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東西就想大便?當心身體出現這5種疾病!

2019-11-13     藥師不姓黃

有人不明白,為什麼剛剛吃完就想大便,是不是剛吃進去的食物馬上拉出來了?小編只想說,你的腸道不是過山車,食物「從頭開到尾」哪有這麼快?

一般來說,食物從進入嘴裡,到「菊部地區」脫落,需要1~2天的「磨難」。也就是說,你飯後拉出的便便絕對不是新鮮出爐的,可能在消化道停留了1到2天。

那為什麼會出現進食後就想大便的現象呢?難道吃飯就是「助便器」?

一、罪魁禍首原來是胃結腸運動

養育每一個子女時,我們常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實每一個人的便便也是獨一無二的。

不同的食物、不同的腸道菌、不同的心情,甚至不同的腸道都會影響排便。

為什麼有人進食後就想大便,其實跟個人腸道離不開關係。

當一個人進食後,人體會釋放一種激素,引起胃結腸反應,導致結腸收縮,促進食物的蠕動。

如果胃結腸反應過大,結腸收縮過強,會刺激腸壁感受器,這個感受器會發出警報,再一層層上報,先傳入我們的低級排便中樞(腰骶部脊髓內),再傳至高級排便中樞(大腦皮層)後,便意油然而生。

這種反應是食物進入胃後的一種正常非自願反應,也就是說不受你控制。每個人都有,只是強度不一樣。

當吃飯後沒有便意,就說明這個強度是輕微的。太強?那肯定會忍不住去蹲坑!

二、當心!這幾種疾病也會引起進食後想大便

有幾種疾病會異常增加胃結腸反應,特別在進食後,這種反應會疊加,想拉便便的感覺更明顯。

這幾種疾病分別是:

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IBS);

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

焦慮症;

胃炎;

炎症性腸病(IBD),尤其是克羅恩病。

其實正常情況和異常情況很好鑑別,因為這些疾病還可能會引起:

腹脹;

噁心;

腹痛或不適;

糞便中帶有黏液;

腹瀉;

便秘;

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

所以,出現以下情況後,建議及時去醫院看看,千萬不要選擇隱忍,以免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出現強烈和頻繁的噁心嘔吐;

飯後想大便持續超過2天;

有其他胃部症狀。

其實,我們便便的形狀也是一個很好的鑑別專家,建議大家每次拉完便便,回頭看一眼(要相信自己拉的便便是香的)。

關於便便的形狀,醫學上有一種布里斯託大便形狀分類法,如下圖所示:

一般正常的胃結腸反應引起的大便為圖中第三型和第四型,形狀比較正常;如果是第一型和第二型表示有便秘;第五至第七型則代表可能有腹瀉。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想和大便來一次深情回眸?

三、如何改善進食後想大便的情況?

想要腸子吃完飯後消停一點,別搞出那麼大動靜,還得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出發。

1、改變飲食

少吃容易引起胃結腸反應的食物,如:

(1)豆製品。豆制中碳水化合物主要為低聚糖,低聚糖不易被人體消化,要到大腸才被細菌們酵解,從而會產生大量的氣體,刺激結腸,帶來便意。

(2)高油高糖食品。脂肪是消化最慢的,它需要酶和消化液(如膽汁和胃酸)來分解脂肪,吃太油膩容易和腸道親密時間太長,刺激作用也越久;而含糖太高的食物,像各種麵食、粥飯、甜食、甜飲料等,吃多了都容易脹氣。

(3)高纖維食品。粗糧、雜糧消化後殘渣多,會增加對腸道的刺激。

除了少吃這些食物外,平常生活中還需要多記錄、多留意哪些食物可能引起大便。如果吃了某種食物後就要大便,請暫時避開這種食物,看看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有所改善,以後就不要再多吃這種食物。

2、開心很重要

有人把胃腸道比喻成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腸胃消化管道含有豐富且複雜的腸神經系統,長期焦慮,抑鬱,都有可能導致腸神經功能紊亂,使胃結腸反應增加。

最後還有很重要一點,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太多,因為吃多了肯定會增加胃結腸反應。更可怕的是,你吃進去的是飯,除了變成屎拉出來,還可能成為你身上的肉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ZfYYm4BMH2_cNUguk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