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轉運最快的方式:走出去

2024-10-27     洞見

網際網路人@老喻講過一件趣事。

有年夏天,他在上海連續參加了三場飯局,分別是商學院校友圈、金融藝術圈以及生意夥伴圈。

結果每場飯局上,他們這群中年人都在討論「運勢」「八字」。

原因也很簡單,這幾年很多行業失去紅利,大家都在重新出發,尋求好運、祈求轉運。

所以這幾年很多搞「迷信」的人,賺得盆滿缽滿。

時來運發,扁擔開花。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有個好運氣。

但老喻說:好運不是玄學,而是可以設計的。

好運的本質是與不確定性共舞。多接觸,多連結,才能提高好運的機率。

走出去,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生活,才能被命運之神垂青。

01

  • 走出家門,多社交。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中年人要學會享受孤獨。

萬維鋼說:很多人的孤獨其實是中年封閉,它會讓一個人僵化。

一個人需要不斷和外界接觸,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作家@克里斯蒂講過一個故事:

做零售的巴格賈想要轉型做汽車銷售,但是每次去應聘都被拒絕。

很多人勸他說:沒有機緣,還是放棄吧。

但是巴格賈卻偏偏不信邪,反而用自己的方式來為自己創造契機。

零售工作中,他每天接觸的客戶五花八門,其中不乏汽車行業的從業者。

他每次都細心留意客戶身份,一旦遇到汽車行業的人,就會主動結交,並請教汽車銷售的知識。

不到半年時間,他就認識了十幾個新朋友。

在日常的相處中,有個奔馳經銷公司的經理,對他產生了興趣,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團隊。

就這樣,他成了對方麾下首位沒有經驗的銷售顧問,實現了自己的職業躍遷。

《破圈》中有這麼一句話:

「我們要有一顆好奇心,一種結識不同人的意願。」

去結識不同的人,去經營新的關係,我們才能獲得命運的垂青。

2000年的時候,巴黎大學舉辦過一場「創業遊戲」。

參與遊戲的有一千人,每個人的初始資金一致,能使用的賺錢技能也一致。

一周過後,有不到兩百人賺得盆滿缽滿,剩下的八百多人瀕臨破產。

遊戲之後,舉辦方復盤發現:失敗者大多厭惡社交,他們大多「閉門造車」,而不願去求助陌生人。

而勝利者恰恰相反,他們擅長藉助外力,憑藉好的人緣迅速組織好完備的資源,成功達成目標。

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說,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中,知識、經驗、技術只占15%,剩下的85%全由人際關係決定。

人際關係單薄,圈子發揮不了作用,我們就失了85%的勝算。

獨木不成林,單弦不成音。

人脈的時代里,能勝出的人,往往都是社交高手。人脈越廣,朋友越多,人越幸運。

02

  • 走出舒適區,多嘗試。

投資人馮侖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整天待在家裡的人,永遠碰不到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餡餅就是好運。

一直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等待好運上門,無異於「守株待兔」。

學會走出去,突破自己熟悉的環境,人生才能遇到新的發展,新的可能。

我自己是傳統媒體出身的。

十年前,傳統媒體還是香餑餑。

當時我在北京一家知名媒體擔任副主編。穩定、體面,收入也算不錯。

靠著經驗和資歷,我也可以躺得很舒服。

但是,13年前後,我敏銳發現很多人開始有了線上閱讀的習慣。

我那時感覺,傳統紙媒也許會就此衰落。

於是我選擇離開北京,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回到合肥創建了洞見自媒體。

憑著多年的紙媒經驗,借著風口,短短几年,洞見就成了全國數一數二的大號。

我自己也實現了財務自由。

很多人說我運氣好,但是我想如果當時沒有勇氣脫離安逸,只怕再好的運氣,我也抓不住。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說:

「生活永遠在變化中,而變化就意味著危機。享受慣了舒適,人也就成了呆子,最終將一事無成。」

一直待在舒適區,人也會慢慢變得平庸。

想要有新的突破,好的運氣,就必須拒絕安穩,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主持人倪萍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山東話劇院工作。

她當時出演了不少電影,很快就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

隨著年齡增長,她的演出幾乎少了很多。

絕大部分女演員都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在工作上「躺平」,然後專心相夫教子,安定舒適地過完後半生。

倪萍卻做了個大膽的決定。

她放棄了自己的演藝生涯,跑到北京,開啟了自己的主持事業。

1988年,倪萍成為央視實習主持人。

兩年後,憑著專業能力,她被央視領導看中,成為春晚主持人。

由此開始,倪萍逐漸為全國觀眾所熟悉,最終成長為連續13年主持春晚的央視一姐。

作家@木木說:一個人總是在原地打轉,就隔絕了一切好運降臨的可能。

眼前的生活固然穩妥,但是跳出去才能領略命運的波瀾壯闊。

去沒去過的地方,見沒見過的人,做沒做過的事,持續地嘗試與突破,終將讓你和好運撞個滿懷。

03

  • 走出固有認知,多思考。

@古典老師講過打工人王鵬的故事。

王鵬是一個公司的技術崗,人到中年,體力和腦力大不如前。

他向古典求教,希望知道自己未來的職業之路如何規劃。

古典建議他轉型做管理。

他聽完立馬顯露出鄙夷的表情,說管理層就知道假大空。

天天拍拍老闆馬屁,做做PPT,動動嘴皮子,活都分下去,啥也不幹。

他覺得管理層一無是處,遠不如自己搞技術好。

古典聽完之後說:你這是狹隘的專業主義,建議你先了解一下,再做決定。

隨後一個月,王鵬開始多方了解管理崗的工作,又和自己的領導談了談。

他才知道,管理也是一門學問。

不僅要深諳心理學,平衡利益關係,還要恩威並施,要知人善任。

王鵬感慨:聊完才知道,自己之前有多狹隘。

後來,王鵬決定轉型做管理,最終實現了職業上的突破。

張方宇有句話說:最了不起的外出,是走出自我。

如果不能走出自我的認知,他就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會排斥任何與自己不同的人。

人就會變得偏狹,愚蠢。學會走出自我,人生才能迎來新的契機。

作家成甲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金融自媒體達人曾經和新東方俞敏洪有過一次會面。

閒聊中,這個達人從自己的視角談了對教育行業的看法。

按理說,俞敏洪從事教育行業多年,說起教育,很少有人比他更有發言權。

但是他卻沒有敷衍,反而認真傾聽,認真記錄。

會面結束的時候,敏洪在本子上記錄了滿滿三頁紙。

成甲說:真正厲害的人,都有綠燈思維。

他們始終用開放的心態汲取新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

所以他們走到哪裡,都是一路綠燈,一路暢通。

自滿者敗,自矜者愚。

很多時候,耽誤你的不是時機,而是頭腦的保守封閉。

始終保持開放心態,不斷開拓自身的邊界,才能將好運收入囊中。

哈佛研究員費羅迪,問過導師這麼一個問題:

「根據你超過25年的高管採訪經驗,你覺得領導者成功的關鍵因素究竟是什麼?」

導師沒有給出任何理論,只說了三個字:「靠運氣」。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運氣,不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而是一種足以改變生活的真實力量。

打開思維,走出家門,走出舒適區。

嘗試新的連結,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才能讓自己變成「好運體質」。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cda74921deb2c16a7a2223a83967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