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讓「AI」天天住你家,廠商正在向「雲」端

2024-08-22   果殼網

在《鋼鐵俠》電影中,托尼·斯塔克的豪宅不僅展示了頂級的建築設計,還集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家居系統。

人工智慧助理賈維斯高效地操控著每一個家居設備,不僅可以精準地調控家裡的燈光與溫度,還可以根據托尼心情的變化自動改變家中的音樂。

這部於2008年上映的電影,仿佛預見性地站在了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黎明時分。16年後的今天,隨著物聯網智能設備的不斷發展,科幻故事中的場景變得觸手可及,智能化、自動化的家庭生活正逐步成為我們的日常。據工信部統計,僅智能家電行業,我國智能家電的市場規模已經從2016年的2000億元達到了2022年底的5000億元。

不過,只能接收「指令」的智能,還遠遠達不到物聯網追求的終極願景。比如操作空調,用戶的需求並不僅限於「升高1℃」或「調小風量」,他們渴望空調能夠理解什麼溫度是「剛好合適的」。舉個例子,如果用戶覺得當前體感很舒適,但希望在入睡後空調可以根據戶外溫度情況自動調整工作狀態以維持這種體感,這樣的智能交互才是物聯網技術力求實現的理想狀態。

當然,利用各種傳感器編寫一系列自動化程序可以實現類似的功能,但如果要保持當下「剛剛好」的溫度,還需要壓縮機等硬體設備進行更加智能的工作狀態調整。

AI的加入,讓物聯網設備的智能化來到了新維度。而在這背後,不只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單一發展,還涉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多個方向的融合發展。

如何用AI重裝整個家?

從單設備智能到全家智能,這是個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不過,物聯網設備發展至今,想要實現更高維度的智能化,依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不管是智能化程度的發展,還是連接的穩定性與兼容性,目前的物聯網設備都難以實現「即插即用」。想要實現更自然的智能交互,AI是繞不開的話題。

對於傳統的白電產品,目前的技術基本都止步於「發送指令」:打開、關閉、調亮燈光、調低溫度……這些指令確實代替了遙控器的大部分功能,但還很難稱得上是「理解用戶」。對於像電視這樣的黑電產品,一旦涉及到內容的交互甚至生成時,更需要AI的加持。

想要用AI「重裝」整個家庭,走「單設備+AI」的路線並不現實。首先,不同的設備對於「智能」的定義,並不完全一致,比如冰箱、空調等設備更側重於能效優化與自動化控制,而電視、音箱等設備則需要在語義分析、交互方式和內容推送等方面提供更為精細化的個性化服務。

因此,為了解決多設備的協同工作與場景化的用戶需求,更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近年來,眾多廠商也開始從空間維度部署AI智慧空間解決方案。比如TCL實業就在2019年成立了鴻鵠實驗室,設立了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三大技術中心,智慧空間解決方案正是鴻鵠實驗室探究的關鍵問題之一。

想要實現空間化的智能,其基礎是擁有足夠多可以深度定製的IoT設備矩陣,進而構建起一個以點帶面的智能化生態系統。

因此,擁有豐富產品線的科技廠商獲得了先天的優勢。舉個例子,如果用戶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想提前打開臥室的空調,通常的操作一般是找到手機打開App,再選擇空調設備進行操作。對於產品生態系統更為完善的企業來說,他們就可以將這個「開關」放在更多的設備上:對電視喊一聲「打開臥室空調」就行。

這種產品矩陣實際上給了用戶更多的觸點,用戶不需要將手機作為智能家庭設備的單一入口,而是可以與不同的設備進行交互。

除了用戶觸點的增加,豐富的產品線還可以更多維度地捕捉用戶需求意圖。想要讓家庭設備可以面對足夠個性化的場景,就需要在日常的交互中對用戶的習慣和需求進行解構,並重建設備間的聯動邏輯。比如當下的智能人體傳感器就可以捕捉用戶在家中的動線,結合其他的傳感器設備預判用戶的行為,從而帶來更加「無感」的智能體驗。

近年來TCL實業基於自身的產品矩陣,不斷重構家庭中人與設備的交互方式。相較於新一代的智能單品廠商,TCL實業憑藉長期以來形成的成熟產品線,為AI技術的融合和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大體量的產品矩陣使白電與黑電之間的聯動成為現實,也讓企業可以在家庭環境中布局更為精細的用戶觸點,拓寬AI在不同場景中應用的範圍。

除此之外,工業鏈上的經驗也給新產品的出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技術基底。比如TCL實業在顯示領域的技術沉澱,已深度嵌入到AR眼鏡光學系統的架構設計中,實現了高效賦能,從而催生出全新產品。

端雲協同,

把隱私留在家裡,讓智能穿梭雲上

有了充分的硬體條件,新技術的孵化和AI部署更加順理成章。目前,市面上已經湧現出不少宣稱部署了AI的智能單品,但這些AI和人們想像中的智能還不太一樣。

比如當下有不少使用了AI晶片的電視。其AI晶片主要負責的是音畫質增強算法,比如可以識別畫面中的人物直接對面部色彩進行柔化調整,使其觀感更加自然。或者是通過分析畫面中音源的位置,並據此調整不同位置揚聲器的輸出功率,從而帶來更加沉浸式的聽覺效果。

