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精神內耗,從停止這4場內心戲開始

2023-12-08     洞見

原標題:擺脫精神內耗,從停止這4場內心戲開始

擺脫精神內耗,從停止這4場內心戲開始

多思者累,多慮者苦。

作者:洞見domino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狀態?

一句話還未說,心中便百轉千回;一件事還未做,失敗的念頭早就盤旋不散。

久而久之,生活的鬥爭還未開始,內心卻早已筋疲力盡。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

「那些經常困於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而一個人焦慮痛苦的根源,全在於思慮過多、內心戲過於豐富。

想要擺脫精神內耗,先從停止這4場內心戲開始。

1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

知乎上有個話題:「總是不敢開口爭取,擔心與機會失之交臂怎麼辦?」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先終止對結果的猜想。」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誇大負面影響,凡事都往最壞的一面思考。

心中的話還未出口,便已提前臆想多種結局,結果還沒行動,就被想像的答案的擊倒,不敢再踏出一步。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的一家報社裡,有位叫瓊斯的小記者。

有一天,上司叫瓊斯去約訪布蘭德斯大法官,瓊斯很驚恐,連忙拒絕:「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在瓊斯看來自己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不僅經驗淺,也毫無身份地位,別人根本不可能理會他。

而且萬一採訪做得不好,得罪了法官怎麼辦?

就這樣,瓊斯想了半天,也未有其他動作。

上司瞥了一眼,拿起電話撥了過去:「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採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這時,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

瓊斯直接愣在原地,他沒想到自己不斷糾結的事情,對方竟如此乾脆地答應了。

多年以後,已經小有名氣的瓊斯,在演講中感嘆道:「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思前想後一萬次,不如開口說一次。

總是考慮過多,看輕自己,只會讓你與目標越來越遠。

正如有句話所說:

「若你總是猶疑,這個世界就很大;若你勇敢出擊,這個世界就很小。」

不要因害怕被拒絕而裹足不前,也不要被別人的眼光框住自己。

試著勇敢表達,試著減少在意,結局好壞我們無法掌控,但當開口的一瞬間,你就已經戰勝了自己。

2

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

法國哲學家布里丹講過一個故事。

有頭小毛驢,它每天的吃食一直是定量的,然而這次農戶卻多送了一堆草給它。

兩堆草數量一樣,顏色也差不多,毛驢無法分辨哪堆草質量更好,吃起來更美味。

無法決斷的它只好來回踱步,不停地猜想、比較,遲遲不敢下口。

時間一點一滴流逝,到了最後,草料明明就在嘴邊,可毛驢還是被活活餓死了。

這就是有名的「布里丹毛驢效應」。

很多時候,困住一個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猶豫不定帶來的內耗。

總是在未開始前,便給自己設想太多難題,自然容易耗費心神,影響最終的結果。

網友@山山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大學畢業後,他在一家食品公司做市場專員。

一直兢兢業業的他,因為意外骨折需要靜養休息一段時間,卻被公司毫不留情地勸退了。

從前繁忙的日子陡然平靜下來,他的心情卻日益翻滾:

身體恢復之後是去繼續找工作嗎?可是又遇到這種沒有人情味的公司怎麼辦?

要不去考研提升一下自己?可是家裡條件一般,再讀書是不是太自私了?

要不去考穩定的工作?可沒考上怎麼辦,還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他成天在這些問題間糾結徘徊,每想一條出路,就會設想更多的不幸來打斷自己。

害怕受挫的他,一直瞻前顧後,做不出任何改變。

明明是在家靜養,他卻整宿整宿地睡不著,整個人憔悴不堪。

一轉眼幾個月過去了,他手裡的積蓄已經見底,為了生計不得不重新找了一份工作。

可神奇的是,明明要為工作日夜奔波,他卻很少焦慮,往日圍困他的問題也通通消失不見。

不久後,他便回歸職場,一切恢復正常。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如此。

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心中便已如千軍萬馬過境,各種思緒紛紛湧來。

然而越想太多,越容易滋生焦慮,最終讓結果變得更糟糕。

不如行動起來,當你邁出第一步,所有設想的困難都會被慢慢瓦解。

就像美國保險業巨子克里蒙斯通說的:

「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還可能有大收穫,那就下手去做!更重要的是,馬上就做!」

3

行未果,假象苦難愁不展

顧城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只是因為害怕看到花的凋零,就拒絕種花,那我們只會錯過更多的花開。

