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計時,是中國古代先民的一種計時方式,源於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對應的十二時辰就有了更加優雅的叫法——夜半、雞鳴、日出、平旦、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種優雅的叫法源於古代先民的智慧,是藉助自然現象和生活習性來最終確定的。
子時,優雅叫法【夜半】,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23:00-01:00);
丑時,優雅叫法【雞鳴】,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01:00-03:00);
寅時,優雅叫法【平旦】,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03:00-05:00);
卯時,優雅叫法【日出】,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05:00-07:00);
辰時,優雅叫法【食時】,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07:00-09:00);
巳時,優雅叫法【隅中】,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09:00-11:00);
午時,優雅叫法【日中】,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11:00-13:00);
未時,優雅叫法【日昳】,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13:00-15:00);
申時,優雅叫法【晡時】,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15:00-17:00);
酉時,優雅叫法【日入】,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17:00-19:00);
戌時,優雅叫法【黃昏】,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19:00-21:00);
亥時,優雅叫法【人定】,按現在24進位計時是(21:00-23:00)。
在這「十二時辰」中,就藏著中國古代先民「一日兩餐」的秘密!此外,也藏著一個白晝,太陽日出、日中、日昳、日入運行現象規律的秘密!
【食時】——「食時」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坊記》:「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食時就是古代中國先民「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哺時】——「晡時」一詞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古代中國先民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日出】——「日出」這個詞最早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
【日中】——《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日昳】——「日昳」這個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
【日入】——「日入」一詞似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代中國人民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它指每日的17~19時。雞在此時歸巢。
「一日三餐」怎麼來的?
殷商時期,中國古代先民們將一個白晝分為八個時段。這八個時段依次為旦(或「明」)、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每段大約隔三個小時,其中「大食」是吃早飯的時間,大致在今天的7時至9時;「小食」即用晚餐的時候,時間一般在15時至17時。可見,此時的中國古代先民們是一天只吃兩餐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先民又將八時段裂變為「十二時辰」,據《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所記,十二時辰分別為:夜半、雞鳴、日出、平旦、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其中「食時」、「晡時」則指早、晚餐時候。可見,此時的中國古代先民們是一天依舊只吃兩餐的。但是,隨後逐漸有了新的說法:據《莊子·內篇》:「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以及《戰國策·齊策四》:「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可見,這時候的中國古代先民們已經有了開始一日進食「三餐」的記錄。
先秦時期,據朱熹《集注》:「朝曰饔,夕曰飧」記載。可見,這時候的中國古代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即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白居易的《詠閒》詩中則有「午飯」:「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等等尋常詩詞的記載。
據《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我國人日食之次數,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據《清稗類鈔·飲食類》一篇名為「聖祖一日二餐」的記錄中,康熙皇帝在奏疏里批註了對江南人一日三餐的看法:「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
進入新世紀,一日三餐、四餐……已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