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正式宣戰,850萬年輕人準備在聖誕赴死

2023-12-22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歐洲正式宣戰,850萬年輕人準備在聖誕赴死

匪夷所思的一幕:

死寂的夜晚,硝煙還未從戰場上散去。

白日裡廝殺得分外眼紅的士兵竟然陸續走出戰壕,在滿是彈坑和屍體的無人區,慢慢開始互相打招呼、交換自己手裡頭的禮物。

這一夜,連續數月的槍炮聲都化作了溫暖的歌聲。

理想主義的幻想?

事實卻是它的確真實發生過,還被稱作是一戰史上最為傳奇的謎團:

聖誕節休戰

1914年12月,戰場擴散至全世界,持續5個月的轟炸和廝殺,造成了近百萬人死亡。

唯獨平安夜這一天,前後大約有10萬名交戰國士兵相繼達成了休戰

完全沒有經過上層的同意。

廣告中的聖誕節休戰

至今,這段往事依然沒有官方記載,政府高官和主流媒體都選擇了掩蓋真相,那些歷史的細枝末節仍無從查明。

又如何知曉?

被當年的士兵寫入日記和通信,經由民間口口相傳,譜成歌曲、拍成電影。

比如這部電影——

《聖誕快樂》

豆瓣評分8.5

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影片、凱撒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它還有另一個譯名:今夜無戰事

不同的是,這部影片幾乎沒有血腥的畫面和殘酷的情節,連戰鬥場面都是寥寥無幾。

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士兵之間平淡隨常的對話和行為。

在血肉和泥漿混雜的戰場上,它猶如一把利刃,劃拉出一個裂口來窺見戰爭的真相。

「戰爭,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不遠萬里去殺掉素不相識的另一個農民兒子。」

當時人人都以為戰爭是命運的饋贈,勝利是英雄的冠冕,如同出門遠行一樣,歸家的路途必定是繁花相伴、勳章閃耀。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戰爭的獠牙不曾為誰仁慈。

這場戰爭付出的代價是:15億人被捲入,850萬士兵和1300萬平民死亡,2100萬人受傷。

可是這些冰冷的數字,並沒有挽回另一批年輕人沸騰的生命。

01

非戰不可嗎

1914年,聖誕前夜。

城鎮里溫馨喜慶的聖誕氛圍,沒有驅散戰場上憂傷和不安的情緒。

就在白天,由於德軍的機槍掃射,短短5分鐘內,英法聯軍就損失了1/3的兵力

戰場上,誰也不敢掉以輕心,每個軍隊都接到了加強戒備的命令。

忽然德軍的戰壕里傳來了動人的歌聲,緊接著一陣悠揚的風笛聲從英軍戰壕里響起。

沒有任何商量,兩個不同戰壕里的敵人此刻居然合奏起了聖誕歌曲《平安夜》。

神奇的是,這首創作於奧地利的歌曲,因為具有安寧、祥和的力量,被各個國家翻譯成了不同語言的版本。

聽著熟悉的曲調,每個士兵的心頭都泛起陣陣漣漪,白日裡凜冽的殺意仿佛飄散。

為了讓所有士兵都能聽到歌聲,德軍里的歌唱家走出戰壕。

手拿著聖誕樹,一邊歌唱一邊緩緩走向戰地中央,德軍長官緊張地勸他趕緊回來,如果不想被敵軍當作活靶子的話。

出乎意料,在場沒有任何槍聲響起,有的只是敵人的喝彩聲。

不知何時起,戰壕里的士兵都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圍坐在戰壕邊上聆聽歌聲。

於是,英法德三方長官商定「聖誕夜休戰」,畢竟少打一戰也不可能影響戰局。

此時,原本代表著殺戮的照明彈射向空中,猶如煙花般照亮了聖誕夜的戰場。

士兵們紛紛走向彼此,手中拿的不再是槍而是香檳和美食,他們漸漸熟絡起來,像久違的朋友一樣喝酒唱歌聊天。

英軍戰壕里的牧師支起十字架,開始為大家做聖誕禱告。

不論究竟有何種信仰,所有士兵都圍攏在一起,虔誠地向上帝祈求:「結束戰爭吧!」

或許上帝也不曾想,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會有一座「巴別塔」憑空高聳,消融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群的內心隔閡。

