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皇帝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台灣!

2022-06-14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年輕皇帝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台灣!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306,《清朝史話》連載13,歡迎收看。

順治十八年(1661) 2月5日,順治皇帝福臨死,繼位的是他的第三子玄燁,這便是有名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即位時,還差三個月才滿八周歲,因此,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共同輔政。

01、擒鰲拜

四人中,鰲拜武功最強,本人又是「巴圖魯」(勇士)出身,所以,結權內外,意氣囂張,矯詔殺了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和戶部尚書蘇納海後,還強逼著康熙皇帝表態,處死了蘇克薩哈,獨攬了輔政大權。大臣議事,稍有不順,他便當面呵斥。還常常稱病不朝,要康熙皇帝親去問疾,完全沒把娃娃康熙皇帝看在眼裡!

康熙六年(1667),玄燁親政。親政不久,便以下棋的名義,召索尼之子索額圖入宮商定,挑選小內監之強有力者以練習布庫戲為名,準備除掉鰲拜這個權臣。

康熙八年(1669) 6月14日,鰲拜奉詔入宮,剛滿16歲不久的康熙皇帝,便指揮一幫「娃娃兵」將他拿 了,並迅速斬了他的黨羽,牢牢地掌握了朝政大權。

02、平三藩

康熙皇帝親政數年,習知了中央與地方的利弊與前代方鎮的得失。而久握重兵,世鎮雲南、廣東、福建的三個藩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已經勢成尾大,甚非國家之利了。他們握有獨立的軍隊,享有獨立的財權,甚至還有獨立的地方官員任免權。

三藩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野心最大。他探知朝廷有削藩的意向,又聽從部下的建議,表面上大修園庭、廣羅歌童舞女,裝成心無大志的樣子,暗地卻加緊派兵守關、操練軍馬、修造戰艦器械、儲將帥之選、購買戰馬、潛積硝石硫磺、廣殖財貨,待機欲動。

耿精忠襲爵後,也懷異志,又有不肖之徒告訴他:纖緯中有「天不分身火耳」之言,將來「耿」必當位,於是,其野心也就更大起來。

尚可喜年老多病,長子尚之信總理藩事。尚之信嗜酒嗜殺,縱狗食人不說,連老子的話也不聽。一天,尚可喜派宮監傳他有事,他竟指著這個宮監的大肚皮說:「此中必有奇貨",說著說著,就用刀戳開了這個宮監的肚子。

尚可喜不甘受制於其子尚之信,不得已聽了幕客金光的話,於康熙十二年(1673) 4月上書乞歸遼東、留子鎮藩。朝廷遂令其盡撤藩兵歸籍。

吳三桂和耿精忠聞知,各不自安。為探朝旨,七月,耿精忠「仰懇皇仁,撤回安插」;吳三桂也聽了幕客劉玄初的勸告,「冒干天聽,請撤安插」。

議政王貝勒大臣議,仍持兩端,20歲的康熙皇帝卻竟「特詔:從其所請」,並派了傅達禮去雲南、梁清標去廣東、陳一炳去福建催促撤藩。

吳三桂弄巧成拙,只好陽為恭順,陰事遷延。他一方面派人與耿、尚密謀,一面封閉所有要隘:只准進人,不准出人。他原是主動絞死桂王的逆子,現在又裝成忠臣的樣子,提出撤行之前要謁永曆皇帝的陵墓,並指著頭上的冠冕對部下說:「先朝曾有這樣的帽子麼?」又指著身上的衣服對部下說:「先朝曾有這樣的衣服麼?」

然後說:辭行當以故臣的衣冠相見。於是,他戴了方巾,穿了素服, 伏陵痛哭,哭得竟站不起來了!

傅達禮見吳三桂賴著不走,就要回朝報告,但只走了一百多里,就被把關人員截了回來。

康熙十二年(1673) 12月28日,吳三桂捆了巡撫朱國治,殺了他;又拷打了傅達禮等,置之「璋地」;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聲稱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還詭稱遇到了「先王之三太子」,要「恭奉太子」為明朝復仇,總之是扯起白旗首先發難了!

