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今信陽市域分屬兩州,各有何沿革?

2019-07-15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河南古稱「中原」「豫州」,地處我國中東部內陸、黃河中下游,是我國早中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現在,河南省共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其中位於河南省東南部的信陽市與省內其他地市自歷史、文化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文化方面為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之地,地理上兼有南北特色,有「豫風楚韻」「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美譽。

信陽也是歷史悠久之地,今市境息縣更是有「中華第一縣」之稱,是我國最早的縣治之一,歷史湧現出了孫叔敖、司馬光等先賢,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更是成為中原民眾南遷的重要終點站,尤以固始最為出名,有「唐人故里,閩台祖地」之譽。歷史上信陽市境歷史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光州、信陽州,明朝時期今信陽市域就分屬兩州,這兩州各有何沿革呢?

信陽之名始於北宋,為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為避趙光義之諱改義陽軍為信陽軍,信陽軍以信陽縣(義陽縣改稱)為軍治,領信陽、羅山兩縣。信陽軍向上可追溯到魏晉時期的義陽郡,隋唐時期的申州等。軍為五代、宋、金時期行政區劃,起源於唐時之軍鎮,後逐漸演變為行政區劃名稱,也多以軍事為目的,軍分為兩級,信陽軍領縣隸屬於京西南路。

元朝初期,信陽軍改為信陽州,仍領信陽、羅山兩縣,此為信陽為州之始,此後也曾短暫升為信陽府,後又移治羅山縣,但轄縣未變,此時信陽州隸屬於汝寧府,也就是說信陽州此時為散州。明朝初期,信陽州移治信陽縣,後信陽州廢,信陽縣、羅山縣均直屬於汝寧府,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信陽縣升為信陽州,領本轄(原信陽縣)、羅山縣及確山縣,不久僅領羅山一縣。

此時,信陽州東為光州,光州設立時間要早於信陽州。光州最早設於南朝梁時,到唐朝時成為穩定建制,唐朝時期,今信陽市境光州為與申州並置。兩宋時,光州均隸屬於淮南西路,也曾短暫改為光山軍,治所多為定城縣(今潢川縣)。

明朝初期,光州曾短暫隸屬於臨濠府,後改屬河南汝寧府,領本轄(原定城縣)及固始、光山、息縣三縣,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析固始置商城縣,光州領本轄及四個縣。

光州、信陽州兩州明朝時均為散州,清初承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光州升為直隸州,但轄地未變,雍正以後信陽州仍為散州且不再領縣。民國初廢州存縣,光州、信陽州分別為潢川縣、信陽縣,建國初分別於兩縣設潢川專區、信陽專區,1952年潢川專區併入信陽專區,現在潢川為信陽市轄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ikEGwBmyVoG_1ZsP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