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場中國企業艱難求生,誰將是下一個VIVO?

2023-10-13     藍科技網

原標題:印度市場中國企業艱難求生,誰將是下一個VIVO?

【藍科技觀察】在印度這片新興市場,中國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仍在不斷加劇。據多家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0月10日,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VIVO有員工被印度打擊金融犯罪機構拘捕。實際上,除了vivo之外,華為、小米、OPPO、比亞迪都曾在印度遭受印度稅務部門的調查。「外企收割機」印度一次次瞄準中國企業,讓人不禁發問,所有出海印度的中國企業:你們,還好嗎?

多家企業受挫,罰款高昂

對於員工被捕問題,VIVO方面回應稱:「VIVO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正密切關注近期的調查事宜,並將採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

在印度市場,VIVO已經不是第一次「渡劫」。一年多前,負責調查金融犯罪的印度執法局突擊搜查了VIVO印度經營地點,聲稱vivo從印度向中國非法匯款,凍結VIVO及其關聯公司在印度119個銀行帳戶的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08億元)資產。

除了VIVO,中國手機廠商小米也多次遭遇逃稅指控和財產凍結。2022年4月,印度執法局對小米進行指控,稱從2015年開始,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小米印度就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國外實體非法匯款,這違反了印度1999年《外匯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因此,印度當局扣押了小米印度子公司銀行帳戶555.1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74億元)的資金,幾乎相當於小米2022年經調整凈利潤的56.7%。

此外,去年7月,印度稅收情報局宣稱,OPPO逃避關稅近439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7億元,且在計算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時,並未包括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並向OPPO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繳納稅款。

當然也不止是中國企業,今年1月,印度稅收情報局指控三星對遠程無線電頭錯誤分類,試圖規避172.8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5.17億元的進口關稅。可以說,雖然這些外企在印度獲得了市場和收益,但卻要付出高昂的隱性成本。

難捨市場誘惑,咬牙堅持

雖然中國品牌在印度劫難重重,但卻不敢輕言放棄,畢竟這是其重要增長點。據Canalys數據,今年二季度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3610萬部,在全球手機出貨量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保持了相對穩定。其中,銷量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三星、VIVO、小米、realme、OPPO,四家中國手機品牌拿下了55%的市場份額。尤其是vivo,今年二季度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出貨量更是達到640萬部,實現了逆勢同比增長7%的成績,市場份額高達18%。

公開資料顯示,VIVO在2014年正式進入印度市場,並在2015年響應「印度製造」的政策號召在印度建廠,廠址位於在印度北部的大諾伊達地區。截至2021年,VIVO在印度開設了650個以上的服務中心,在500多個地點開設VIVO獨家門店。2021年,VIVO在印度工廠的產能已達6000萬部每年。可以說VIVO在印度市場份額和供應鏈的體量已經逐漸成型,即便面對印度政府或明或暗的「威脅」,也只能「咬牙」堅持。

莫迪政府上台後,曾雄心勃勃地推出「印度製造」計劃,立志要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如果離開中國產業鏈的支持,印度離這一雄心很難實現。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現在是進退兩難。一方面在印度市場深耕十餘年,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有了良好的市場培育和生態建設,未來隨著印度進入人口紅利時代,可能會有更多的增量市場。

另一方面,在幫助印度構建了良好的消費電子產業生態,幫助印度完成智慧型手機消費者培育階段以後,卻不斷受到各種高額處罰。印度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著實傷了很多企業的心。

VIVO絕不是最後一個受調查和處罰的企業,那麼誰會是下一個VIVO,取決於印度當局的態度。但可以肯定,大機率不會是剛進入印度市場,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的企業。

以往經驗表明,當外資企業在印度市場有一定的規模、影響力、品牌力和產業基礎的時候,這類企業受到處罰的機率最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944ee822881531a2301c59c9ae5b6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