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在遠古時代,人們靠狩獵、打漁、採摘果實為生,那時候的人們崇拜自然,認為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因此自然的圖騰崇拜就開始了。人們開始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模仿動物行為起舞……在長期的發展中,人類文明也漸漸地形成,人類開始用簡單的工具記錄日常生活行為。結繩記事、石刻記錄,刻畫崇拜圖騰。經過幾千上萬年的發展,這些傳統的雕刻記錄成為了現今人類了解古代人類生活的依據。這其中,石刻、石窟雕刻成為最完整保留古代藝術最直觀的依據。
在中國,從古至今遺留下來很多的知名石窟藝術,如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大足石窟、大象山石窟、浙江龍游石窟、響堂山石窟、石窟寺等。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在我國所有知名的中,因石窟中保存的的古代雕刻、繪畫以及雕塑技藝,有三個獨以「藝術寶庫」冠名,它們分別是具有「世界藝術寶庫」之稱的敦煌莫高窟、「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稱的龍門石窟以及「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之稱的雲岡石窟。
「世界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不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自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後,作為西陲重鎮的敦煌,成為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絲綢之路沿線的商業中心,以及各種民族與文化交匯的場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藝術在內的中西文明在這裡交匯、碰撞,這是敦煌石窟藝術產生的歷史根源。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中國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不僅對國內其他石窟的開鑿產生重要影響(如香港天壇大佛),甚至遠及東亞朝鮮、韓國、日本等國。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外國人開窟造像,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原名靈岩寺、石佛寺,因處武州山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