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新聞熱點下面,金句可能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
下面這句你一定很熟悉:「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從網絡暴力到沉默有罪的任一公共事件,都可以搬出來評論。
談論某些社會不公是,必須帶上:「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惡性社會事件的標配,則是:「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戲子誤國論也是刷屏常客,「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
當代網際網路最流行的負能量金句:「生而為人,對不起",提到動物環保問題時,插上這麼一句,就能輕鬆勾起每一位人類內心深處的厭世和原罪感。
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喪文化盛行之下,任何話都能帶上的一句的萬能金句:「人間不值得。」
除此之外,一些正能量的金句:「正義雖然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還有——
「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可謂是一體兩面,對生活的兩種解讀金句並駕齊驅。
金句已經充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金句、掌握金句製造技術,下面我就從一個文字工作者的角度,幫大家總結一下金句的幾種類型。
(偽)名人名言類
最容易辨認的,自然是名人名言類金句。
真理雞湯+有影響力的名人=傳播金句
就像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所寫的,「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不過,這種教科書式的老套引用,已經步入了黃昏。網際網路時代下,比名人名言金句更泛濫的還要數偽名人金句。
配方稍變一下,假雞湯+真名人=傳播金句,傳播力度不減。
18年,《余秋雨住院感嘆:「我病了,社會也病了」》一文刷爆網絡。
一時間,「我病了,社會也病了」膾炙人口,一度成為人們感嘆社會病態的點評金句。
逼的余秋雨本人不得不在微博上公開闢謠:
網上流行的一百七十多篇署有我名字的文章和詩句,包括那篇被選為高考題目的關於我在德國居住的文章,以及已經非常出名的諸如「你的過去我無法參與,你的將來我奉陪到底」等等句子,都不是我寫的。……
金句寫手們深知不能可著一隻羊薅的道理,比如下面這些男默女淚的情感雞湯,你猜署名是誰?
不要欺騙別人,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如果你簡單,這個世界就對你簡單。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只敬佩兩種人:
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直接安排給了莫言,看得莫言本人都一愣一愣。
莫言自己估計也納悶,我是拿過諾獎,但啥時兼職做了情感大師在線諮詢的業務?
最可怕的是,楊絳先生去世那天,微博上人們為紀念她,紛紛轉發爆火的熱門金句,「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並不是出自楊絳先生……
大概用名人嘴裡熬出的雞湯總是分外香甜,群眾們買單,編造者編的更歡。
例如用成功企業家馬雲的嘴,說出「今日你看不起我,他日你高攀不起!」。
「今天的我,你愛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XX是誰。」社會搖的東北大哥自己都想不到,混跡江湖的勵志段子的竟然也能套名馬爸爸。
就像傑克馬也想不到,自己的段子,最後會被雷軍冠名。
越來越多人發現,套名金句,無疑是最吃香的金句製造辦法。
在套名金句的世界裡,梵谷都能打破次元壁,說出「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孔子老先生說的好啊:「人到了年紀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有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
最好的金句永遠是前人的金句,同樣的句子,用名人的嘴說出來,就是不同凡響。
如果你實在是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你就說是莎士比亞、亞里士多德,盧梭,馬丁路德金……
套上已逝的大老外名人,為假金句多上一層跨國維權難度係數更高的保險。
那句愛情名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成功套名泰戈爾。然而,查遍泰戈爾的所有詩集,你也找不到這句名言。
在偽名言金句的世界裡,「只要每句話後面加一個破折號和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你就成功了。」
「如果這句話沒人說,那可能就是我說的。」
——魯迅
斷章取義式金句
如果說套名金句,是強行製造假名人名言,屬於低端假冒偽劣產品的話,那麼斷章取義式金句絕對能算得上是「偽」的最高級別。
要知道,話說半句,意味就全然變了。
誰能想到,遍布中小學課堂的史詩級勵志雞湯金句,「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的後半句會是……