第二天,休戰繼續。

三方長官協定安葬陣亡士兵,聖誕這一天,一場大規模的葬禮在戰場上悄悄進行。

看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一座座冰冷的墓地,大家猛然清醒:

那些平常想像中窮凶極惡的敵人,不是像惡魔一樣頭上長著角,而跟自己年紀相仿的普通人

第三天,休戰結束。

槍聲打響前,一名德軍士兵衝著長官厲聲道:「明天的死比昨天的死還要荒謬。」

長官沒有反駁,良久,他走向英軍戰壕提議道:

「開火時,你們來我們戰壕暫避一下。」

每當開炮前,三方身著不同制服的士兵便會到對方的戰壕里,暫避炮火。

如此反覆,依舊是炮火紛飛,但沒有人會受傷。

不打仗的時候,戰場便成了大型娛樂場,士兵們踢足球、打撲克、以及表演雜技。

事實上,所有人都發現少打一戰不會有任何改變

02

恨從哪裡來

休戰前,大家給對方的形容是——土匪。

仿佛這仇恨是與生俱來的。

教室里,本應是純真無邪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多年教育所灌輸的仇恨。

「統統殺光,一個不留,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敵人狼子野心,不滅,我們誓不罷休。」

一戰爆發時,各國年輕人都興高采烈,德國爆發了盛大的歡慶遊行,法國街頭到處是歡呼的人群,英國參軍的隊伍排成了長龍。

不少未成年男孩為了能上前線作戰不惜謊報年齡,14歲改成19歲,17歲改成20歲。

甚至有年輕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參軍而自殺。

宣戰後,德軍士兵在火車上塗鴉「打進巴黎,征服法國」

是的,戰爭並不是一開始就面目可憎。

教堂里,年輕小伙激情澎湃地慶祝大戰爆發——

我們終於能有所作為!弟弟,你打算袖手旁觀嗎?

毫不猶豫,兄弟二人離開教堂,奔向戰場。

開門的一瞬間,屋外的陽光如照明彈般閃亮得刺眼,吞噬了兄弟二人的身影。

戰爭是什麼?

沒有人告訴這群年輕人戰爭的真相,大概也是因為沒有人看清真相。

眾人都以為戰爭是美好浪漫的史詩

勝利女神在前方招手,勇敢的人會得到她的眷顧,美人相擁、榮耀加身。

眾人都以為戰爭頂多持續個半年就結束。

僅需小小的犧牲,就能搜刮其它國家全部的財富,自己也會跟著榮華富貴。

2022版《西線無戰事》

沒有人為戰爭哀悼,直至戰爭吞噬了所有人。

一戰生還士兵雷馬克,在小說《西線無戰事》里這樣描述主人公參戰後的心情:

我很年輕,不到二十歲。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殺人,我對於生命的認知僅限於絕望、死亡、恐懼和聯結著痛苦深淵的失控的淺薄。

我看見不同民族被迫為敵,沉默地、無知地、愚蠢地、順從地、無辜地在互相殘殺。

我才十八歲,剛開始熱愛世界,熱愛生活,就不再相信這一切,我只相信戰爭。

2022版《西線無戰事》

戰爭教會這群年輕人作為士兵的生存之道——

不要思考、不要猶疑,戰爭不會留下哪怕是一秒的僥倖時間。

極具諷刺性的一幕:

休戰的事情曝光後,軍方上級重新接管部隊,發現有德軍士兵走出戰壕,便立即命令士兵開槍射殺。

士兵們紛紛躊躇著不願開槍,就對天鳴槍示警。

冷不防,一聲清脆的槍響後,德國士兵應聲倒地,開槍的正是經歷喪兄之痛的士兵。

不幸的是,被射殺的士兵不是德軍,而是法軍。

由於他的家在淪陷區,便藉助德軍幫助,穿著德軍軍服進入淪陷區,回家看望母親。

因為一件軍服丟掉了生命,多麼諷刺、多麼冤枉!

