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過五月節,到底有多少民俗活動?又有多少美味佳肴?

2020-06-25     草草啖鹽說蜜

原標題:泉州人過五月節,到底有多少民俗活動?又有多少美味佳肴?

草草啖鹽說蜜

——吃鹹的說甜的胡謅亂侃

端午小長假,可以出去浪了嗎?

不,泉州人在這一日要舉行很多民俗活動,要烹飪很多美味佳肴,很忙的!

端午,泉州人稱為五月節。五月為「惡月」,因為五月多雨濕熱,蚊蟲滋生,傳染病流行,所以自古以來的泉州人民,在五月初五這一日裡,要過節,要避惡驅災!

「以紙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備,陳鼓樂、儀仗、百戲,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於海者。」,這是清乾隆年間《泉州府志.風俗志》的記載,滿滿儀式感。

一、泉州五月節的民俗活動

現如今,泉州依然延續傳統,五月節依然要舉行很多活動。

驅惡送瘟神,泉州人最經典的民俗當屬安海的唆囉嗹,唆囉嗹也稱「採蓮」,是古越族人辟邪消災的一種咒語,這活動詼諧有趣。

安海嗦囉嗹習俗

當然,扒龍船也很好玩,扒龍船就是賽龍舟。泉州是沿海,沿海人水性好,晉江流域每年都要舉行賽龍舟比拼,那陣勢相當壯觀。

扒龍船比賽

而水性好,還有一種更有趣的活動,就是水上捉鴨,據說這是來源於鄭成功操練水師的軍事演習,頗具挑戰性,筍江每年都要吸引很多泉州好漢來捉鴨。

筍江捉鴨

石獅蚶江還有海上潑水節,媲美西雙版納的潑水節,海派豪放,更刺激。

蚶江海上潑水節

有這麼多好玩的節目,泉州人還出去浪個啥?

說實話,五月節泉州人很忙的,因為這些節目的開場都要有儀式,那就是莊嚴的祭祀。

而祭祀要準備美味,我來盤點一下,泉州人的五月節都要吃多少種佳肴。

二、泉州五月節的美食

1、煎堆補天

據說女媧補天漏了一塊,才會帶來陰雨綿綿,為了堵住天,讓陽光重現,泉州人要在這一天裡齊心協力煎堆補天。

草草煎蚝堆

煎堆是一種美食,煎蚝堆、煎麥堆、煎糜堆......,人多力量大,這麼多的「堆」很快就把天窟窿給補住了。

草草煎麥堆

想知道「堆」是啥滋味的?可以看我去年的兩篇文章《端午煎堆補天,泉州老阿姨教你如何煎出美味的蚝堆》和《泉州端午補天的煎麥堆,食材簡單,容易上手,15分鐘就可上桌》,保證好吃。

2、燒肉粽和鹼水粽

無論是送五方瘟神、還是祭奠屈原、亦或是祭祖,五月節都要有粽子。想吃肉的,那麼就來燒肉粽;想吃素的,那麼就來鹼水粽;超現代的,那麼就來特別時尚的星冰粽......

草草的燒肉粽

草草的大黃米粽

包粽子,成為泉州人家家戶戶過五月節的一個符號。一家包粽子,一條街都有肉粽吃,這話不誇張。我們小區的吳阿嫲,晉江磁灶人,五月節前十天開始包粽子,一包就是一千來個,左鄰右舍三姑六姨都有份,皆大歡喜。像吳阿嫲這種古道熱腸的泉州老人,比比皆是。

草草包粽子

鮑魚粽的配料

而泉州的燒肉粽,那是包山包海,什麼山珍海味都有,想嘗味道的,先看我的兩篇文章《鮑魚滷肉粽,料霸作品,老阿姨的獨家配方》和《想吃山珍海味的燒肉粽嗎?詳細圖文讓你秒懂如何操作》。

鮑魚粽

鹼水粽呢,泉州話為「更子粽」,比起燒肉粽顯得簡樸,但味道別具特色,更受歡迎。《更子粽,端午的鹼粽,天然冰爽透心涼》和《三煮三燙方能成就一顆安全古早味的閩南鹼仔粽》,這兩篇文章會告訴你,泉州人的更子粽情結為何?

草草的鹼水粽

草草的西米水晶粽

3、炸棗

端午節除了煎堆補天、包粽子,最凸顯一位泉州人過節氣氛的,就是熱熱鬧鬧地油炸一大盆的炸棗。

草草的炸棗

炸棗是泉州人「好代志」一定要用到的美食,炸棗的重要食材是番薯,番薯曾救了古泉州人的命,所以在泉州人的心目中,番薯如金子般珍貴。

炸棗的顏色由於有番薯的加持,顯得金燦燦黃橙橙,特別吉祥,所以凡過年、過節、結婚、生孩子、祝壽等「好代志」,都要用到炸棗。端午如此重要的節日,泉州人更不能少了炸棗。

所以,泉州的阿嫲們,除了包粽子以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炸棗。請看文章《炸棗要做得好,配方比例很重要!》。

4、炒午時鹽

南安雪峰寺炒午時鹽

小時候,我家徐先生(我媽)會在端午的正午12點時分,非常隆重地炒午時鹽。

每次都被徐先生搞得緊張兮兮,吃個煎堆都不得安寧,因為徐先生會一直問現在幾點了?我們幾位小屁孩也很配合她關注時間。

炒午時鹽很簡單,就是鐵觀音和鹽,入鍋炒熱,鐵觀音變色後,盛出,放涼,密封保存,如此而已。

大鍋炒午時鹽

材料雖然簡單,但時間要掐得很準,「五月節的正午12點時分」,據說唯有這個時辰炒出來的鹽茶才有療效。

我喝過徐先生炒的午時鹽。當年身為小屁孩時,特別貪玩,大毒日頭下面瘋跑,於是中暑了,肚子疼得打滾,就是喝這個午時鹽治好的。

三、泉州五月節遺失的民俗

泉州人過五月節,除了唆囉嗹、水上捉鴨、扒龍船、海上潑水節等活動,還有燒肉粽、煎堆、炸棗等美味以外,泉州還有很多民俗。

掛香囊和續命縷。七十年代,泉州南門有一家國營工藝美術店,每年端午,徐先生都要去店裡給我們兄弟仨買香囊,香囊里是特殊的香料和雄黃,五月節掛於胸前,能祛除瘴氣,順利成長。

圖源網絡

續命縷則是纏在小孩手臂上的一種五彩繩索,一纏上就要等七娘媽生的時候方能取下來。七娘媽是小孩子的守護神,想知道七娘媽生知識的,請看我以前的文章《七夕愛情美食------浥飯和糖粿》和《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七夕》。

掛香囊的習俗只存在於我小時候,南門工藝美術店早已關門,人們似乎遺忘了這種風俗。

擱在以前,五月節這一天,還要在家中燒艾葉、蒼朮和蟬蛻等三種中藥,給家庭來個驅蟲大消殺。

並在門楣上掛五瑞,就是掛五種植物,榕枝、艾葉、菖蒲、柳枝和大蒜頭,一來辟邪,二來也是驅蟲除蠅殺毒。

圖源網絡

這些習俗基本消失,而無處尋覓泉州特色的香囊和續命縷,讓我愧對我家孩兒。

如果有一天,能有手藝人將香囊等重拾起來,那麼泉州人過五月節,有文化活動、有美味佳肴、還有掛飾擺設,濃郁的地方特色,將吸引所有人都來泉州過端午。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喜歡請點贊鼓勵評論,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
部分圖源網絡。
原創不易,拒絕不良自媒體盜取,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WAd6nIBiuFnsJQV5a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