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水平的工作方式:人事分離

2023-12-10     洞見

原標題:最有水平的工作方式:人事分離

最有水平的工作方式:人事分離

人不複雜,事不複雜,

人事太複雜。

作者:洞見·姜榆木

董宇輝剛參加工作時,同事嘲笑他的口音,客戶對他百般刁難。

交上去的材料,領導沒看兩眼就丟還給他。

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覺得周圍人不喜歡自己。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他請同事吃飯,給領導跑腿,想盡辦法討好大家,結果卻是收效甚微。

無奈的他只好一下課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個人備課、刷卷子、練習普通話。

漸漸地,他的講課廣受家長好評,他的發音得到同事認可,製作的課件還被領導當眾表揚。

這時他才發現,以前大家不是對他這個人有意見,只是對他做的事不滿意。

他後來做客央視《青春大課》,有句話讓我感同身受:

「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為在人與事之間琢磨錯了方向。」

其實工作中,事有解決的方式,人有相處的模式。

偏偏事情穿插著人情,合作混雜著世故,最讓人心煩焦躁。

所以一個人要是不想被人事所累,就得學會人事分離。

1

作家張琉珍在《工作喜與悲》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曾在開會時,就項目節點問題和採購經理激烈爭論。

幾天後,她要處理一份供應商的評定資料。

同事們建議她去諮詢採購部門的陳老師,因為他對整套評定流程都很熟悉。

然而得知陳老師就是那天和自己吵架的採購經理後,張琉珍寧可獨自處理從未接觸過的資料。

本來兩小時就能搞定的資料,她因為不熟悉業務,愣是忙了半個禮拜。

好不容易做完材料,結果不是缺了簽字,就是格式錯了,最後還被領導點名批評。

這樣的同事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

你指出他材料里的紕漏,他覺得你是在針對他;

你跟他在一個問題上意見不同,他就拒絕在所有事情上跟你合作;

簡單的一次人員調動,他能在心裡演上一出宮斗大戲……

他們本身不缺能力,卻總用臆想中的人事糾紛給自己徒增壓力。

心理學中有個「整體謬誤」。

意思是說,人們對於局部的判斷,總是囿於對整體的印象。

當我們覺得一個人不行時,就會認為他做的每件事也不行。

但其實,每份工作都一定會有與你意見不合的人。

一有分歧就否定對方,再簡單的工作也會變得難以開展。

豆瓣上曾有個討論:哪個瞬間你覺得別人的水平遠遠超過自己?

網友@度度是這麼回答的:

「我前腳否掉對方的報銷,後腳發現自己也有個提案要對方簽字。

我以為對方要給我穿小鞋而焦慮得不行,對方卻主動到我工位上幫忙簽字,還說方案很好,要儘早申報。」

真正有水平的人,心中沒有對別人的成見,只有對事情的看法。

將事情的結果擴大於人,到頭來耽擱的是工作,消耗的是自己。

2

有家科技公司推廣過一種語音認證系統。

按照設計初衷,員工不用輸入密碼,只需說一段語音指令就能快速完成認證。

系統投入使用後大家才發現,設備根本不能在嘈雜的辦公室準確識別使用者的語音指令。

技術團隊到現場了解情況時,一些人請他們幫忙改回密碼認證;另一些人則大發脾氣,質問他們怎麼會設計出如此糟糕的系統。

一天下來,前者順利完成了當天的工作,後者幾乎什麼事情也沒做。

美國作家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提到這個案例時說:

意外是別人造成的,但儘量不讓工作受意外影響卻是自己的事。

人事不分的本質,其實是情緒的失控。

當我們對別人滿腹牢騷,就很難對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判斷。

企業家戴維曾告誡下屬,不要在辦公室里吃東西。

沒想到下屬反過來說他:你上個禮拜不也在吃餅乾嗎!

兩人大吵一架,下屬摔門而出。

接下來的合作中,他們摩擦不斷,最終戴維調崗,下屬辭職,項目草草收場。

事後戴維反省了一番——把對人的情緒上升到事的層面,不僅於事無補,還只會讓工作怨懟叢生。

後來他做到谷歌的分區總監,有次讓員工打電話時控制聲音,不要影響周圍同事。

同樣有員工反駁,說他前兩天開電話會議時,聲音也很響。

大家屏住呼吸,感覺下一秒就會爆發爭吵。

這回他卻平靜地說:

「如果我當時說話聲音很響,我向你道歉,今後也歡迎你指出我的問題。

但你今天打電話的聲音確實太大,這是你的事,與其他人無關。」

劍拔弩張的場面得以緩和,戴維避免了爭吵,也處理了問題。

很贊同這樣一個觀點:情緒,就是你扛在背上的吸鐵石。

它將許多本來很小的事情吸在一起,最終壓得你不堪重負。

就像畢淑敏說的那樣,左手是人,右手是事,每個左右為難的人,都是在為情緒買單。

放下情緒這塊吸鐵石,很多問題拆開來看,就不再是問題。

3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曾拋出一個問題: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答案無非是,一是收穫成長,二是收穫價值。

而想做到這兩點,就要把人與事區分開來,然後各自下苦功。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於己對人不對事,向外對事不對人。

1. 於己對人不對事

1955年出版的《禪海蠡測》,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南懷瑾的集大成之作。

一片讚譽聲中,文學批評家許慎指出書中某個章節,存在多處筆誤和引用上的紕漏。

南懷瑾立刻聯繫出版社修正,還專門寫信給小一輩的許慎表示感謝。

朋友們都勸他,這些錯誤無傷大雅,完全可以等到再版的時候修訂。

而且各方對《禪海蠡測》一致叫好,這時返修只會讓廣大讀者質疑他的專業性。

南懷瑾卻坦然笑道:「日成一事,不如日改一過。」

別人能看見一件事的好壞,只有你能看到自己的成長。

按照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到的「事我分離」:

將「我」和「我做的事」分離開來,然後專注「我」的那部分。

如此,我們才不會因一時的成功而迷失自己,也不會因一時的挫敗而低迷焦慮。

2. 向外對事不對人

最近重溫經典日劇《白色巨塔》,對主角財前的印象很深。

他是外科門診的主治醫生,同事裡見則是內科醫生。

由於專業不同,兩人的治療理念也大相逕庭。

財前的風格偏激進,主張通過外科手術,迅速摘除病灶;里見的風格偏保守,傾向於通過藥物調理,儘可能避免開刀。

一次激烈的爭吵後,里見主動調去其他醫院,不再和財前往來。

但後來財前負責籌建國家癌症研究所,第一件事就是親自拜訪里見,邀請他進入科研團隊。

面對里見的困惑,他解釋道:「你看不慣我做的很多事,我也一樣,但這些不妨礙你在內科方面的技術和經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三觀,把對人的看法帶入對事的處理,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倒不如就事論事,求同存異,嘗試著開啟合作模式。

正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所說,工作不是用來交朋友的,你要找對的人,而不是和你一樣的人。

人事分離,其實就是用正確的態度,分別對待工作中的人與事。

你做的每件事,都能讓你有所成長;你遇到的每個人,也都能為你創造價值。

始終記得何其芳的一句話:

人不複雜,事不複雜,合在一起便有無數人世紛爭。

紅塵即道場,工作是修行。

做人時不被事所困,做事時不為人所累。

事歸事,人歸人,便是真正的高人。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a9875b0d8bb19f2ddbed48a494fe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