康熙十三年(1674) 4月,耿精忠反;康熙十五年(1676) 3月,尚之信接受了吳三桂的「招討大將軍」的封號,也反了。先後反的,還有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鎮守廣西等處將軍孫延齡、提督馬雄,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譚洪等。

襄陽總兵楊來嘉、河北總兵蔡祿、陝西提督王輔臣、 察哈爾蒙古旗的上層分子等,也在北邊響應。

三藩亂起,舉朝震駭。京中一些官僚「未知所歸」,有的甚至「即遣妻子回原籍」。而原來反對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則請殺主張撤藩的明珠(兵部尚書)等以謝三桂。

康熙皇帝深辟其說,宣諭撤藩是自己的主意,不准委罪他人,並決定以打擊吳三桂為重點:命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遣將馳荊州、守常德,赴武昌、守岳州,防三桂東犯湖廣;又叫西安將軍瓦爾喀進駐四川以絕三桂自滇入蜀之望;同時,還以莫洛為經略,率精兵駐紮西安節制西北諸軍,並加強了安慶、南昌等地的防守。

然而,吳三桂起兵之後,立即分兩路北進:馬寶率領的一路,由貴州攻湖南,很快就攻下沅州、常德、長沙、岳州、衡州等四州一府;王屏藩率領的一路,進入四川,在川北幾次截斷清軍的餉道,迫使瓦爾喀部退回廣元。

三桂本人,親自督戰於常德、澧州,並派西藏的喇嘛致書康熙皇帝,要求"裂土罷兵"、劃給他長江以南。而清軍將領貪生怕死、不敢進擊,勒爾錦駐在荊州,聽說吳三桂要來,竟嚇得埋了傳教士南懷仁新鑄的大炮首先逃跑,有的官僚也主張把襄陽以北讓給吳三桂。

但是,康熙皇帝毫不動搖。他斥退了喇嘛的斡旋,提出要御駕親征,並命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協助勒爾錦攻取岳州。

裂土議和不成,吳三桂就派兵由長沙進攻江西,與耿精忠的叛軍合作,攻陷了三十餘城;同時,叫王屏藩等由四川進攻陝、甘,威脅清軍後方。

康熙毫不示弱,派岳樂出兵江西,再由袁州直取長沙;派洞鄂與莫洛由陝攻川;派傑書等由浙攻閩;派金光祖等由粵攻桂。

康熙十四年(1675) 1月,吳三桂的義子、順治五年曾反清起事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寧羌發動叛亂,打死經略莫洛,迫使洞鄂退守西安。吳三桂聞報,立送犒銀二十萬兩,封他做「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還派王屏藩前去接應,不久就攻陷了秦州、蘭州、鞏昌、定邊等地。三桂也親往西邊趕來,揚言要決江壩灌取荊州、拿下北京等等。

康熙皇帝先是派了王輔臣之子王繼貞撫諭王輔臣,不成,即派大學士圖海為定遠大將軍進擊,迫使王輔臣投降、王屏藩退守關中。

康熙十五年(1676),清軍光復陝西。與此同時,傑書等也用剿撫結合的辦法,克復了江西、浙江,迫使耿精忠投降。

側擊吳三桂東、西兩翼成功之後,康熙皇帝命令岳樂等專攻湖南。康熙十七年(1678),清軍收復了瀏陽、平江以及湘、贛許多城池,因而,屯兵進入衡州的門戶永興城,還招降了駐在湘潭的吳三桂的水師將軍林興珠。

吳三桂見大勢不好,終於撕下「復明」的假面具,3月23日,冒著大風雨,登上衡山新築之壇,草草祭天成禮,即位當了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無奈此時他已67歲,又得了「病噎」(大概是食道癌一類的病),所以並不舒服。他叫馬寶去攻永興,沒攻下,八月里,就一命嗚呼了。

吳三桂一死,馬寶便撤回衡州。十月里,大家把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從雲南接來繼位,改元洪化,還想掙扎掙扎。

早先,吳三桂曾置地圖,祈禱過衡州岳神廟裡的小靈龜在圖上指示自己的前 程。小靈龜蹣跚循走,不出長沙、常德,返至南邊而止;再拜再禱,龜復如是,三桂與其黨相顧失色。如今,世璠即了位,也恰好只得退回貴陽。

