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女頂流化身「戰狼版李子柒」,徒手建茅樓、焊狗籠,吸粉1700萬:好強的生命力

2024-01-12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東北女頂流化身「戰狼版李子柒」,徒手建茅樓、焊狗籠,吸粉1700萬:好強的生命力

東北雨姐,早8人的「精神咖啡」。

一首《大東北我的家》伴隨著雨姐一聲「開造」。

甭管你是苦逼打工人、煩悶考研黨,還是勵志減肥人,聽完一身使不完的牛勁兒。

寫作東北雨姐,讀作東北頂流女星 · 戰狼版李子柒 · 種田文大女主 · 生命力導師。

煮白菜,背著半個身子高的水桶嘩嘩往鍋里倒。

冬天涮火鍋,單肩扛著幾十斤的銅火鍋大邁步地往家走。

沒有灶能放得下這麼大的鍋?

別急,咱雨姐分分鐘就能整出一個專用柴火爐。

像建茅樓這種髒累活,雨姐也是二話不說,麻溜一頓干,一套操作乾脆利落。

凡是刷過雨姐視頻的人,大多會經歷一個相似的心路歷程:

第一眼,好土啊;第二眼,怎麼回事,有點上頭了;再看幾眼,就是守著更新,一天不看,坐立難安。

統一三代人的審美,不受地域限制,只要你喜歡雨姐,咱就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短短30天漲粉300萬,獲贊1.4億。

抖音累計粉絲1704萬

那些樸素的、不加修飾的、原始又充滿野性美的畫面,是難以抑制的磅礴的生命力。

大門一踹,大步一邁,雨姐閃亮登場。

01

戰狼版李子柒

同樣走田園路線,雨姐主打的就是一個生猛。

論BGM,不搞什么小清新,一首DJ版《大東北我的家》便是宿命般的戰歌起。

論濾鏡,什麼柔光、冷白皮統統pass,都不如健康黝黑的大地色。

至於擺盤直接忽略不計,抄起大勺,直接往盆里一裝,熱騰騰的飯菜就出鍋了。

與李子柒「不食人間煙火」的悠然自得完全相反,雨姐視頻里的煙火氣滿滿溢出螢幕。

天剛蒙蒙亮,雨姐就從炕上一個猛子躥起來,開始充實的一天。

清灰、劈柴、生火、做飼料、喂兔子、喂雞、喂鴨、喂狗、喂豬、掃雪…

不好意思,這只是雨姐一早上的工作量。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雨姐的日常生活絕對是——得勁。

一餐四個菜,道道都如臉盆般大,就這一餐足夠抵本南方人整整一個月的伙食。

燒魚、燉豬肉、煮羊湯,不按斤稱,只按個數算。

且看雨姐家的魚,肥碩得跟小乳豬有一拼了。

趕集囤秋菜,差點掏空整個市集,一千來斤的大白菜,說要就要,不帶一絲猶豫。

其它蔬菜也是照舊大分量,土豆五百斤,大蔥數十捆,蘿蔔幾十斤,雪裡蕻滿滿幾大兜子。

也難怪網友說,跟著雨姐,不愁餓死。

管它是饑荒、還是世界末日,只要在雨姐家過活,少說也能熬個十幾年。

不只是分量得勁,干起活來,雨姐同樣得勁,不負「戰狼」的稱號。

甚至還貢獻了傳說中的「本溪四美圖」,即扛鐵管、扛水桶、扛半拉豬、扛銅鍋。

綁豬腿、搓生肌、殺豬、解剖…只見雨姐手起刀落,一頭330公斤的成年豬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棒子骨、腰脊骨熬湯,裡脊肉炒菜、五花肉紅燒、血脖兒絞陷…

壘豬圈,雨姐一個人,一個下午,就大功告成。

兩腳一踹,一面土坯牆就轟然倒塌;鐵鍬一錘,奇形各異的大石塊就變得平平整整。

焊狗籠子,雨姐一個頂仨。

切方管、搭鐵籠子、鋪瓦片…墨鏡一戴、戰歌一起,雨姐直接搶了專業師傅的活兒。

當然,做得了大工程,雨姐同樣幹得了精細活。

比如做乾果,小小的菱形塊,中間切一個小口,往裡頭一翻,小巧的果兒環套環。

這小玩意看似簡單,實則講究力道,小了不成形,大了容易斷。

比如串糖葫蘆,一元硬幣大小的山楂,雨姐三五下就去掉了核,表皮完好如初。

能拿斧頭劈柴,也能穿針縫補,雨姐的獨特就在於粗獷豪邁的氣質和蓬勃的生命力。

大學生看了雨姐的視頻感覺自己渾身都是勁,嗖地一下坐起來,兩眼一黑又躺回去。

打工人看完雨姐的視頻感覺打工之魂在熊熊燃燒,拖延症都給治好了。

「看得我這具屍體都復活了」。

02

賽博農村筆記

幾乎每條視頻下,雨姐都會帶上話題:記錄我的農村生活。

農村生活不如城市那般光鮮亮麗,是簡簡單單的一日三餐,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比起智能的高科技,這裡更多的是大自然的饋贈和農村人的生活智慧。