「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後半句,會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本義不是勸人向學,反而是喪到不行的毒雞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讓人莫強求……
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止不住地掉下來……
正能量的雞湯金句「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尋根到最後,原句卻是是「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表達的是「遲到的正義即非正義。
盧梭的半句雞湯「人是生而自由的」,點燃了人們追求自由的希望之火。結果後半句是——「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
更甚者,在人們的共識中,備受推崇的美德「以德報怨」,古代聖賢的傳承結果只是斷章取義後被徹底扭曲的價值觀傳播。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大白話版,就是有人問:「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
孔子說:「那你又用什麼來回報善行呢?用適當的代價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縱觀斷章取義的半句,大多只取用充滿正能量,熱血,理想主義,成為一個無私的好人。像極了一個從充滿希望的幼年到最後進入社會最後認識到真實社會的成年人的過程。
相比之下,另一種斷章取義式的金句,給人們帶來誤讀的危害遠遠大於「話說半句」。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
這句話不久之前被錯誤引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了。背後的典故是,德國人阿多諾陷入了一個令他自己深感痛苦不安的立場。他既目睹了批評的必要,又看到了它的無效,並不是說從此不再寫詩,反而是要正視人民承受的苦難。
每當有新聞發生時,一句「存在即合理」的引用,就能概括和包容所有的不合理。
殊不知,黑格爾在寫這句話,以及承載這句的《法哲學原理》,要表達的內涵和情緒都與現今常被引用的情境差了十萬八千里。
這些句子,原本都是有大智慧的,奈何在網絡時代變成了一些簡單化、口號話的知識碎片,成為一些情緒抒發的載體工具。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批量金句套路
要說金句時代的風流人物,還得看網際網路。
曾任咪蒙副主編的呂白總結過一套很不錯的金句模板。
比如演講達人羅振宇說過的「歲月未曾饒過我,我亦未曾饒過歲月。」還有下面這句「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呂白將之總結為「1221」模式。句子中有兩個名詞反覆出現,但位置互換,「1……2,2……1」。
類似的金句,還有「阿里從來不只屬於馬雲,但馬雲會永遠屬於阿里。」
以及劉慈欣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小布希的:「要麼把敵人帶給正義,要麼把正義帶給敵人。」
甘迺迪的:「人類必須終結戰爭,否則戰爭就會終結人類」。
馬克思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不得不說,這種套路真的還挺好用,既朗朗上口,又引人深思,富有哲理。
網際網路情感博主們反手就是一個模仿:
「為你花錢的男生不一定愛你,不為你花錢的男生一定不愛你。」
而xx大院們更是信手一揮,提筆寫下:
「中國不欠世界一個xx,是世界欠中國一個xx」
被金句透支的共情疲憊
金句確實能成就最簡單快捷有力的傳播。
金句是凝練精簡的,但同時,精簡也就意味著它的真實性缺乏證據,它只是一種斷言。
金句是深刻有力的,但同時,它也是傲慢的。金句講究普遍正確,所以它們不接受反駁。引用它們來支持自己立刻起效,反駁起來則要大費周折。
再加上愈發熟練流水線作業的金句寫手們推波助瀾。套路化的文字有意識的迎合,挑動人們的情緒,簡短,有力,重複,洗腦。過度濫用的金句們,不加節制使用的詞語充斥在網際網路,透支著每一個人的情緒。
在語言的發展中有個規律叫詞義弱化,用在被濫用的金句上同樣適用。
語言的通貨膨脹,社交網絡上,人們大量使用頂格表達(最極端程度的詞)來發言,痛苦的要極致痛苦,高級的要最高級,詞語刺激的閾值不斷增加,原來的詞已經不夠滿足人們的表達,於是一個新詞一旦被提出,人們就爭先恐後地使用。這種短時間的頻繁使用,又導致這個詞貶值的速度更快,繼而很快就被歸為陳詞濫調。
「最」「更」一個比一個極致的濫用,讓人們不禁產生生理上的文字厭惡,對金句疲憊,對文字疲憊。
為了刺激讀者的閱讀情緒,更刺激的金句們被層層加碼,產出和被濫用。
疫情之下,更是翻著花樣,從名人名言到打油詩,押韻排比樣樣上。
試問,誰的朋友圈不曾被一篇「我們不欠xx一個xx,是xx欠我們一個xx」刷屏?
「家鄉建設你不在 萬里投毒你最快。」
「 疫情爆發你不陪,連續多天零增長你是誰?」
「下象棋靠的是將,拜鬼神靠的是香,國際關係處的是幫與不幫,我們大國靠的是責任和擔當。臉有滄桑,心不怕傷,中華民族,無限囂張!」
膾炙人口的押韻比比皆是,朗朗上口,傳播起來事半功倍。
對讀者來說,真正是做到了人在家中坐,刺激新聞沒斷過。
耶魯大學的教授將人類的共情分為了情緒共情與認知共情。網際網路,總是在致力於如何充分挑動人們的情緒共情,缺乏認知共情,仿佛挑起人們的憤怒就夠了。
而被濫用金句勾起挑動的情緒共情,正在折磨著每一個善良人的神經。套用一句金句,就是——這些金句最初有多驚艷,現在就該有多厭煩。
來源:鳳凰WEEKLY官方號;作者:趙才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