淵藪,漢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壯志諧風雅,咫尺築天堂,一千年蘇州古典園林」
.......
時間的洪流滾滾向前,那一座座遺產,一件件瑰寶,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向我們訴說著中華文明過往的輝煌。
這些過去的故事,註定怎麼都講不完。
但有許多珍貴的瑰寶卻流散海外,遲遲不能回家。
近代的中國滿是動盪,就像一個敞開大門的寶庫,被列強瘋狂劫掠。
據統計,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全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
有人說:「中國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宮,而在大英博物館。」
圖源:介面新聞
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甚至直接被命名為中國館。
那些流落海外的寶物並沒有得到妥善照顧。
很多文物都是裸展,沒有玻璃櫃保護,連隔離藏品和遊客的欄杆都沒有,遊客破壞藏品的事情時有發生。
2017年,在美國費城的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一名男子醉酒後,掰斷了從中國租借的兵馬俑的一枚大拇指。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當今世界現存最早的中國絹畫,1900年被英國人從頤和園搶走,1903年大英博物館僅花了25英鎊購入。
當時的工作人員將這幅無價之寶切割成了幾塊,這對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導致它一直開裂掉粉。
最後,大英博物館請來中國修復專家邱錦仙出手,《女史箴圖》才得以修復。
《女史箴圖》已經算是幸運兒,還有許多珍貴的中國畫,因為保存不善已經成了殘片,只能像垃圾一樣堆在儲藏室里。
它們在離家萬里的暗室里,無人問津,逐漸腐朽,再也不復昔日美好模樣,這讓人何等痛心。
每一件寶貝,都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切面。
中國人對寶物的喜愛,是在厚重文化之中浸染的成果,對寶物的愛護,是刻印在我們基因之中的密碼。
我們熱衷圍觀鑒寶,是希望那些真正寶貝的價值為人知曉,希望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能得到善待,從而能把承載的底蘊展示給更多人。
願那些流落海外的文物能早些回家,也願每一件寶物,都能得到妥善照顧。
參考資料:
1. 《在鑒寶視頻中,我明白了乾隆原來死在埃及》 新聞哥
2. 《「沒有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央視網
3. 《中國人有多好忽悠?看看這個節目就知道了...》 鳳凰weekly
4. 《我在網絡鑒寶里,發現了奧特曼的真相》 情報姬
5. 《在線被判死刑和無期,鑒寶直播成了網友們的快樂源泉。》 差評
6. 《在短視頻平台,鑒寶成為了爆紅的行為藝術》 3DM遊戲網
監製:視覺志
編輯:離蔭
微博:視覺志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