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應該是尼克森意氣風發的時候,因為這一年裡他重返政壇,擊敗他強勁的競爭對手,當選為美國第37任總統。其後的1972年他首次訪華與中國建交,成為世界性的大新聞。
又過一年他結束越南戰爭,也結束了和蘇聯的冷戰關係。一切似乎都朝著好的方向在發展。如果不是「水門事件」的發生,尼克森應該是美國歷史最有價值的總統,或者說他會成為美國人眼中歌頌的大英雄。
但一切都沒有如果,1974年尼克森還沉浸在續任喜悅里,卻不想醜聞被爆出,也就是史稱的「水門事件」。而它更是致命的,因為「水門事件」的發酵致使整個尼克森政府都陷入了非議中去。
最後直接導致政府的幾個官員鋃鐺入獄,而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引咎辭職的總統。但它威力還不止於此,因為同年它還間接導致一個國家走向了滅亡。
那麼引發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的「水門事件」究竟是個什麼事情?它出名的地方在哪裡?為何它能如此大的威懾力呢?一切都和它的背景有關係。
尼克森當政
先來說說尼克森,1968年上台的尼克森其實並不輕鬆,此時美國留給他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對外,美國參與的越南戰爭已經持續了一年,形勢迷茫分曉未知,但美國大兵死亡人數卻在節節攀升,根據戰報來看美軍每周傷亡人數都達到上百人。
與此同時國內的反戰遊行此起彼伏,很多人都在聲討這樣美國把自己國民推向戰爭的意義是什麼。而對內來說,由於持續的戰爭,美國的經濟一蹶不振,通貨膨脹的危機已經出現了。所以上台後的尼克森應該從哪方面開始一手抓成了他最大的選擇障礙。
但是事實證明尼克森是有兩把刷子的,上台不久後他經過反覆摸索,終於找到一條「新經濟政策」措施的路子,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的回升。
隨後他又提出民權政策,削弱種族歧視,幫助黑人提高經濟地位,這一點受到很多黑人公民的愛戴。
而他就任以來最大的改革舉措應該是外交方面。他的訪華行程曾經引起世界的熱議。是他首次打開了兩國關係的大門,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隨後又有了他和蘇聯方面的會談,徹底打破美國原給人留下「生人勿近」的印象。
不過對於尼克森來說他任務遠不至此,因為他最艱巨的問題是要如何去結束越南戰爭。畢竟他在第一時間就認識到一切錯誤問題都是從這場「勞民傷財」的越南戰爭開始的。只有想好如何體面的結束掉它,才是關鍵性的節點。
1972年春,北越發動了一波「復活節攻勢」加快促進了南、北雙方之間的會談。而尼克森也深知美國退出這場爭端的時機到了。
於是就有了1973年的巴黎會談,當時南越、北越、美國、越共四方都參加這場合談。不過與其他三者不同的是,南越能心平氣和坐下和談,顯得有那麼一絲心不甘情不願。
畢竟他是被美國方面「騙」來的,尼克森承諾他只要願意在《巴黎和平協定》上簽字,萬一將來北越再度挑釁,美國方面還是會無條件地支援南越的。
就在這樣條件下,四方達成共識停止了戰爭。而只要協議一經簽字成效,美國就可以體面的退出這場戰爭了。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他都可以正大光明告訴大家是美國力量平息這場戰火。
到了同年的3月,美軍從越南全線撤軍。了結掉如此棘手的問題尼克森連任之路也順理成章了。
原以為他的政治仕途會一路平步青雲,卻不想「水門事件」的曝光轟動整個世界,尼克森政治地位陷入了谷底。
「水門事件」發生
「水門事件」中的水門是指地處華盛頓市區水門大廈,這裡有酒店、公寓還有辦公樓。更重要是當年這裡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這裡。
1972年6月的某一天,加班結束的一位辦公室職員熄燈後即將下班回家,但是恍惚間他看到漆黑一片的辦公室里幾條光柱在晃動。此時辦公室早就空無一人,難道是有人打著手電筒在亂晃嗎?職員害怕是小偷便將此事彙報給大廈保安。
隨後保安在巡邏後抓獲了五個戴著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而其中一個叫詹姆斯·麥科德,被人認出是尼克森總統連任競選團隊負責安全工作的頭頭。