只是擔心結果不好,就不繼續出發,那自然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雜誌《南風窗》曾出過這樣一篇報道。

有個女孩,年初時覺得身體有些不適,左臂肌肉時而跳動、發麻,這讓她非常在意,開始頻繁往醫院跑。

大大小小的檢查做了不少,醫生也為她排除了一些病症,可她還是放心不下,很擔心自己是患了漸凍症。

這種憂慮也讓她的工作和生活陷入停滯狀態,她時常覺得自己可能隨時會死掉,又害怕自己失去自理能力,拖累家人。

在等最終檢測報告下來的時間裡,她變得越來越頹廢,甚至差點陷入抑鬱。

結果,後來檢測報告出來了,她根本沒患漸凍症,這些焦慮和恐懼,都是她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假想敵。

《時間之書》里說過:「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

當我們對未來充滿焦慮悲觀時,前路便是掙不脫的牢籠。

學會硬著頭皮走下去試試,你會發現,生活的軌跡變幻莫測,囚徒也可變成走坦途。

導演李安便是這樣。

剛拍攝電影時,遇到過許多阻礙,資金問題尤為棘手。

擔心最終呈現效果不好的他,一直糾結要不要繼續拍下去。

畢竟自己已經待業6年,一窮二白,經不得任何虧損。

侯孝賢導演知道後,便鼓勵他道:「沒有人一開始拍電影的時候錢是夠的,但只有拍了,才可能有第二部、第三部……」

李安聽進去了,決定繼續堅持。

預算不夠,他就去找華僑朋友幫忙演出,甚至連他的家人也都成了臨時演員。

最終,他拍攝的《喜宴》大獲成功,成為當年回報率矚目的電影,李安也從此蜚聲國際。

看過一句話:「折磨你的不是現實,而是你對未知的想像。」

世上的很多事情我們其實無法預料,在結果沒出來之前心事重重,只是在徒添內耗。

要知道,很多時候阻擋我們前進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自我的焦慮。

不要被假想的結果擊倒,既然灌溉時我們已付出全力,剩下的,就只需靜等花開。

4

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心理學教授亞科斯曾說:「人生90%的痛苦,皆源於不肯及時止損。」

頻頻回首於往事,心便會被遺憾填滿,當下的一切美好都將被衝散。

到了最後,你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和自己過不去。

想起《一個人的朝聖》里,主人公哈羅德和妻子莫琳的故事。

他們的兒子戴維因為抑鬱症自殺後,兩個人陷入了漫長的痛苦中。

哈羅德時常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生活過得渾渾噩噩。

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呵護孩子,經常自責地回想:「要是那天早上將戴維擁入懷中就好了。」

妻子莫琳則搬進了戴維生前的房間,還掛起了窗簾,整日對著黑白照片自言自語。

她怨恨著哈羅德沒有照顧好兒子,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到丈夫身上。

夫妻的感情徹底破裂,冷漠從此橫亘在彼此之間。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兩個誰也不願忘掉過去,放過自己。

直到哈羅德收到患病老友的來信,他決定親自探望。

漫長的旅途雖波折頻頻,但沿途遇到的人和事也不斷沖刷著他的心靈。

他回想起和妻子相處的時間,發現自己總是停留在過去的悲痛里,忽略了未來的風景。

於是,他不再逃避過去。

而莫琳也在丈夫外出的時間裡,對生活進行了梳理和反思。

兩人都與往事和解,重新靠近對方,他們又恢復了往日的親密無間。

西方有句諺語:「永遠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對於過往,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有難以言說的痛,但再心有不甘,也已然於事無補。

與其一味沉溺在後悔與遺憾中,不如坦然接受。

畢竟往者已不可諫,但來者猶可追。

從現在開始,釋懷舊日的痛苦,去享受新生活;卸下內心的枷鎖,你才能和未來更好的自己重逢。

《心流》里有這樣一句話:

「心靈無所事事,如脫韁野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擾的思緒上。」

在這種負面情緒里,我們若不及時抽身,只會在內心反覆琢磨,直至耗盡心力。

多思者最累,多慮者甚苦。

人生在世,沒有什麼事情是靠內心瞎想就能完成的。

放下無用的糾結,放下對人事的雜念。

少一點內心戲,多一些執行力,以一顆簡單的心去面對紛擾,內耗自然能不藥而愈。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61513548ad6e084e7d43cb31641ba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