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6A2的三發點射是怎麼實現的?其三發點射的作用在哪?

2023-01-12     不正經的軍棍

原標題:M16A2的三發點射是怎麼實現的?其三發點射的作用在哪?

M16作為制式步槍在美軍中使用已經有半個世紀了,最早是在越戰期間開始使用M16。越戰期間,M16也是因為可靠性問題而飽受爭議。隨著戰爭推進,對M16加以改進之後,使用中,對抗AK47已經不落下風了。

在1982年時,美國國防部正式採用了M16A2型,最早是海軍陸戰隊開始使用,而八十年代後期,美國陸軍也跟著採用了M16A2。M16A2相較於M16A1,改動主要是從1:12纏距的槍管換成了1:7纏距的槍管,而最大的改觀就是將全自動射擊模式取消掉,換成了三發點射。新出的M16A2隻具備單發射擊與三發點射的能力,失去了全自動射擊的能力。後來的M16A4、M4卡賓槍,統統都是三發點射的版本。

今兒咱來聊聊,M16A2的三發點射是怎麼實現的。

聊如何實現三發點射之前,首先要看看M16是如何實現半自動射擊和全自動射擊的,我們先來看半自動射擊。

M16的擊發,是扣動扳機之後,扳機釋放擊錘,完成第一發子彈的擊發。AR15的扳機組類似一個槓桿,扳機作為中軸,尾部連接快慢機調節杆,前端連接擊錘,扣在鎖定槽內。而在M16上了保險的時候,保險杆會壓住扳機杆尾部,使其固定,將扳機鎖住,使其扳機杆前端無法向下壓,從而無法釋放擊錘,導致無法擊發。

而將快慢機調節杆調至單發射擊模式之後,快慢機調節杆通過轉動,將凹槽對準扳機杆尾部,使扳機可以活動。這會兒扣動扳機之後,扳機杆前端會向下壓,從而釋放擊錘,使其敲擊撞針,完成擊發。

此時扳機可以活動

擊發時,M16的槍機會在氣體作用下,向後運動,從而將擊錘下壓,壓至擊錘阻鐵處,用阻鐵勾住擊錘。等鬆開扳機之後,擊錘阻鐵會釋放擊錘,這會兒擊錘重新向上移動,而扳機復位過程中則再次將擊錘勾住。這會兒,再度扣動扳機,完成下一發子彈的擊發。

此時,扣動扳機再次擊發

而如何實現全自動射擊呢?

在快慢機調節杆調節至全自動射擊模式時,快慢機杆上的另一個凹槽會對準M16的連發杆,使其釋放。在沒有調節至連髮狀態時,連發杆是被調節杆的平面給頂住的。

此時藍色連發杆被釋放

此時扣動扳機之後,第一發子彈發射出去,槍機在氣體作用下向後進行後坐,將擊錘下壓,而此時的連發杆在彈簧作用下,處於傾斜狀態,底部向上翹,連發杆底部會在擊錘下壓之時勾住扳機。此時,擊錘阻鐵失去作用,不會再度勾住擊錘。在槍機復進之時,槍機框會向下壓連發杆,從而使擊錘滑脫,完成下一次擊發。在鬆開扳機之後,扳機杆前端會再度勾住擊錘,此時停止射擊。

由此,可以看到,半自動狀態和全自動狀態,釋放擊錘完成擊發的位置並不相同。半自動狀態下,鎖定擊錘、釋放擊錘是由扳機完成的,而全自動狀態下,是通過連發杆對擊錘完成鎖定與釋放的。

三發點射是如何實現的?

M16A2的三發點射是在全自動射擊的模式的基礎上完成的,也就是說,三發點射之時,快慢機杆和扳機的狀態,與全自動射擊是一樣的。

而在此基礎上,M16A2又增加了一個點射杆,長得其實挺像擊錘阻鐵的。而在擊錘尾部,增加了一套點射齒輪,次齒輪包含六個鋸齒,兩大四小。齒輪轉動一圈,可以完成兩次三發點射。

在扣動扳機之後,自動機依舊按照全自動模式去發射。扣動扳機後,擊錘和連發杆依舊像全自動一樣進行發射。而點射杆,在每次擊發後,前面的小勾子會分別勾住點射齒輪上的鋸齒。等擊發到第三發之後,鉤子會勾在更深的止動齒上面,點射杆此時會輕微向下壓。此時點射杆的擊錘阻鐵會勾住擊錘,停止射擊。

此時,如果想再次射擊,則必須釋放扳機,將擊錘從擊錘阻鐵上釋放,由扳機進行鎖定。然後再度扣動扳機,去釋放擊錘。

之所以美軍在M16身上進行閹割,減去全自動模式,主要是越戰的經歷。一方面,一些吃瓜大兵在戰場上動不動就掃射,而掃射之時精度不好不說,還浪費子彈。這會兒軍方就在考慮,用三連發去代替全自動。當時軍方想法是,三連發不僅能夠節約子彈,也能提高命中率,三連發的時候, 子彈散布再分散,也比單發效果好,能夠提高命中率。

至於有人所說的,小口徑步槍彈威力小,所以需要三連發加強殺傷率,這種說法想想就好了,不用當真。三發點射代替的是全自動射擊,而非半自動射擊。

但是,斯通納本人對於M16A2之後的三連發也是很苦惱的。他本人對於在M16上面加上三連發是沒什麼意見的,但是沒了全自動則是不應該的。畢竟這是突擊步槍,必要時刻,還是需要來上一梭子的。但是斯通納本人的意見歸意見,軍方始終是不同意的。

而到現在看,M4換成了M4A1,M16A4逐步淡出軍方,馬潤更是直接換了HK416,這些新裝備的槍,都是可以全自動射擊的。這也恰恰說明了,軍隊的突擊步槍,還是需要進行全自動射擊的,並且,失去了全自動射擊的突擊步槍,著實也失去了其突擊的本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68b2bcafc52dfd51d6ab43c1953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