可惜,士兵們還來不及懷疑這一切,所謂上帝的旨意便來「教育」他們:

這是挽救世人的自由之戰,以神助力,你們必須把德國人統統殺光。

但德國人真的是仇人嗎?這仇恨又從哪裡來?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里,英國士兵回憶自己抓獲過的德軍俘虜:

「他們似乎對我們沒有惡意,可能是理髮師或是店老闆之類的。只是和我們一樣都穿上了制服。」

《他們已不再變老》

唯有鮮血染紅索姆河,這群曾經憧憬戰爭的年輕清醒地明白,戰爭到底是什麼。

是可憐的自相殘殺、是掛滿鐵絲網的斷臂殘肢、是哀嚎著死去的好友、是近在咫尺卻回不到的家…

無論輸贏,它一旦開始就意味著一切將不可挽回。

明白這場戰爭毫無意義後,士兵們開始思考,若無意義,又為何會發生?

電影間接給出了一個答案:

國家知道我們受的苦嗎?

知道我們如何地任勞任怨嗎?

比起那些大吃大喝、叫我們殺敵的將領

德軍反倒是可愛得多

真正發動戰爭的人,不是倒在前線的士兵,不是忍飢挨餓的普通百姓。

恰恰是那些從未參與過戰爭,也絕不可能去戰鬥的人。

是搶奪資源的上位者、是狼子野心的政客、是從中漁利的軍火商、是將士兵性命換作勳章的將軍…

當士兵被煽動著殺得你死我活的時候,他們安居在後方享受歌舞昇平。

電影結尾,德皇將參與休戰的士兵關進火車。

他們將被送往與俄軍對戰的東線戰場,橫穿整個德國,卻再也不會有機會見到家人。

臨走前,德皇踩碎了士兵伴奏的口琴,但火車開動時,那一晚的歌聲再度響起。

一個、兩個、三個…士兵輕聲哼唱,歌聲穿過車廂,迴響在這片尚未被炮火摧毀的土地上。

03

為什麼反戰?

後來,歷史告訴我們: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歐洲帝國主義之間由於分贓不均而大動干戈。

而那些發動戰爭的、提供彈藥的、鼓吹好戰的…他們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

1930版《西線無戰事》

想起一個故事:

1918年10月,戰爭結束的前一天,德皇威廉二世流亡至中立國荷蘭。

在豪華的莊園裡,安穩無憂地活到了82歲,臨死前,他有一個心愿是,等到王朝復辟時,將自己的遺體安葬故土。

可笑的是,那些戰死沙場的士兵大部分都沒有活過30歲

他們的肉體腐爛在不知何處的的異鄉山野,他們的骸骨時不時地被野豬挖出來啃食。

《他們已不再變老》

一戰什麼都沒有終結,除了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什麼都沒有留下,除了仇恨和絕望。

20年後,又一批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人,猶如歷史重演般歡呼著「戰爭萬歲」。

規模進一步擴大,慘烈進一步升級,與日俱增的仇恨、強大的熱武器讓士兵異化為瘋狂的殺戮機器。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規模屠殺、南京的「百人斬」較量、731部隊的人體實驗…

人們總是低估了戰爭,卻往往高估了人性。

時至今日,你聽,隔壁的槍聲還在繼續,炮火聲依然連綿不絕。

我們並非離戰爭很遠,並非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我們可以在一個平凡的周末,悠閒地躺在床上刷手機、喝奶茶,為國際形勢的驟變感慨、為不同的觀點爭論。

只是因為那些屈辱痛苦、那些流血犧牲,有上一代的人替我們承受和付出。

和平來之不易,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橫空出世》

可有人動動嘴皮、敲敲鍵盤,便想毀掉這樣的和平,將自己代入戰爭里的上位者,嘲笑反戰的同胞。

但,請記住——

反戰≠聖母,呼籲反戰≠支持放下武器。

手裡舉槍不是為了對著人,而是槍口朝上,在別人將槍口對準我們的時候正當防衛。

《橫空出世》

與此同時,反戰的另一層涵義始終是——

反壓迫反侵略、反野心家永無止盡的貪婪,卻要普通百姓為此買單。

而不是否定過去的屈辱、否定上一代人的流血犧牲,若是如此,則當下毫無意義。

《高山下的花環》

但賦予上一代人的犧牲是否有意義的標誌——

不在於占領了多少地盤、打贏了多少仗。

而在於我們的國家是否真的變得強大,我們的人民是否真的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

當野心家以自由崇高的名義,去蠱惑年輕人不惜一切代價去奮戰的時候。

我們應當知曉,沒有人能夠輕易成為戰爭的代價

沒有人應該成為代價。

2022版《西線無戰事》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71fefd36b0c592ca8d1a9f234ded1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