不過,這些場景下的應用還很難談得上是大模型,更多的還是小模型。這是因為端側模型的部署存在了很多限制,不僅需要考慮硬體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算力帶來流暢的體驗,還需要兼顧功耗。這使得端側模型的參數量相比雲端更小,需要針對不同的設備進行專門的訓練。

因此,想要將大模型帶入家中,實現更高層面的智慧功能,雲端的加入是必然。雲側大模型可以擺脫用戶端硬體的限制,只需要通過調用相關的接口,就能完成更為複雜的數據處理,甚至實現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雲端可以提供高性能的算力和存儲,使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更加便捷,實現雲數結合。

為了保證流暢的日常體驗,智慧家庭與雲端伺服器的連接穩定性以及雲端的數據處理性能就顯得非常重要。TCL實業鴻鵠實驗室為了保證了千萬級的設備接入以及百萬級的並發處理能力,採用先進的雲服務和自研通訊協議。同時為了提升響應速度,鴻鵠實驗室在全球進行單元化部署,讓用戶可以訪問最近的單元,更快速地獲取數據。

不過端側模型也有優勢,比如在隱私方面,端側模型可以將數據留在本地進行處理,規避了敏感信息泄漏的風險。同時,端側模型不需要經過網絡傳輸,也能帶來更快的響應速度。

因此,想要實現複雜功能的智能化,端雲結合是必然。端側模型需要在能力不夠時通過雲做代償,解決大模型的問題,已成為目前業界的共識。TCL實業首席技術官、鴻鵠實驗室總經理孫力就以目前所有廠商都在關注的語音交互功能為例,提出大模型的發展路徑一定是從小模型加大模型,到大模型,再到多模態的大模型。

同時,哪些功能放在端側,哪些放在雲側,也是需要廠商謹慎考量。在實現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用戶的隱私問題也有著不一樣的標準與監管措施。

為了解決安全隱私問題,鴻鵠實驗室成立了專門安全團隊,對每次上線功能進行全面的安全審查。同時,通過採用單元化的部署方式,使得數據合規更加容易實現。孫力強調,TCL實業在用戶隱私方面,制定並嚴格執行覆蓋個人數據全生命周期的保護標準和流程,以確保全面合規。

想要「生態」,協議先行

智慧家庭的個性化,不僅體現在產品矩陣與AI的加持上,更體現在設備的延展性上。想要實現更為複雜的家庭「生態」,設備的拓展與兼容問題也是關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鴻鵠實驗室從多個角度不斷推動家庭生態的建立

首先,是率先加入國際化標準陣營。

當下依託App為操作入口的智能設備,其實還算不上是真正的智能。想像一下,當你買了3個A公司的智能設備之後,突然看中了B公司的一款智能檯燈,但它們並不兼容,你會不會非常糾結?

協議上的不統一導致了當下智能設備更像是一個個使用手機App作為遙控的獨立設備,很難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生態,更不要說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與聯動了。

智能設備廠商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著手從協議上解決兼容性的問題。2021年,連接標準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正式啟動了名為「Matter」的IP互聯家庭項目,意在制定一套智能家居的開源標準。2022年,Matter 1.0標準正式發布並開放認證。

這個標準意味著智能家居擁有了「共同的語言」,從而使得品牌的差異不再成為消費者選購智能設備的阻礙。作為物聯網設備發展的關鍵阻礙,設備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問題是鴻鵠實驗室一直著力解決的重點。鴻鵠實驗室致力於參與標準聯盟建設,其中包括全球的Matter協議建設以及國內的家電協會標準的構建。當Matter協議正式發布時,TCL實業在鴻鵠實驗室的推動下,順利成為了全球首批獲得Matter認證的企業。

其次,是不斷提升行業影響力,推進自研技術融入國際化標準之中。

除了加入Matter這樣的開源標準,鴻鵠實驗室也推出了獨立自主研發的TCL Link協議,這其中包含端雲通訊、設備能力描述、互聯互通標準協議等內容,基本覆蓋了TCL的所有智能終端設備,同時也提供了外部的云云對接標準,便於不同企業間共建智能生態。

不僅如此,鴻鵠實驗室也在積極推進5G、6G、Wi-Fi、H.266等基礎通訊與視頻解碼等關鍵標準的建立,推動TCL技術提案落入國際標準,為全球化鋪路。

這些面向未來的領域,也正逐漸成為科技廠商新的發力點。TCL實業鴻鵠實驗室,正是為了構築面向未來的技術和研發能力而成立。鴻鵠實驗室作為實業智能化的」發動機」、創新和技術平台的「孵化器」以及研發戰略的「領航者」,一方面參與協議的制定與數據平台的搭建,將TCL實業所有的各類產品互聯互通起來;另一方面不斷探索AI、大模型的智能化的應用,構建軟硬體與大數據結合的綜合平台,通過數據驅動個性化服務。

以成熟的技術積澱為背景,鴻鵠實驗室自然而然也成為了孵化創新品類與產品的有力平台。

AI的發展從未像當下受到過如此巨大的關注。AIGC的蓬勃發展將AI神秘的面紗揭開,直接展現到消費者的面前。據IDC預測,2024年僅僅在AI手機這一個賽道上,全GenAI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較前一年將同比增長363.6%。而在上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24中,AI+硬體也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主場地位。

這股浪潮不會止於手機和PC智能,AI必將融入我們未來生活中的大部分設備。用AI重裝整個家,必然也會成為科技廠商發力的新賽道。

作者:Owl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果殼商業科技傳播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