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傷亡慘重國內急需恢復經濟,為何戰後還有實力和美國較量

2022-08-08     史鏡說

原標題:二戰蘇聯傷亡慘重國內急需恢復經濟,為何戰後還有實力和美國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傷亡近2700萬人的代價。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支持下於1946年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號召歐洲國家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蘇聯威脅」,長達40多年的美蘇冷戰全面爆發。

冷戰發生後,美國軍政大員自然希望蘇聯能在國際利益上快速對美國做出讓步。因為在美國軍政大員的眼中,蘇聯經歷了二戰中近2700萬人的傷亡,國內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其沒有太多的經歷挑戰的美國全球霸權利益。再加上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將原子彈投入實戰的國家,美國的原子彈和戰略轟炸機足以讓蘇聯屈服於美國。

上圖_ 1946 年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然而,歷史的真相卻朝著美國軍政大員預料的相反方向發展。邱吉爾的鐵幕演說發表後,史達林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譴責邱吉爾「戰爭販子的立場」。美蘇之間迅速劍拔弩張。1948年6月24日,美蘇爆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歐洲局勢到了戰爭的邊緣。1950年,蘇聯暗中援助朝鮮發動戰爭,蘇聯空軍還秘密參加韓戰,和美國空軍直接較量。

那麼,史達林有什麼資格在戰後敢向美國公開叫板?

上圖_ 蘇聯地圖

第一,史達林在國際上並非孤軍奮戰,美國有西方陣營的盟友支持,蘇聯有社會主義盟友的支持。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轉入全線反攻,依靠「十大突擊」將德軍徹底趕出國土。緊接著,蘇軍數百萬大軍攻入東歐,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等國從德軍占領的鐵蹄下解放出來,並促成原先親德國的主權國家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對德國宣戰。經過蘇軍的「紅色洗禮」,東歐國家和蘇聯一起,形成了強大的歐洲社會主義紅色陣營。再加上亞洲的朝鮮、蒙古人民共和國、越南等國,社會主義陣營橫跨歐亞兩個大洲。當然,蘇聯憑藉著綜合國力和軍事的優勢,自然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

因此,有了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眾星捧月」,蘇聯自然能挺直腰杆,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分庭抗禮。

上圖_ 鐵幕分割歐洲

第二,史達林掌握了抗衡美國的兩大武器——原子彈和戰略轟炸機。

二戰之後,美國之所以能在國際上樹立霸權,獨挑大樑,其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美軍有戰略轟炸機和原子彈這兩樣「殺手鐧武器」。由於美國在二戰末期使用B29轟炸機將兩顆原子彈投放到廣島和長崎,成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戰爭試驗。所以,在冷戰爆發後,美國就能用戰略轟炸機和原子彈恐嚇那些在美國眼中「不順眼的國家」。

可令美國怎麼也想不到的是,蘇聯竟然也掌握了美國手頭的兩大殺手鐧——原子彈和戰略轟炸機。

上圖_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情景

先來說說蘇聯的原子彈,早在1942年,蘇聯科學家庫爾恰托夫就領導自己的團隊開始研發原子彈。1945年7月,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召開會議,出於炫耀自身實力和恐嚇蘇聯的目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史達林提前透露「我們要用原子彈攻擊日本。」杜魯門剛說完這句話,史達林並沒有太在意,但史達林卻背著美國人,讓蘇聯科學家加速原子彈的研製速度。

1946年4月,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一份決議,以科學院2號實驗室為主體,成立研發原子彈的核心團隊,這個團隊集中了蘇聯最優秀的科學家。經過3年的不斷努力,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美國的核壟斷就此打破。

蘇聯的戰略轟炸機有著濃厚的「美國血統」,它就是蘇聯模仿美國B29製造的圖4轟炸機。

上圖_ B29轟炸機

二戰時期,美國對德國和日本的戰略大轟炸凸顯戰略轟炸機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而蘇聯空軍自身也很希望能擁有像美國B29那樣的戰略轟炸機。二戰後期,蘇聯曾多次向美國提出購買B29的願望,但美國予以拒絕,這讓蘇聯對B29耿耿於懷。

