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120萬,絕對優勢的國軍,究竟為何戰敗?軍事原因更為深刻

2022-08-28     適應生活

原標題:400萬:120萬,絕對優勢的國軍,究竟為何戰敗?軍事原因更為深刻

解放戰爭初期國共雙方兵力差距有多大?看完才知道國軍發動內戰的膽氣在哪裡。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總兵力約為430萬人, 其中陸軍 200 萬人, 特種兵 36 萬人, 非正規部隊 74 萬人, 空軍 16 萬人, 海軍 3 萬人, 後勤、機關和院校 101 萬人。而解放軍的兵力總數約為 127 萬人, 其中野戰部隊61 萬人,地方部隊66 萬人。簡單對比發現,國軍和解放軍的兵力對比,實際上是三比一到四比一,絕對優勢兵力。

裝備上看,國軍擁有解放軍所沒有的空軍和海軍,牢牢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裝備上看,解放軍有有步馬槍 44. 7 萬支, 短槍 4. 4 萬支, 衝鋒鎗2678 支, 輕機槍 4. 6 萬挺, 重機槍 1699 挺, 輕迫擊炮 1559 門, 92 步兵炮 124 門, 山炮 58 門。120萬部隊,只有不到60萬軍隊有槍。而國軍,430萬軍隊,基本上全部裝備中正式或漢陽造,主力部隊還有大量美國先進步槍。裝備比例上看,國軍優於解放軍七八倍之多。

正是這樣絕對優勢的兵力,讓老蔣有底氣逆時代潮流而動,悍然發動內戰,對解放區全面進攻。可是,從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到1949年1月,不到三年時間,國民黨軍隊為何會兵敗如山倒?

以往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都能說出諸如「人心向背」「」其實背後的軍事原因早在抗戰後期就已經種下了。

1,國軍在抗戰後期長期抱著「坐等勝利「的心態,不思進取,造成國軍防守有餘,攻擊不足。

以至於在解放戰爭中,國軍以四五倍優勢兵力無法進行攻堅作戰,蘇中戰役中國軍六個旅打不下解放軍四個團防守的城池。歷次所謂勝利,也是防守反擊,典型是山東戰場的南麻臨朐戰役,華野圍點打援啃不下來白白消耗,最後還能全身而退。類似的現象四平血戰也有。

2,國軍內訌嚴重,雜牌軍不能一視同仁,陣前起義不斷。

抗日戰爭中,宋哲元29路軍被擴編為兩個集團軍,可是解放戰爭中卻被縮編為兩個師,同樣情況在川軍孫震部也有出現。不僅雜牌軍大量被遣散,連中央軍嫡系也因不是同一系統被裁軍,典型是湯恩伯和胡宗南兩個派系被陳誠削弱,名將關麟征直接被雪藏。這樣的組織生態下,大量軍官選擇陣前起義。

3,邯鄲學步學美軍,結果後勤跟不上。

抗戰後期國軍接收了大量美國裝備,出了新一軍新六軍有像樣的訓練,其他軍隊基本上連兩個星期的戰術訓練都無法保證。大量自動化武器放在部隊里,除了消耗彈藥特別快,根本無法形成戰鬥力。到三大戰役期間,很多像第五軍這樣的軍隊都開始要求換裝中正式,因為士兵們根本不會節約子彈。

4,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內戰,

卻沒有任何突襲效果。全面內戰前,老蔣和陳誠都認為可以在兩個月內解決問題,可是在具體實施上卻完全沒有雷霆一擊的閃擊戰效果,反而是先派雜牌軍,再派中央軍,最後打成了添油戰術。全面內戰第一戰中原圍殲戰(我方稱為中原突圍),作戰方案解放軍也有,美國蘇聯全都有,如此不重視保密,如何作戰?

5,整體上沒有完整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走一步看一步。

從一開始的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國軍並沒有調動起全部的戰鬥力。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期間,參戰兵力實際上也就百萬左右,和解放軍兵力相當,另外300多萬軍隊則是千里之外閒置著。到後期大決戰,每次軍事會議實際上成了老蔣教訓甚至辱罵各級軍官的出氣筒,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戰略方針,既沒有制定,也沒有執行。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中,因為涉及兩個省會,老蔣居然破天荒講了民主,聽河南山東兩省的代表「省城不可放棄」,結果白白損失數十萬大軍。

國民革命軍是我國軍事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國軍戰敗的教訓,實在是有些慘痛。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蔣家王朝之不幸,中華民族之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9b4b3a538ac65afeaef9e8cf41f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