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秦朝黑衣軍,漢朝虎賁軍、三國曹魏騎兵方隊、漢武帝重裝騎兵、隋唐靖邊侯羅藝「煙雲十八騎」、唐太宗李世民玄皂騎兵、玄甲軍、靜塞軍、背嵬軍、踏白軍、游奕軍、夷丁突騎、幽州突騎、并州兵騎、虎豹騎、白馬義從、白袍軍、驍果營、怯薛軍、鐵林軍、鐵鷂子、鐵浮屠等精銳騎兵特種部隊,但其中最厲害的要數唐朝組建的重騎玄甲軍、北宋趙光義組建的靜塞軍、南宋岳飛組建的背嵬軍、吳三桂組建的夷丁突騎(夷丁突騎屬關寧鐵騎中的一支,是關寧鐵騎中的王牌部隊)以及隋唐靖邊侯羅藝的「煙雲十八騎」。
唐朝玄甲軍
玄甲軍是唐朝初期李世民所率領的重裝騎兵,雖然早期部隊人數不是很多,但是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玄甲軍後來保留下來並擴員,在攻突厥、滅高句麗期間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北宋靜塞軍
靜塞軍是宋太宗趙光義所創建,靜塞軍的威名絲毫不弱於岳飛麾下的背嵬軍。在歷次對遼國的作戰中,未嘗敗績,屢次正面打敗遼國最強的王牌軍隊鐵林軍。
南宋背嵬軍
背嵬軍是南宋時期最有名的騎兵部隊,相傳是岳飛組建「岳家軍」時先後組建了踏白軍、游奕軍和背嵬軍三支騎兵部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背嵬軍。據記載,岳雲曾率八百背嵬軍擊潰金兀朮親率的三萬騎兵以及十萬步兵;在朱仙鎮之戰時,岳飛以五百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
明朝夷丁突騎
夷丁突騎可能是明朝時期最精銳的一支騎兵隊伍了,很多人可能會問,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呢?其實夷丁突騎算是關寧鐵騎里的一支,而且還是關寧鐵騎中的王牌,可以說,關寧鐵騎的威名,基本就是靠夷丁突騎打出來的。
夷丁突騎是隸屬吳三桂的一支騎兵部隊,吳氏家族原本就是遼東地區的一支超級大族,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彪悍善戰。在袁崇煥經略遼東時,組建「關寧軍」,吳氏家族就組建了夷丁突騎並加入「關寧軍」,這夷丁突騎完全是由吳氏家族的男丁和家僕組成,關係極為親密,作戰時悍不畏死,在戰場上多次以寡敵眾擊潰八旗騎兵,這也是為何遼東淪陷後,吳三桂會成為山海關總兵的緣故,有吳三桂在,女真人就進不了關,可惜明王朝雖然抵擋住了女真人,卻沒防住李自成,明朝滅亡後,吳三桂投降了滿清。
其實,除了以上唐朝玄甲軍、北宋靜塞軍、南宋背嵬軍以及明末的夷丁突騎四支比較優秀的騎兵部隊,有一支精良的騎兵部隊不得不談,那就是隋唐靖邊侯羅藝的「燕雲十八騎」,可惜在歷史上鮮有記載。但是從羅藝所生活的邊塞環境和時代可以看出這支部隊非同一般,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羅藝之子羅士信(影視劇中叫羅成)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小將,在隋唐英雄中是僅次於李玄霸(影視劇中稱李元霸)等一等一的高手。
其次,羅藝是隋唐兩朝的靖邊侯,一直戍守在邊疆地區,維繫著隋唐兩朝的邊境安定,組建其部隊的戰鬥力和在朝廷的威信,加之羅藝所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過渡到隋朝統一全國的混亂時代,如果沒有驍勇善戰的部隊絕不可能在那個時代的邊疆地區生活下來。
再次,在北部廣袤的邊疆地區,大多是草原、沙漠等地形,北方歷來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西漢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就曾經靠著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一路向北,把匈奴趕到貝加爾湖以北。如果漢軍沒有足夠戰勝北邊游牧民族的戰力、實力以及強大的騎兵部隊,是不太可能戰勝驍勇善戰的遊牧騎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