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凌晨視頻流出:人和人的差距,其實是視野和習慣的較量

2023-10-07     洞見

原標題:浙大凌晨視頻流出:人和人的差距,其實是視野和習慣的較量

浙大凌晨視頻流出:人和人的差距,其實是視野和習慣的較量

作者:洞見muye

人不可能成為自己沒見過的人。

01

前兩天刷到一條關於浙江大學的視頻。

深夜十一點半,浙大的教室里依然有學生在埋頭苦讀,保安要到每個教室「驅趕」學生回去。

可他們在離開教室以後,並沒有直接回寢室,而是在走廊里找個位置繼續學習。

凌晨一點多,浙大附近的咖啡館也擠滿了熬夜學習的學霸。

有人累了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會,有人實在撐不住了才會回宿舍。

有時候,就連老教授也都是凌晨推個自行車回家。

你會發現,名校生的世界裡,沒有上課和下課之分。

哪怕是課餘時間,師生也都用來充實、提升自己。

反觀有些大學生,晚上熬夜打遊戲,白天上課睡覺;平時不努力,考試前開始臨時抱佛腳。

王九月是山東某大學的一位教師,受朋友之邀他到一所民辦高校代課。

第一次上課,王九月提前20分鐘趕到教室。

可上課前5分鐘,教室內空無一人,他一度懷疑自己走錯了教室。

上課鈴響,學生們才陸續走進教室,手裡拿著油條、豆漿、煎餅、包子,一邊吃一邊找座位坐下,就像進了電影院。

上課時,學生幹什麼的都有:玩手機的、睡覺的、聊天的,唯獨沒有認真聽課的。

王九月採取了很多措施想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但都以失敗告終。

期末考試前,他給劃了重點,就差直接告訴答案了,學生還是考得一塌糊塗。

第二年,他堅決拒絕了朋友邀請,給再多的課時費也不去了。

因為給那些學生上課,讓他完全沒有存在感和成就感。

一邊是廢寢忘食地求知精進,一邊稀里糊塗地混日子,兩者之間差的真的不是一紙文憑那麼簡單。

作家紅小豬有個觀點,我很贊成:

「有些人只看見了一流大學的一流條件,卻不知道一流大學為何一流。

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自信跟這個社會較量,他們的知識、眼界,乃至平日的生活習慣都促使他們有能力秒殺二流學校。」

知識改變命運的背後,其實更多是視野和習慣的較量。

02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哪一刻,你感受到了普通學校和名校的差距?

一位去北大參加過學術交流的二本學生寫道:

「從校園建設、環境設施到圖書館、科研資源,北大都比我的母校好太多了。

北大的活動通知欄上世界級學術講壇、大師講座排得滿滿當當,而我們這樣的交流活動,一年可能只有一次。

課餘生活極其豐富:攀岩、滑冰、健美操、辯論賽、國際夏令營等更是任你選擇。」

普通大學前三名才能參加國際交流活動,而同等級別的活動在名校里每月都有。

為什麼要上名校?

因為名校豐富的資源,可以打開你的視野,提升你的生命層次。

主持人白岩松有一次坐車顛簸9個小時,到內蒙古一所普通高校做講座。

一個能容納2000人會場座無虛席,門口還有幾百個學生擠都擠不進來。

參加完內蒙的講座,白岩鬆緊接著又去參加北大百年講堂,路過告示欄,他看到了北大一周的活動列表。

那一刻,白岩松感到非常震驚:北大一周的活動,快要頂上內蒙古那所學校10年的。

去北大做演講的都是什麼人?

是業界精英、科學家、作家、國內外著名學者…

一個個巨人走進校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的視野和見識怎麼可能開闊不起來。

人不可能成為自己沒見過的人。

一個人拓寬視野的方式只有兩種:第一種是讀書,海量地讀書;第二種就是見人,瘋狂地見牛人。

清華大學學生@肖菜菜說,清華大學是一個資源過剩的地方。

清華大學的音樂會、展覽和講座實在太多了,多到學生已經看不過來了。

而這些活動在普通大學一年只會舉辦寥寥幾場。

學歷提升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

對很多人來說,眼界的起點來自教育,而名校的教育將讓你的眼界變得更寬,格局變得更大。

03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一位學生,在畢業多年後分享了清華對他人生的影響。

有一次上微機原理課,教授讓他們回去用Protel把課上的電路模擬一下。

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是他們第一次聽說這個軟體。

教授只說了一句,沒學過?回去學呀!

沒辦法,他們回去在圖書館熬了三天,終於把這個軟體學會了。

還有一次上高數課,教授讓他們回去用MATLAB軟體畫一個三維wuli.in圖形。

這是數學系學生才要求掌握的軟體。

可沒有人覺得教授的要求無理,他們又在圖書館熬了幾天,再次掌握了一個軟體。

整個過程中沒有人監督、督促。

清華讀書期間讓他們養成了不畏艱難的習慣,所以他在畢業參加工作後,無論遇到多棘手的任務,他都沒有抱怨過。

他做事積極主動的態度,很快就得到了領導的賞識。

名師楊宗斌說過,不論是否名校出生,學歷平均僅會影響職業生涯6.5年。

一個名校出來的學生,即便高學歷已經不能對他的職業生涯有任何幫助。但他們在求學路上,培養出來了各種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會伴隨他們一生。

知乎博主@Molin也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個人大的應屆畢業生,剛入職時工資比老員工還高。

當時有很多人不服氣。

但那個畢業生對此毫不在意,每天帶著筆記本東奔西走,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他還用一年時間,持續觀察記錄天氣對空調銷量的影響。

然後根據得出的數據,設計出了預測模型。

根據他模型列出的銷售計劃,讓整個銷售部門的業績翻了兩倍。

曾經那些質疑他的老員工,紛紛對他刮目相看,稱讚他辦事有頭腦。

亞里士多德說過: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名校學生在深造過程中,不僅牢固掌握了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做事嚴謹、深度思考、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而這些習慣,在以後的工作中,會助力他們的職場之路走得更快、更遠。

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中寫道:

「名校對孩子來講是必需品,不再是改變生活的一次機會,並且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

永遠不要把名校的意義,拘泥在畢業後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這麼簡單。

雖然名校的學習只有短暫的幾年光陰,但它帶給你的視野、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將影響終身。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起點,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轉折點,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

點個贊吧,必要時請逼孩子一把,讓他站上更高的社會位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4c5480bfd435c6ffdc01e9033d166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