1944年7月,美國陸軍航空隊霍華德上尉駕駛一架B29轟炸機迫降在蘇聯,被蘇聯軍方扣留。到了11月,美軍又有2架B29轟炸機因戰時損傷迫降在蘇聯境內。這樣一來,蘇聯軍方很輕鬆地得到了3架美軍的B29轟炸機成品。史達林隨即命令蘇聯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啟動仿製B29的計劃。

上圖_ 圖-4轟炸機

B29的構造極其複雜,蘇聯工程師仿製了10萬多個零部件,畫了數十萬張零部件的草圖。經過蘇聯工程師和航空工業的艱苦努力,蘇聯版的B29——圖4於1947年5月首飛成功。1948年,圖4在蘇聯第一次公開亮相,震驚西方國家。到了1950年韓戰爆發的時候,蘇聯空軍擁有850多架圖4轟炸機。1951年,圖4成功投下了蘇聯原子彈,蘇聯擁有了完善的空中核打擊能力。一旦美蘇爆發核戰爭,這850架圖4能在噴氣式戰鬥機的掩護下飛過北冰洋,向美國本土投下核彈。所以,美國非常忌憚蘇聯的圖4轟炸機。

當然,原子彈和戰略轟炸機的出現讓史達林挺直了腰杆,再加上蘇聯在東歐有上萬輛坦克組成的坦克機械化集群,史達林有十足的把握在軍事上和美國分庭抗禮。

上圖_ 蘇聯飛彈部隊

第三,在常規軍力上,蘇聯和美國平分秋色。

除了異軍突起的核反擊力量,蘇聯強大的常備軍也成為史達林抗衡美國的重要籌碼。

二戰是美蘇兩個工業化強國展示工業肌肉的「大舞台」。二戰結束時,美國常備軍達到1200萬, 其工業生產了10.2萬輛坦克,37.2萬門火炮,32.4萬架飛機,150多艘航母。蘇聯常備軍為1100萬,其工業生產了10.7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3.6萬門火炮,15.8萬架飛機。蘇聯海軍參戰不多,其海軍艦艇的生產規模和美國無法相比。

上圖_ 蘇軍R36洲際飛彈

從上述的對比我們就能看出,美國和蘇聯在二戰結束後常備軍實力的對比方面,雙方都是平分秋色的。美國在作戰飛機、海軍航母上數量占據絕對優勢,而蘇聯在火炮、坦克等陸軍裝備上相較於美國有一定的優勢。如果美蘇在歐洲爆發戰爭,美國可以憑藉其空中優勢阻擋一陣蘇聯坦克集群的進攻,但蘇軍能利用炮兵和裝甲兵的數量優勢,在戰術航空兵的配合下切割美軍的防線,進而迫使美軍在歐洲大陸全線後撤。美國除非對蘇聯扔原子彈,否則,美國在打常規戰爭方面是很難對蘇聯形成絕對優勢的。

上圖_ 蘇聯運輸機部隊

美蘇常規力量的實力對比可以在韓戰中找到答案,根據事後統計,蘇聯空軍在韓戰中擊落敵機(絕大部分是美軍飛機)1097架,而蘇聯自己只有300多架飛機被擊落。損失小於美軍的1/3。而且,這個戰果還是在蘇聯空軍被限制參戰規模的情況下取得的戰果。如果史達林敞開手腳,讓蘇聯空軍全面抗擊美軍對朝鮮的空襲,蘇聯空軍將取得更大的戰果。

在蘇聯空軍在朝鮮參戰的事情被美國知曉後,美國國內一直沒披露這件事,因為美國人心裡很清楚:蘇聯人戰鬥力很強,一旦美國方面公開美軍戰場損失比蘇軍多的事實,美國民眾無法接受這一現實,美國國會甚至鼓動好戰分子對蘇聯宣戰。出於避免擴大戰爭和畏懼蘇聯的心理,美國直至冷戰結束才對外公開蘇聯空軍參戰的事情。

正是以上3點原因,讓史達林有足夠的實力和美國叫板。儘管蘇聯在二戰中傷亡近2700萬,但蘇聯依然是美國必須重視的超級大國。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美蘇冷戰史》 白建才 陝師大出版社

【2】《畫說二戰之蘇德戰爭》 徐焰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已簽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510e23c1fba8178b7dc89083e5a8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