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為了追求夢想而奔波勞碌,卻往往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其中,心源性猝死作為一種突然發生的心臟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數百萬人因心源性猝死而失去生命。
心源性猝死: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在短時間內心臟突然停止跳動,通常在1小時內導致死亡,或者在發病前24小時內出現症狀,如暈厥等。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700餘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而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發病人數高達54.4萬例,每天近1490人因此喪生,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源性猝死。它已成為人類死亡的首要原因,無聲地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
心源性猝死的成因
心源性猝死的成因複雜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心源性猝死原因。當冠狀動脈內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壞死時,可能引發心室顫動。
2. 心肌病:各種類型的心肌病,如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都會影響心臟的正常收縮功能,增加猝死風險。
3. 先天性心臟病: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如長QT綜合徵、Brugada綜合徵等,會導致心臟電生理異常,容易發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4. 電解質紊亂:鉀、鈉、鎂等電解質的失衡會影響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從而增加猝死的風險。
5.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心律失常藥、抗精神病藥等,可能引起心臟電生理異常,導致猝死。
6. 劇烈運動:過度劇烈的運動,尤其是對於有潛在心臟疾病的人來說,可能會誘發心室顫動。
症狀預警:不容忽視的生命信號
心源性猝死的症狀通常包括突然的意識喪失、呼吸停止、心跳驟停、胸痛、頭暈或昏厥。這些症狀可能突然發生,也可能在發病前24小時內出現。
1. 突然的意識喪失:這是心源性猝死最顯著的症狀之一。可能在進行日常活動或休息時毫無預兆地發生,由於心臟驟停導致大腦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所致。
2. 呼吸停止:呼吸變得微弱、緩慢直至停止,正常的呼吸節律被打亂,無法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
3. 心跳驟停:心臟停止跳動,無法將血液泵送到身體各個部位。通過觸摸脈搏,如頸動脈、股動脈等,無法感覺到搏動。
4. 胸痛:可能出現劇烈的胸痛,類似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疼痛,但程度更為嚴重且持續不緩解。這是由於心肌嚴重缺血或壞死引起。
5. 頭暈或昏厥:由於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從而引起頭暈甚至昏厥。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失去平衡和知覺。
預防為先:從生活方式到專業治療
預防心源性猝死,需要從日常生活方式改善到專業治療的全方位干預。
1. 生活方式改善:
飲食:採取低鹽、清淡飲食,預防便秘,戒煙限酒。
運動:保持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和血壓。
情緒管理:管控情緒,保持樂觀、積極、開朗,控制暴躁情緒。
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2. 管控危險因素:
肥胖: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需積極治療和管理。
心臟病史: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患者,需定期進行心臟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3. 專業治療:
起搏器或除顫器植入:對於既往發生過惡性心律失常患者,或是有猝死高風險患者,可在心血管醫生指導下進行起搏器或除顫器植入治療。
射頻消融術:通過消除異常的心肌細胞,達到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
藥物治療:抗心律失常藥物、抗凝藥物和血管活性藥物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如何診斷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診斷通常是在患者死亡後通過屍檢和病史回顧來確定的。但在患者出現上述預警信號時,應及時就醫,通過以下檢查手段進行評估:
1. 心電圖(ECG):檢測心臟電活動,發現心律失常或其他異常。
2. 動態心電圖(Holter):長時間監測心電活動,捕捉短暫的心律失常。
3. 超聲心動圖: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發現心肌病或其他結構性心臟病。
4. 血液檢查:檢測心肌酶譜,判斷是否有心肌損傷。
5.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或阻塞。
緊急救治:生死時速,分秒必爭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關鍵在於迅速和有效。在發現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立即撥打120請求急救醫療支援(EMS),並進行緊急心肺復甦(CPR)。
1. 心肺復甦:主要包括胸外按壓、人工呼吸和電除顫。這些措施可以維持心臟和大腦的供血,為後續治療爭取時間。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能顯著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2. 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早使用AED進行救治。AED是一種簡單、易用、安全的可攜式除顫儀,在公共場所發生的猝死搶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於因心室顫動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早期除顫可以提高成功率50%以上。
給家人和朋友的建議
心源性猝死不僅威脅患者本人的生命,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作為家人和朋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
1. 關心和支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2. 學習急救知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CPR和AED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施救。
3. 鼓勵就醫:鼓勵患者定期進行體檢,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
4. 營造健康環境: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心源性猝死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預防。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定期的體檢、合理的醫療干預,我們可以大大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同時,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夠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