清軍解了永興之圍,加強了水陸攻勢,康熙十八年(1679),收復了岳州、常德、夷陵、澧州、長沙、辰州、沅州,拿下了衡州,剿平了湖南。廣西方面,清軍取得了進展;四川方面,清軍大敗了王屏藩,年底,屏藩被迫自殺。清軍隨後收復成都、重慶,平定了四川。

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皇帝命清軍三路進攻雲、貴。彰泰一路由湖南攻貴州、雲南;賴塔一路由南寧攻雲南;趙良棟一路由四川攻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 2月,彰泰軍大破夏國相象陣於盤江西坡,盡復貴州,吳世璠逃往昆明。3月,彰泰與賴塔兩軍匯合於曲靖,進至昆明附近。吳世璠迎戰於30里外,用大象拒戰。清軍猛攻,自晨至午,終於擊潰象陣,大象狂奔而返,反踐了吳軍的隊伍,吳軍大潰,清軍進扎歸化寺。

吳世璠忙召先前派往四川阻敵的藩兵回救,被清軍狙擊在城外;吳世璠又向西藏喇嘛乞師,也不果。十月,趙良棟軍也齊集城下了。不久,昆明南門守將開門迎降,吳世璠只得服毒自殺。那個陳圓圓也上吊而死。

吳世璠的首級被送京,吳三桂被掘墳折骨。而尚之信則早在康熙十九年(1680) 8月,康熙勝算在握之時被賜死。九月,耿精忠亦被囚系待罪,雲南平定後的1681年11月也被處死。

吳三桂等發動的三藩之亂,亂了八年,折騰了十餘省,終於以失敗而告終。

年輕的康熙皇帝,採取了擒賊擒王的方針(重點打擊吳三桂,而對耿、尚則以先不撤藩、後加撫諭、最後收拾的策略處之),剿撫結合、起用大批漢族將領(如趙良棟等),終於力挽危局,結束了南方分裂混亂的局面,鞏固了南部大陸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把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03、收台灣

康熙元年(1662) 6月16日,鄭成功感了風寒,還天天強上登將台遙望彰湖列島。23日,登台望過,回到書房,恭閱太祖祖訓,到第三帖,嘆道:「吾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兩手攀面而逝,時年才39歲。

鄭成功死後,長子鄭經嗣立。康熙三年(1664),清軍進攻,鄭經棄廈門而去台灣。

三藩之亂起,耿精忠向鄭經乞援,許以割讓漳、泉二州。鄭經於是派人來,跟耿軍合攻廣東。後來,耿精忠食言,鄭、耿間又以兵戎相見。耿精忠聽說朝廷不再強迫自己撤藩,又恐受到清軍和鄭軍的夾擊,康熙十四年 (1675),便派兒子顯祚向清軍獻出吳三桂給他的大印,投了降。

但是,鄭經卻仍占駐廈門,並在汀州、邵武及沿海一帶,糾集舊部,反對清朝。鄭經此時所為,客觀上配合了三藩之亂。

康熙十八年(1679),正當清朝集中全力對付湖南、廣西的叛軍時,鄭經卻叫劉國軒圍攻海澄,消滅了都統穆赫林等率領的三萬清軍,乘勢攻下漳平、長泰、同安等地,進圍漳州、泉州。只是在清軍破了岳州,調來水師,並招降了他的大批官兵,攻取廈門之後,鄭經才於康熙十九年(1680)退回台灣,但仍派劉國軒守著彰湖。

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死,一些臣小襲殺了他的長子鄭克臧,把12歲的鄭克塽扶上台,侍衛馮錫范專權,人心不服。這一情況,使已經平定了三藩之亂的清朝下定了統一台灣的決心,復了施琅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封他為太子少保,叫他率領水師。

施琅是福建晉江縣人、初為鄭芝龍部的左衝鋒。順治三年 (1646)與芝龍同降清朝,為清朝打過廣東的南明肇慶政權。後被鄭成功所俘,為成功打過漳浦、雲霄、詔安等地,是清軍的一個勁敵。順治八年(1651), 其部一個軍校犯了軍令,當斬,成功勸阻,他堅決不聽,成功很不滿意,他於是第二次投降清朝。成功殺了他的父親,使他更堅決地反鄭了。

