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2024-10-02     洞見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你是否時常感到壓抑?

仿佛再怎麼掙扎,也掙脫不了生活的牢籠。

本想周末散散心,但上了一周的班後,累得只想躺在家裡休息;

本想一個人靜靜,但腦子裡卻亂鬨哄的,常常為各種人際關係憂心;

等下定決心逃離片刻,又發現時間不夠用,條件不允許,於是在忙忙碌碌中,又重新陷入生活的怪圈。

本想周末散散心,但上了一周的班後,累得只想躺在家裡休息;

本想一個人靜靜,但腦子裡卻亂鬨哄的,常常為各種人際關係憂心;

等下定決心逃離片刻,又發現時間不夠用,條件不允許,於是在忙忙碌碌中,又重新陷入生活的怪圈。

漸漸地,詩和遠方變成了笑談,日子裡只剩苟且與無奈。

作家夏目漱石就曾勸大夥: 看開點吧,人生就是如此。

短短的一生中,夏目漱石無時無刻不在與命運對抗。

家道中落,寄人籬下,艱苦求學,愛女夭折,牢獄之災……

最痛苦時,他罹患重疾,只能躲入文學的世界聊以自慰。

他幻想一場避世的旅行,去過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

只可惜一次次嘗試後,都以失敗告終。

但他沒有放棄,轉而將這份痴想寫成了一本小說。

在書里,他是一名失意的畫家,在漫漫旅途中豐富了生命體驗,寬慰了疲憊的身心,最終達成了與現實的和解。

這份出世之心,令這本小說在出版後的一百多年裡,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其中,大畫家豐子愷,就將夏目引為知己:「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

他重譯了這本小說,將其定名為《旅宿》,以此表達自己的山水之志。

逆旅人生路,怎麼活都是一輩子,何不大膽一點,去盡情享受這個世界。

行萬里路,登萬丈山,看千種景……當你看過了這個世界,再枯萎的心都將被滋養治癒。

1

走出低谷

從改變環境開始

翻開《旅宿》,仿佛一下子撞開了神秘的自然之門。

撲面而來的,是一幕幕絕美的畫面。

郁蒼的山林里,淡紅的山櫻,將霧氣染成緋紅。

光禿的山脊,好似被劈一般,銳利地直插大地。

忽然間,數十隻雲雀尖叫著飛起,一聲聲哀鳴聽得人發慌。

而驚起雲雀的,不是什麼野獸,而是一個面容消瘦的年輕人。

他從東京而來,大膽又冒昧地闖入了這片山谷。

只見他小心翼翼地走著,眉頭緊鎖心事重重。

他是一名畫家,一直過著窮困又孤獨的日子。

直到再也無法面對現實的殘酷,這才決定逃入山林。

當喧囂如潮水般退去,他感受到了久違的放鬆。

涼滋滋的風吹得人很振奮,濕漉漉的霧氣也讓呼吸無比暢快。

而那一幕幕迷人的景致,更是讓他忘乎所以。

然而,好景不長,不等他緩過神來,一場急雨傾盆而下。

年輕人落荒而逃,誤打誤撞地找到了一家「山崖茶館」。

店裡的老婆婆款待了他,村民們也向他介紹了此地的風貌。

原來,此處名叫玉水村,還有一家古井溫泉,非常出名。

此外,存續百年的古村落中,還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傳說。

投河殉情的瘋女人,食人靈魂的鬼魅,避世修行的老和尚……

這一切,在他過往枯燥的人生里,簡直是聞所未聞。

所以畫家一聽,便陡然生起了好奇心和創作欲。

幾天前的他還消沉到了無生趣,而如今的生活熱情,卻像遇風的火噌噌上躥。

在書里,作者很感慨地說: 「人世難居,愈是難居,愈要遷移到安然的地方。」

脫離既定的軌道,再糟糕的處境都會成為過去。

扭轉生活局面,第一步就是改變身處的環境。

環境變了,磁場就會跟著變,磁場變了,能量的流動和轉換也會隨之而來。

聽夠了人聲吵鬧,就找個安靜的小樹林看看書;

