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患上痛風,這些不良習慣你還在做?出現症狀,及時就醫

2024-10-28     快樂的小大夫

痛風,這個看似遙遠卻又悄然逼近的健康殺手,正逐漸侵蝕著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它不僅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還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影響患者的整體健康。

根據《2021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的數據,我國痛風患者的發病率為1.1%,患病人數多達1466萬人。同時,高尿酸血症的總體患病率為13.3%,患病人數約為1.77億。這些數據表明,痛風及其前期狀態(高尿酸血症)在中國具有廣泛的流行性和較高的健康風險。

有報告預測,到2024年中國的痛風患病人數將達到4330萬人,而到2035年這一數字可能進一步增長至5620萬人。

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晶體性關節炎,其本質是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肌腱及其周圍組織沉積,進而引發炎症反應。痛風石除在關節、肌腱及其周圍沉積外,還可在腎臟沉積,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能不全。

哪些因素容易讓你患上痛風?

1.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痛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家族中有痛風病史的人,其患病風險通常較高。這可能與遺傳導致的嘌呤代謝酶缺陷有關,使得這類人群在尿酸代謝方面存在障礙,從而更容易患上痛風。

2. 飲食因素

高嘌呤食物攝入:長期大量攝入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肉類等,會增加體內尿酸的生成。當尿酸水平超過腎臟的排泄能力時,就會在體內積累,進而形成尿酸鹽結晶,引發痛風。

飲酒:酒精是痛風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乙醇進入體內後,會影響肝臟對尿酸的代謝,導致尿酸水平升高。特別是啤酒,其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更容易誘發痛風。

3. 肥胖與代謝綜合徵

肥胖人群更容易患痛風,這可能與肥胖導致的胰島素抵抗、高血脂等代謝異常有關。這些代謝異常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和代謝,從而增加痛風的風險。此外,代謝綜合徵患者也更容易患上痛風,因為這類人群通常存在多種代謝異常,包括高尿酸血症。

病理性疾病

一些疾病如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銀屑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都可能引起痛風。這些疾病會影響尿酸的排泄或代謝,導致尿酸水平升高,進而引發痛風。

4. 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一些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噻嗪類藥物等,會影響腎臟的尿酸排泄能力,導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從而增加患痛風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和免疫抑制劑也可能誘發痛風。

5. 其他因素

  • 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作息紊亂等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身體進入應激狀態,影響尿酸的代謝和排泄,從而增加痛風的風險。
  • 被動吸煙:長期被動吸煙也可能增加患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危險性。
  • 年齡和性別:痛風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這可能與血尿酸水平在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的變化規律有關。

痛風的發病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為了預防痛風的發生,我們應該注意控制飲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和過量飲酒;保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積極治療相關疾病;謹慎使用藥物;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同時,對於有痛風家族史的人群,更應該加強自我監測和健康管理,以降低患病風險。

痛風的症狀與分期

痛風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以及功能障礙。其發病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間歇期以及慢性痛風石及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此階段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但無明顯症狀。然而,這是痛風發病的潛在風險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2.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這是痛風最常見的症狀表現階段。發病前可無任何先兆,常在夜間或清晨突然起病,表現為關節劇痛、紅腫、發熱和功能障礙。疼痛通常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首次發作多為單關節炎,60%-70%首發於第一跖趾關節,即大腳趾根部。疼痛可在24-48小時內達到高峰,多於數天或數周內自行緩解。

3. 間歇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緩解後,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有時僅有發作部位皮膚色素加深,呈暗紅色或紫紅色,伴有脫屑、發癢。多數患者在初次發作後出現較長的間歇期,但隨著病情的進展,間歇期逐漸縮短。

4.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痛風石多在起病10年後出現,可見於關節內、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及內臟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見於足趾、手指、腕、踝、肘等關節周圍。痛風石隆起於皮下,外觀為芝麻大到雞蛋大的黃白色贅生物,破潰後排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當痛風石發生於關節內時,可出現持續關節疼痛、腫脹、強直、畸形甚至骨折。

痛風的診斷與檢查

痛風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血尿酸水平、查找尿酸鹽結晶和影像學檢查。

1. 臨床表現:突發關節紅腫、疼痛劇烈,累及肢體遠端單關節,特別是第一跖趾關節多見。疼痛常在24小時左右達到高峰,數天至數周內自行緩解。同時,飽餐、飲酒、過勞、局部創傷等為常見誘因。

2. 血尿酸水平:非同日2次血尿酸≥420µmol/l為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重要診斷指標。

3.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不規則以及痛風石沉積。超聲檢查可用於檢測尿酸性尿路結石和腎臟損害程度。

痛風的治療

痛風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一般治療、手術治療和中醫治療等。同時,預防痛風的發生也至關重要。

1. 一般治療:

飲食控制:痛風患者應採用低熱能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肉類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牛奶等含嘌呤少的食物。嚴格戒飲各種酒類,每日飲水應在2000ml以上。

運動鍛鍊:保持健康體重,堅持合理運動方法。選擇一些簡單運動,不宜劇烈活動。痛風發作時應停止鍛鍊。

規律作息:注意休息,少熬夜,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

2. 藥物治療:

急性期治療:推薦及早(一般應在24h內)進行抗炎止痛治療。非甾體消炎藥、秋水仙鹼和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抗炎鎮痛。此外,還可使用其他鎮痛藥、休息、夾板固定和冰敷來減輕疼痛。

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治療:應行降尿酸治療,有助於緩解症狀、控制病情。用藥應參考發生高尿酸血症的機制,採用個性化用藥方案。降尿酸藥物分為促尿酸排泄藥和抑制尿酸生成藥兩類。

3. 手術治療:必要時可選擇手術治療剔除痛風石,對變形關節進行矯形等手術治療。

痛風的預防與自我管理

預防痛風的發生,關鍵在於控制血尿酸水平,避免誘發因素。以下是幾點實用的預防建議:

1. 合理飲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適量攝入牛奶、雞蛋等優質蛋白質。

2. 限制飲酒:酒精會抑制肝臟對尿酸的代謝,導致尿酸水平升高。因此,痛風患者應嚴格戒酒。

3. 控制體重:肥胖人群更容易患痛風。保持健康體重,避免過度肥胖,有助於降低痛風風險。

4. 適量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尿酸的排泄。

5. 規律作息: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恢復和免疫力提升。

6. 定期體檢:定期進行血尿酸水平檢測,及時發現並處理高尿酸血症。同時,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7. 避免誘因:避免暴食酗酒、受涼受潮、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等誘發因素。穿鞋要舒適,防止關節損傷。慎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某些利尿劑、小劑量阿司匹林等。

痛風雖然是一種難以根治的代謝性疾病,但通過合理的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和自我管理,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的進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關愛自己的健康,遠離痛風這個「疼痛之王」的困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76d97bd6412001d0e83c80551c71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