在零下三十度的東北,陶瓷大缸勝過上萬塊的大冰箱,葷的素的都能放得下。

幾百斤的新鮮蔬菜,洗乾淨瀝干水分,在太陽底下晾曬一遍,就能直接往缸里擱。

鋪一層菜撒一層鹽,再用一塊大石頭壓在頂上,酸爽的特色風味就在缸中慢慢發酵。

別人家是岸邊垂釣,雨姐則是震石捕魚,掄起大鐵錘使勁敲石頭,躲在石頭下面的魚立馬就會暈倒。

當然,這裡面有些門道,關鍵是時機。

三月底四月初,正是北方冬春交替之際。冰面解凍,春氣入水,憋屈了幾個月的魚兒全都蘇活過來,這就是最佳的捕魚時機。

那種鮮美的味道簡直難以用語言形容。

東北農村生活自然少不了一道特殊的美味——蛤蟆。

別被名字忽悠了,這可不是普通的蛤蟆,而是東北少數地區才有的雪蛤,又叫林蛙。

這是東北本地極為名貴的養生食材,肚子裡的油,一斤就價值好幾萬。

趁大地冰封前,瞅準時機起個蛤蟆塘,將灌滿水的水管對準蛤蟆塘裡頭,水抽得差不多了,就下地籠,沒一會兒工夫就是大豐收。

作為半個美食博主,雨姐不像其他人一樣講究菜式的文化內涵,或是極致的美感。

軟爛的排骨燉粉條、直冒泡的芸豆炒肉、煎得酥脆的銀魚乾、咸香微辣的雞蛋燜子、綿香入味的鐵鍋燉大鵝…

雨姐做的飯菜,道道都是實打實的農家風味,是家家戶戶都能做的家常菜。

雖然看起來簡陋,但要說過日子這回事,雨姐可不比哪個城裡人差。

隔三岔五,雨姐就準備幾道硬菜,吆喝親朋好友一塊「開造」。

全羊湯、醬燜大花鰱魚、小雞燉大鵝…絲毫不吝嗇,不管是誰雨姐都大方招待。

哪天秋高氣爽,雨姐就喚來大傢伙兒在後院空地里做燒烤。

兩盆大火爐一擺,綠的紅的五花八門,還有兩大羊腿…隔著螢幕都給人饞壞了。

清理場地

就這都只是小case,瞧瞧雨姐的高配版銅火鍋。

鍋底是酸甜可口的酸菜+大骨湯,配上各式各樣的海鮮,龍蝦、螃蟹、鮑魚…

那叫一個應有盡有,十分豪橫了。

七八人圍坐在桌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遠方是白雪皚皚,家裡卻是熱氣騰騰。

這樣酒醉飯飽的溫馨感,就是屬於農村大地的包容和生命力。

正如余秋雨所說,從一時一地看,城市遠比農村優越;但從更廣闊的視野上看,中國的農村要強大得多。

這裡有辛勤的勞作、有沉甸甸的收穫,也有真誠相待的心意和相互溫暖的情感。

03

假人設真故事

雨姐走紅後,質疑聲也隨之而來。

不少人說雨姐舉止粗狂,沒有一個正經女人的樣。

的確,與主流的「白幼瘦」審美相比,身高178,體重198斤的雨姐,實在過於魁梧。

可是有些人不明白,這些恰恰是雨姐的魅力所在——

強健的體魄、敏捷的四肢、理智的頭腦、以及捨我其誰的擔當感。

就像幹活時,有人問她為什麼不讓男的來干,雨姐直接回道:「咱女人也得當自強,自己能做的事兒就別找他。」

與其說是女性主義,不如說在雨姐眼裡,凡是能自己動手的,就絕不依賴他人。

而和雨姐完全相反的是,丈夫老蒯(kuǎi)完全一副「小嬌夫」的模樣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雨姐幹活時,他在旁邊喝著AD鈣奶看熱鬧;雨姐幹完活,他在炕上睡大覺。

一整個就是網友理想的生活狀態,不用上班、不用操心家務,每天飯來張口就行。

也難怪網友銳評,老蒯(kuǎi)的作用是讓人多認識了一個字。連雨姐的評論區底下,點贊高的往往都是羨慕老蒯「嫁得好」。

話雖如此,老蒯並非是一事無成,實際上,他可是最大的幕後功臣。

包攬了策劃、運營、招商、剪輯等大部分工作,同時,老蒯還是編劇負責人物設定。

就連「嬌夫」也是老蒯給自己安的一個人設而已。

沒錯,由始至終,雨姐都沒有否認過劇本和人設的存在,而是大大方方的公布出來。

人設是假的,感情卻是真的。

結婚前,雨姐曾囑咐老蒯一件事:孩子18歲前,不管什麼原因,誰也不能離婚。

如今,孩子成年了退伍回家,夫妻倆依舊很恩愛。

別人眼裡的「師傅」和「老大」,始終是老蒯口中的「小雨」。

同樣的,裡面的故事也是真的。

就像是應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一樣,雨姐的童年是缺愛的。

3歲父親去世,9歲母親拋下她,改嫁他人。很長一段時間裡,雨姐是靠親戚接濟長大的,撿過垃圾,吃過別人剩下的飯菜。

正因如此,雨姐會比其他人多了一分寬容和體諒,會接納落魄的失意人。

比如成員蓋蓮子,因為前夫酗酒賭博,賠光了全部家產後,還被前夫掃地出門。走投無路下,是雨姐接納了她。

魁梧的外表下,雨姐有著一顆溫柔的心,對身邊的人都是以真心相待。成員有誰做錯事,雨姐第一反應不是數落,而是溫柔地鼓勵。

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否有劇本、有人設都並不重要,因為大家真正喜歡的是雨姐這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沒有消費主義粉飾的美好,只是一個普通人努力生活的呈現。

是又紅又粗糙的手、是劃破了洞的褲子、是隨處可見的大棉襖、是樸素的家常菜…

如同每個視頻里,雨姐的結束語:「農村就這生活,簡簡單單,一頓四個菜,開造!」

資料:

抖音@東北雨姐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ec912c831ead903923d3894f5cf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