清朝很信任施琅,起初任命他做知縣,後來又叫他當總兵。康熙元年(1662), 朝廷還提拔他做福建的水師提督、左都督加級靖海將軍、內大臣。他不但熟悉台灣水道,而且作戰勇敢、態度堅決。

康熙二十一年(1682) 8月,彗星現,戶部尚書梁清標嚇壞,建議朝廷緩徵台灣,施琅力主可征,朝廷才同意。

據守彰湖的劉國軒,眼見台灣政治大不如前,預感前景不佳,乃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 6月,派黃學上書康熙皇帝,請求像朝鮮那樣入貢。康熙說:「你們是中國人,不得跟朝鮮比,趕快悔罪歸誠才是出路!」

劉國軒不聽,繼續堅持抵抗。7月,施琅請得戰艦三百、水師二萬,決定進攻彰湖,然後直搗台灣。朝廷對他表示極大的信任,允許他獨自率兵出發。

施琅揮軍直搗彰湖,攻克了花嶼、貓嶼和草嶼,乘南風進泊八罩。劉國軒早在彰湖沿岸構築了堅固的土壘、土牆,還設置了大炮,親率軍兵二萬泊於牛心灣,又別屯軍兵一萬於雞籠嶼以為犄角之勢。

施琅初戰不勝,就派藍理為前鋒又戰。劉國軒命曾遂率軍大戰藍理,自晨至午,勝負未分,曾遂發炮擊中藍理,藍理腹破腸出,倒而復立,大吼:「藍理在,曾遂死矣!「軍威大振,曾遂戰艦被擊沉兩艘,潰敗回岸。

夜裡,海風大作,清艦被刮飄散,劉國軒揮兵圍攻,施琅親督大艦沖圍,不料敵箭射中了他的眼睛,有個叫曹傷的大個子軍士上前扶救包紮,鮮血還是從手帕外滲出。但施琅仍是堅持指揮,衝破敵圍,斬殺敵兵三千,拿下了虎井等嶼。

接著,施琅決定分三路進兵: 50艦進攻西邊的牛心灣,50艦攻擊東邊的雞籠嶼、四角山,自督戰艦八隊56艘,並以戰艦80艘繼後,直衝敵軍中路。每路又各分三隊,各自為戰,從太陽出來的時候激戰到夕陽西下時分,終於焚、毀敵艦100百來艘,攻下彰湖。劉國軒逃回台灣。

施琅乘勝麾軍直入鹿兒島。12天後,海潮大漲,施琅又麾軍登岸。馮錫范、劉國軒挾鄭克塽剃髮迎降,繳上了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印。

這一天,是康熙 二十二年(1683) 10月8日。康熙皇帝聞捷,賦詩賀功,並封施琅為靖海侯。施琅上書辭爵,只要求賞給花翎頂戴。康熙破例地同意了。

施琅攻下台灣,並不報成功的殺父之仇,卻上疏求封克塽等人。康熙皇帝封鄭克塽為公,劉國軒、馮錫范為伯,均隸上三旗。

施琅還含恤茹痛,捐棄殺父之仇,嚴禁殺人。他說:「我這樣做,是以國事為重,不敢私顧呵!」

台灣回歸後,有人主張遷其人、棄其地,施琅堅決反對,上書說:台灣關乎四省要害,不加強管理,不僅不利於統一安定,而且還可能導致外國侵略者乘隙復踞。康熙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 置台灣府,設諸羅、台灣、鳳山三縣(後將諸羅南部分為彰化縣),屬福建布政使管轄,彰湖則設了廳。

台灣的收復,使清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間的聯繫。台灣及其所屬的彰湖列島、釣魚島等一百多個大小島嶼,和舟山群島以及海南島所屬的南沙、西沙等群島,構成了守衛祖國海疆的海上長城,也成為祖國和太平洋地區各國、東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各國經濟、文化友好往來的橋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790117dbf782478a0201c0565652a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