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然而人類卻不會就此認輸,即便我們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但我們依舊相信人定勝天,就如同2018年的汶川大地震一樣,中國人的團結一心,讓災區得已重生,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畫面也歷歷在目。那時的汶川,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涅槃重生,那時的中國,讓世界為之震撼,那位12年前,當年那位徒步25公里背兒遺體回家的父親,現在他生活的怎樣呢?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數以千萬計的鮮活生命停止了心跳,更令人心痛的是在地震中許多學校也沒能逃過崩塌的命運,斷壁殘垣下埋葬了多少雙純潔清澈的眼眸,一個個家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一對對父母抱頭痛哭、昏厥倒地。我們看著幼小生命遍體鱗傷,呼救著、痛苦著,體溫一點點逝去,當下的心情無可名狀。
於是就出現了他在天地之間背起兒子屍體的感人畫面,經過25里地的跋涉,他從沒有放下過背上的兒子,最後把他安全地帶回了家。程磊的奶奶和媽媽看著他的屍體悲痛欲絕,弟弟年紀還小懵懂無知,這個噩耗足以讓這個家庭崩潰,但程林祥卻必須抑制內心的悲痛,鎮定堅強,因為他還要扛起家庭,更要為兒子辦葬禮。
古語有云:「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兒女無法報答父母恩情的遺憾;在汶川大地震中,許多孩子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這是他們的父母終身的傷痛。災難過後一切重建,也許高樓大廈恢復了原貌,但是人心裡的悲傷痛苦並沒有消失,只是將其隱藏起來,離開的人會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父母與兒女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永遠割不開,幸福的家庭需要共同的維繫,在如今家庭關係出現扭曲的現狀下,我們應該懂得輕重緩急,看看那些失去雙親的孤兒對親情的渴望,看看那些失去孩子的孤寡老人對陪伴的希冀,好好愛我們的父母。
參考資料:
《蓼莪》
《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