負責人鬼鬼祟祟來民主黨辦公室幹什麼?其實他是奉命前來安裝竊聽器並偷拍相關競選文件的,而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民主黨在競選上下的功夫和相關情報,以便於自己團隊日後做出應對,保證能在競選中大占優勢。
這件事在第二天就上了《華盛頓郵報》在頭版頭條,引起社會一片譁然。隨後尼克森在競選演講時否認自己僱人參與竊聽,並且情真意切的痛批水門事件的始作俑者。
一時半會大家難分真假,結果到了競選時尼克森還是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對方,原以為這事會以不了了而告終。可誰知競選結束後還有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門事件另有隱情。
最後國會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徹底調查此事,不但抓出了白宮法律顧問迪安,而且還發現一個更大的消息炸彈:原來尼克森從1971年起,就下令在白宮所有的辦公室都安裝上竊聽系統,為的是監視記錄自己手下的通話內容。
但是面對此情此景,尼克森依然不鬆口。他先是聲稱水門事件和自己無關,隨後眼看事件兜不住了,又說是這是為了國家信息安全的常規舉措,每一任美國總統都這麼干過。試圖把自己撇除身外。
但委員會不打算輕易放過他,還要求他交出監聽錄下的錄音帶和文件資料,不過遭到尼克森拒絕。情急之下,他利用自己職權開除了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
這樣一來反倒是引起社會各界更大的不滿,眾人紛紛指責尼克森濫用職權。各種針對尼克森的抗議示威不斷,出版物、媒體都在公開說他的不是。
總統的辭職
眼看著民意如此憤慨,眾議院決定對總統進行彈劾,並且積極收集關於他的證據。一開始尼克森還打算死磕到底。但是兩個月之後尼克森還是先鬆口了,這次他致信國務卿基辛格宣布將次日起正式辭職,從此他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辭職的總統。
值得一提是,在尼克森辭職後的一個月他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採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卻都被定了罪。
這場鬧得轟轟烈烈的「竊聽風雲」還是同年落下帷幕,原副總統福特暫代尼克森的職務。不過深受它影響除了尼克森被迫辭職外,還有遠在東方的南越。
南越的戰敗
1974年底,趁著美國新總統上任了,北越又開始對南越發動新一輪的進攻,為的就是想試探下美國的此刻反應。
南越立刻向新總統福特求救,剛結束一場內部大批鬥的美國讓政府人人自危。福特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他向國會打申請要求批准對南越武裝支援,但慘遭拒絕。
他們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支援南越只是尼克森單方面的承諾,如今尼克森都已經不再任了,那麼支援活動也該被取消。
就這樣,沒有美國撐腰的南越很快被北越攻克下來。僅僅5個月之後,南越宣告覆滅,南北越統一成國。人們萬萬沒想到,越南統一還真是因為美國才促成,不過促成它不是什麼軍事實力,而是一樁發生在美國內部的醜聞罷了。
小結:
造成一連串的風波「水門事件」成了串聯起這些國際大事的導火索。它的社會影響力在當時其實大到你難以想像的程度。
尼克森的竊聽做法好似在今天看來也有那麼十惡不赦,但其實他違背了歐美法律體制中最強調的「程序正義」,況且他後期還干擾了司法公正。光這兩點就足以引起美國輿論的瘋狂詬病。
借用他人的一句評價就是「遊戲玩得不好不要緊,破壞遊戲規則的人才會被驅逐出去。」而尼克森正是違反這樣的禁忌,搞到自己要被群眾口水淹沒的地步。所以不管是被彈劾,還是主動辭職,他的下台是必然的。
只是可惜了水門大廈,如此具有歷史風情的建築卻在往後幾十年里,甚至更長時間都被這樁政治醜聞陰魂不散地纏上。
如今只要一提到水門大廈,人們第一反應就是發生在1972年這樁事件。畢竟伴隨著尼克森政治生涯中斷還有南越的滅亡,終究讓這件事、還有這座樓成為了歷史上最難以被抹去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