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在泥濘田間小路,走在陡峭的山間盲道,走在深山的寨子,走在扶貧的路上,走在藏羌群眾的心中,卻很少走上那條回家的路。他用腳步丈量扶貧路,用真情溫暖貧困戶,他是穿梭在貧困山區的一抹橄欖綠,是當地百姓眼中的「守護神」,他就是武警四川總隊阿壩支隊駐理縣日爾腳村扶貧幹部楊永生。
四月的阿壩,山頂的皚皚白雪和天空泛著魚肚白朝陽遙相輝映,楊柳吐露新芽,櫻花絢麗綻放,嫩綠的小草也頂著小腦袋在微風中搖曳,到處都充滿著活力,孕育著希望。
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忙碌,武警四川總隊阿壩支隊駐理縣日爾腳村扶貧幹部楊永生終於將自來水接到了貧困戶王美的新家門口,幫助解她決了吃水難的問題。就在他馬上要去給貧困戶王志國送春耕化肥和玉米種子時,掏出手機看到了妻子打來的4個未接電話,是家裡有什麼事嗎?想到這裡他在忙碌之餘里又多了一份擔憂。
「老婆,我剛才在忙,才看到你的未接,找我有啥事嗎?」楊永生輕言細語的說到。「娃娃得了急性腸炎,現在在縣醫院輸液,我下午學校還有課,你能不能過來陪他一下?」電話里的語氣很急切,「你每天都說自己忙,兒子都住院了你就不能放下手上的工作來醫院看一下……」
他的妻子聶佳是理縣雜谷腦鎮小學的一名老師,平時雖然對他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但是這次她情緒顯的有些激動。他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妻子這樣的抱怨了,因為「下一次」「我在忙」這幾乎是他對家人說過最多的話,就連不到5歲的兒子也在電話里說他「是個『騙子』」「說話不算數」,儘管如此,但是王志國一家還急等著化肥和種子進行春耕、朱高華和王雲家房屋安全裂縫較大急需要安全鑑定、穆良志老人身體情況還沒去跟蹤回訪、村上的特色農產品網店方案還要完善……想到這裡,楊永生拍了拍身上的灰塵,仍心懷著對家人的愧疚向山上貧困戶家中走去。
日爾腳村位於阿壩州理縣北部半高山,因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滯後,加之村民無固定收入來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較為普遍,是武警四川總隊和浙江總隊定點幫扶的貧困村。2018年7月,楊永生主動向該支隊黨委申請到最貧困的日爾腳村參與脫貧攻堅戰。家裡人都以為回到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就能多照顧一點家庭,可沒想到他來了之後千頭萬緒的扶貧工作讓他根本無暇顧及家人,即便是閒下來,他也會去挨家挨戶走訪調研,幫助老百姓找准致貧原因,共同商定脫貧措施。大家都勸他,說妻子家就住在縣城,還不到5公里路程,讓他多回家看看,可他每次都婉言回絕:「我是一名軍人,現在扶貧是我的工作,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家人,他們更需要我的幫助!」為此還有同事調侃他說,他們這是「5公里的異地戀」。楊永生身材矮小,不管對誰說話都是輕言細語,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可是熟悉他的人都說:「小個子裡有著大情懷,不管什麼事他都是沖在最前面。」
「只有時刻把老百姓放在心頭,真正把群眾當親人,才能更好為他們服務。」楊永生剛到日爾腳村擔任駐村扶貧幹部時,心中雖幹勁十足,但是從副大隊長一下成為了駐村幹部,他腦子裡空蕩蕩的,對國家扶貧政策更是知之甚少。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他堅持白天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老百姓實際困難,晚上在辦公室熬更守夜、加班加點進行理論學習。付出終會有收穫,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現在的他不僅對扶貧政策耳熟能詳,更是形成了一套自己扶貧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武警四川總隊和浙江總隊的援助下,在日爾腳村先後完成了土地開發整理、甘堡鄉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黨群活動中心建設、藏香豬養殖場和農田灌溉暨安全飲水等10多個項目,累計投入扶貧經費1467餘萬元。2018年年底,日爾腳村退出貧困村行列;2019年年底,全村最後4戶貧困戶也成功脫貧;駐村扶貧幹部楊永生也先後被阿壩州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和「擁政愛民模範」。
「鄉親們,紅軍又回來了!」2019年8月20日,汶川縣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楊永生所在的理縣日爾腳村也不同程度受災,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與理縣中隊官兵一道為百姓清理淤泥、疏通道路、轉移物資。救援中,年過8旬的王安富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當他看見楊永生滿身泥漿和血跡斑斑的雙手時,激動的拉著楊永生感慨到:「紅軍又回來了!看到你來了我們心裡也就踏實了。」老人簡單樸實的一番話讓他備受鼓舞,他心裡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每名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
「爸爸,可以回家了嗎?」
「還不行,我這裡的工作還沒做完,下一次一定回去看你……」
「作為新時代的革命軍人,不管在哪裡都要心繫群眾,為民分憂,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永恆不變的初心和誓言。」脫貧攻堅工作任重而道遠,楊永生所駐的理縣日爾腳村雖然已脫貧出列,但是脫貧不脫政策,摘帽不摘責任,村民的富裕程度與理想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夜深人靜,楊永生回想著自己的駐村的點點滴滴,內心既感動又溫暖,難以抑制澎湃的思緒,於是在工作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他對當前的扶貧工作信心滿滿:「扛起責任,不留餘力,全面決戰決勝!」
供稿通訊員:徐華文 吳星文
編輯:陳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