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重心轉移,從交通的繁堵程度就能窺探一二。淮南亦是如此。
關於淮南,相信很多人對它的了解都是從這三個方面開始的。一碗享譽全國的「淮南牛肉湯」,出現在無數次央視的鏡頭裡,不僅是淮南一張響亮的對外名片,也是無數在外的淮南遊子思念家鄉的味道,經傳統的工藝炮製久熬而成。其湯鮮香濃郁,清新爽口,喝多不上火,嗓不幹,令人滿口生津,再配以淮南本地特產粉絲和千張,大冬天的來一碗,飽腹又營養,滋補又暖身,是淮南人特有的「鄉味」。
除了「淮南牛肉湯」,還有就是煤炭,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能源之都」。如果到現在還有人們來質疑的話,那就用數字來說明問題。時至今日淮南煤田遠景儲量444億噸,已探明煤炭儲量180億噸,占安徽省的百分之七十,占華東地區的百分之三十二,淮南不僅煤炭資源儲備豐富,而且分布集中,煤質優良,適合開採。化在2011年煤炭產量已達到1億噸,一夜之間躋身躍進「中國億噸煤炭煤炭基地俱樂部」,淮南由也因此被稱為「建在金庫上的城市」、「華東工業糧倉」,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能源之都」。
淮南的發展「一黑」,還有「一白」。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八公山麓為豆腐發源地,當年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修煉丹藥,無意間將石灰參與其中,豆腐也因此而誕生,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美食。
關於淮南,我們了解了很多。那麼淮南的發展,又怎麼從交通的繁堵程度窺探一二呢?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車輛的增多,使得交通的壓力也越來越大。2000年以前的淮南,交通最為繁忙的一條路是國慶路,下班高峰期堵的可謂是水泄不通,尤其是四海大廈的十字路,因為主幹道分流,所以這裡一直以來都是淮南交通最為繁堵的一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出行方式的需求。四海大廈的十字路修建了一座圓形的天橋,減輕了淮南市民出行的壓力。步行的市民再也不用擔心這裡擁擠的車輛導致的水泄不通,減少了很大的交通安全隱患。
當然城市的發展重心的轉移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發生了轉變。山南經濟開發區的不斷發展,以及商貿文化廣場的崛起,使得原本的商業中心開始落寞。龍湖公園不再是淮南市民最熱衷的遊玩勝地;東城市場再怎麼改革也不跟上時代的步伐,逐漸被取代,甚至在00後的記憶中不會留下痕跡;8路公交車不再是每一站都客滿,四海大廈還在,卻不見幾個購物者。
商業中心向南部轉移,城市規劃中心也都集中在了山南部分,曾經的市中心,如今人氣已不復當年。四海天橋的人氣也已不再了,沒有了人來人往的人流,車流也只限於上下班高峰期,曾經的繁華在城市的規劃中心轉移之中,漸漸的消失不見。
那麼作為淮南人,上一次路過四海人行天橋是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