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時地利,對蜀吳兩方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關羽的一時大意,不僅使他失了這樣一塊寶地,也給他自己提前鋪了一條走向死亡的道路。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劉備迂迴百折,方達到「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劉備所以會言而無信(直把魯肅做掌上觀的態度後人當有評述)一而無信、再而無信,荊州已不僅是諸葛亮所說的聯吳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據,更逐漸成為三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交叉、匯聚點。點以帶面,面關全局。劉備借荊州後,誰來鎮守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趙雲似乎是最早考慮的人選。其時趙雲經過長坂坡的嚴峻考驗(趙子龍單騎救主非小說家言):複雜多變的混亂局勢中救劉備的獨子,捨棄劉備的夫人,至少表明趙雲的政治頭腦十分清醒而堅定;千軍萬馬、血染戰袍、歷盡艱苦磨難顯示出趙雲對主子的忠誠耿耿;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匹馬縱橫充分證明趙雲的戰鬥能力——實萬人敵也!趙雲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參加「桃園結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這個自己還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劉備不太放心。
諸葛亮也是劉備的思考軸心。諸葛亮是聯吳的倡導者,昔司馬德操言之曰「此間有俊傑。得臥龍即得天下」,雄才大略、驚天地泣鬼神!荊州的重要性諸葛亮既是發現者,也會是全力守護者。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恰是江東孫權的謀士,劉備私下以為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在荊州恐不大超脫(也就是不大自然,誰知道劉備怎麼想的。不大超脫含義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來了,沒準因為你哥哥你再還回去!那可不是劉備的本意。
只有關羽了。劉備善於政治手腕,為不引起諸葛的懷疑(一說為當時劉備器重龐統甚於諸葛,故把龐統帶於身邊侍侯),決定由關羽協助諸葛共同管理荊州。但是很快,龐統命喪落鳳坡,劉備悲痛之餘,當即調諸葛至西川。至此,荊州的重任全部交給了關羽。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就象如魚得水,霸業是逐漸擴大,從三條光棍漢變成了三隊三萬人馬,從無落腳之地變成了獨霸一方的蜀國君主皇帝。此間的艱難偉業,離不開諸葛亮的漢馬功勞。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岀山後,劉備把諸葛亮當做比任何親人都要親的左手右臂,任命諸葛亮為軍師頭銜,指揮行軍打仗奪關譴將。這樣一來,引發了關羽、張飛的非常妒忌。明明是他們倆跟劉備為先,為什麼要把話語權軍事指揮交給諸葛亮?關羽、張飛是對劉備的決定是滿肚子怨氣,對諸葛亮的指手劃腳更是不服氣。關羽、張飛,是舉世聞名的虎將,幹嘛讓你一位手無殺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來指揮我?爾後,關張倆常常與諸葛亮發生矛盾,經常不服從諸葛亮的調譴指令。後經劉備勸解疏導,關張兩才勉強聽從諸葛亮的指揮。這樣一來,關羽、張飛倆就給自己的人生安全帶來了禍根。
劉備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霸業是蒸蒸日上,一路斬將奪關,開闢了西川之都道,奪取了戰略要城荊州,並立都府於成都。雖然奪得要地荊州,但距離西川首府是千萬里之遙,駐守是非常困難的。萬一有敵軍來攻打,沒有援軍相助,必定是保不住。這一點是稍有軍事頭腦的人都會意識到這層危險性。但就在最危險沒有援軍可調的孤城,諸葛亮為什麼非要關羽駐,蜀國數一無二的虎將來駐守呢?萬一敵軍來攻城,關羽不是要把命交給敵人說話了嗎?關羽可是西蜀的重將重臣呀!問題答案全都在這裡,諸葛亮就是這利用敵人之刀,除去自己身邊礙手礙腳之人。而便於以後的一切軍事行動無人干擾得以順利進行。
結果,一切都在諸葛亮的算計中,曹操派兵攻打了荊州,活捉了關羽。曹操勸降於關羽,關羽不依。於是曹操不忍,但最終給把關羽給殺了。
雖然諸葛亮沒有攥位之心,對劉備是忠於耿耿。但對於妨礙他事業發展之人還是容不下來。說明諸葛亮雖然謀略超群堪稱一代軍師名流,心懷還是不夠寬敞明亮。瓜無滾圓,人無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