受夠了爾虞我詐,就去人少的地方靜靜心。

身處低谷時,日子只是看似沒了出路。

但事實是,我們卻可以隨時奔赴遼闊的天地。

一程山一程水地走,逆境順境,不過是你途徑的一道風景。

2

沒有天花板的地方

生命才得以綻放

在書里,作者還借村民之口,講了個鏡湖的故事。

幾百年前,有位少女為愛殉情,抱著一枚古鏡,投湖而死。

在她死後,湖水從原本的渾濁變得清澈如鏡,由此得名鏡湖。

這個傳說,激發了畫家濃厚的興致,他決定前往鏡湖一看。

等雨稍停,他便背上行囊,開啟了新的旅程。

在以前,無聊的城市生活,令他麻木遲鈍,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

沒想到,走入這座林中古村,隨便遇到的一處景、一個人,都令他無比嚮往。

前往鏡湖的路並不好走,泥濘的山路,雜亂的枝丫,刺骨的寒風……

但畫家毫不退縮,反而越走越帶勁。

一處山有一處山的景致,一段路有一段路的見聞。

他碰上了討生計的趕馬人,偶遇了古井家的男僕人,還和砍柴的樵夫打了個照面。

這些人雖不似城裡人體面,但渾身散發出的鮮活感,深深感染了畫家。

他主動過去和人搭訕,一起扯著嗓門說笑,完全不是以前那副拘謹的模樣。

不知不覺間,他整個人都變得精神抖擻,好像有使不完的勁。

那天,他一鼓作氣,天黑前抵達了鏡湖附近的古井溫泉。

溫泉旅店如荒宅一般,里里外外也只有女主人那美一個人張羅著。

但恰恰是這座旅店,這名女子,又給了畫家更為極致的體驗。

夜晚,樹影婆娑,寒鴉淒鳴,萬籟俱靜,畫家讓自己徹底放鬆下來。

白天,他在那美陪同下,遊覽鏡湖,拜訪古剎,品嘗野味,玩得好不暢快。

他放下戒備,融進自然,像湖底的水草,身心完全舒展開來。

曾經的他,活得是那么小心翼翼,仿佛時時刻刻都被命運掣肘。

他本以為這輩子完了,卻不料短短的幾日旅行,快要枯萎的生命,就因此重新綻放。

豐子愷說,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世界。

厭倦了眼下的生活,就要讓身體走出去尋覓別樣的感受。

朝著遠山前行,在拾階而上中找回原始的力量;

淌過水路險灘,在步步跋涉中淬鍊堅韌的心。

一味困守在家裡,人勢必會在萎靡中枯萎衰敗。

只有義無反顧地走出去,才能給自己注入新的生命力。

行動起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將向你奔來。

盡情地體驗,全然地感知,我們才不算辜負短短的一生。

3

靈魂若是自由

在哪裡都是世外桃源

有書評人稱:

《旅宿》表面上是寫畫家的山野奇遇,但本質上還是作者的心靈之旅。

小說里,點綴在嶙峋怪石之間的,還有作者遊絲般的思索。

在他筆下,畫家一邊登山一邊思忖,時而憤慨,時而和悅。

念及過往的不如意,他仰天嘆息:「發揮才智,則鋒芒畢露;堅持己見,則多方掣肘」;

看遍美景後,他又暢快地大呼:如此清凈之地,真可掃蕩一切私慾之羈絆。

但又一思量,就算逃又能逃到何時呢?人終究還要回到現實中。

想到這,畫家頓時愁悶不已,再也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旅行中。

但看看身邊的那美,總能心無旁騖地玩,毫無負擔地做喜歡的事。

其實,那美的人生也多有不幸。

年輕時,她被父親逼著嫁給不喜歡的人,後來丈夫又慘遭破產。

而她在離開丈夫回到娘家後,又總被人指指點點。

有人譴責她玩得太瘋,有人罵她忘恩負義。

但不管外界怎麼規勸,那美仍我行我素。

她安心地在家研究藝術和佛學,沉澱自己的智慧;

她一個人賞遍山中美景,凈化自己的靈魂。

這份洒脫與通透,給了畫家很大的啟發。

他終於頓悟, 自己之所以痛苦,就在於靈魂沒得到安撫。

太在意世俗眼光,抵不住名利誘惑,只知道蠅營狗苟地活。

心被困住,靈魂被鎖住,走到哪兒,都不得自由。

想通這點,畫家也開啟了自己的靈魂之旅。

他去山間靜思,專注作畫,一次次審視自己,一遍遍安慰自己。

故事最後,畫家在一派安然祥和的心境下,畫出了滿意的作品。

他懷揣著熱烈又堅韌的心,重新回到了東京。

這次,他不再懼怕,不再痛苦,因為靈魂已然在旅行中找到了歸宿。

作者在書里寫道: 看見花的時候,眼睛才甦醒,聽見雲雀鳴叫,靈魂才有了著落。

我們痛苦,並非真的身陷囹圄,而是因為靈魂被囚禁得太久。

奔忙於兩點一線,周旋於名利慾望,自然是內心乾涸,靈魂枯槁。

畢淑敏說:

人必須得一個人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會晤,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

人必須得一個人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會晤,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

生而為人,要學會從內心釋放自己,當心飛向日月星辰,日子就沒那麼壓抑了。

哪怕生活里有種種限制,只要你願意,靈魂都可以隨時來一場遨遊。

可以在閱讀中馳騁思緒,可以在冥想中沉澱智慧,也可以用愛好溫暖自己。

內心是自在的,置身牢籠也不會壓抑;靈魂是清透的,日子再難也不會墮落。

卸掉生活的枷鎖並不難,心路通了,人就沒有抵達不了的遠方。

豐子愷翻譯的這版《旅宿》中,還收錄了他自己的一篇散文。

文章中,他自稱是這世上另一個夏目漱石,太明白「走出去」的意義。

想當年,特殊時期,他被抓去黃浦江改造。

大夥本以為他會扛不住,卻不料豐子愷在一次次夜遊黃浦江後,反而比以前更堅強。

白天有人對著他又是批判,又是監工,但晚上休息後,豐子愷總能找出時間去放風。

你看,即便行動受約束,處境很惡劣,但人的靈魂是關不住的。

看書時,我也有個困惑,就是明知道旅行的好處,卻總找不出時間。

直到看了豐子愷的這篇後記,才恍然大悟:

生活里所有的縫隙,都藏著出走的契機。

周末的戶外露營,下班後的五公里漫步,假日裡驅車回鄉……都是不錯的旅行。

天地是慷慨的,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都等了你太久太久。

只要有出走的決心,人就一定能走向更精彩的世界。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867d69851bd26a15703ad11f47ab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