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青年:在中國從來沒有人談論印度,而我們全國天天討論中國

2022-12-31     史鏡說

原標題:印度青年:在中國從來沒有人談論印度,而我們全國天天討論中國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如同世人經常聽到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正因為國與國之間利益至上的關係,鄰國之間避免不了摩擦與矛盾。矛盾激化的時候還會升級到流血鬥爭的地步。

若是世間人與人之間矛盾如此深重,尚可通過老死不相往來的手段尋得各自清靜。可國家之間卻沒有這個選項,在不斷全球化的環境下,即使矛盾重重依舊會產生交集。如此微妙的國與國的關係,勢必將各自國家民眾的視線吸引到對方身上。討論與攻擊在這個萬物互聯的網絡時代越發盛行。

中印的邊境之火

中國與印度便是這樣關係微妙的鄰居。雖然,國人都習慣將矛盾源頭指向韓國、日本或是歐美。但如今的各國大抵都將心思用於共同謀求發展方面。雖然不免有衝突的情況,可畢竟利益當頭基本都會冷靜下來。但鄰國印度的火藥味尤其濃重,是相當危險的對手。

當印度看到中國這個曾經落後並敗落在自己手中的老鄰居不斷崛起時,他們的心中應該始終是惶恐而不安的。

由此印度的新聞媒體上到處充斥著中國威脅論言說,中國方面稍有風吹草動便開啟追蹤與報道模式。反觀中國媒體方面對印度的報道不過爾爾。面對雙方如此不對等的討論度,在印度討論群體中高比例的印度青年不禁發出在中國從來沒有人談論印度,而我們全國天天討論中國的感慨。

雖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對印度以禮相待,但依舊打消不了對方的猜忌與怨憤。心裡的裂痕不斷變大,最終不可收拾。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雙方開啟了歷時一個月的戰爭,戰火在邊境線的東西段熊熊燃燒。最終印度戰敗,而中國邊防軍主動撤回最初的邊境線。次年,中國將俘虜以及繳納的物資悉數退回印度。

這樣以德報怨的方式為兩國之後的和平共處埋下了伏筆。在之後的數十年雙方基本相安無事也甚至攜手共同合作。

然而一場疫情的干擾,使得雙方的關係再次出現裂痕,2020年的6月15日,印度背信棄義再次越過邊境線造成了雙方士兵的衝突。

印度初印象

面對印度的無理取鬧與咄咄逼人,中國的青年並沒有展現出面對"釣魚島"與"塞班"事件那樣激烈的抨擊。當然並不是如今的中國青年修身養性,變得不那麼暴躁了,而是在中國青年的眼中印度不足為慮。

當提到印度,大部分中國青年的腦海里首先閃現的是印度阿三、飛餅、掛滿人的破舊火車、無法直視的衛生環境以及最近幾年頻頻爆發的性侵醜聞等等。

將這些詞彙與畫面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來的完全是一個集髒亂差於一身的落後國家形象。只有強者才會讓對手聚精會神,心存忌憚,沒有人會對弱者花費心神畢竟沒有必要也不值得。

當然印度最近幾年也並不是毫無建樹,他們成立的寶萊塢號稱東方好萊塢,不過也就是個稱號。透過印度的電影中國青年感受到的還有對印度目前社會狀況的不理解與深深的同情。《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無不訴說著女性被壓迫到塵埃里的境遇。除了女性,他們奉行的種姓制度也令世人齒寒。

是以,面對這個在中國人心目中落後且有些悲情的國家,青年們是提不起精神去討論的。畢竟有什麼值得討論的了?窘迫的生活環境與落後的社會氛圍都引起不了青年人的注意。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總是會將目光投向更文明、先進的存在,因為那樣的存在才有被追逐和探討的價值。

中國的崛起令他們惶恐

中國青年對印度討論的不屑一顧的緣由,恰如其分地解答了為什麼印度青年常常討論中國。放眼如今的印度,智能電視機、手機、各類需要的軟體等先進高科技的產品多來自於中國。

在這次中印矛盾爆發的時節,印度民眾也開啟了抵制中國生產製造的模式。這都是中國已經淘汰不用的手段了。因為中國已經懂得了只有自身強大才是硬道理,打砸都是幼稚行為,因為如今的印度人根本離不開中國製造。

這樣的挫敗感自然令印度青年格外鬱悶。他們無法接受同樣是歷史悠久的古國大國,論面積、人口,印度自身並不處於劣勢,為何中國卻在短短的時光里迅速強大起來而印度依舊落後貧困。

中國在近現代可是遭受了毀滅性的戰爭打擊的,而當時的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也得到可觀發展的,論起來近現代印度的開局要比中國的強一些的。其實雙方都是戰爭的犧牲品受害方。

印度青年對兩者開局差不多,結果後來發展拉開巨大差距的局面無從解答,只能看著鄰國不斷強盛上升,耀眼的光芒將印度籠罩在自己龐大的身影里。

印度之於中國為弱者不足為慮,是以不多加討論。但中國之於印度卻是強大的對手,並且在全球化的貿易環境下,印度人民也逐漸依賴中國的生產製造。這樣的局面無不令印度青年產生惶恐的心思,覺得印度的未來受到中國的控制與要挾。

在這樣惶恐的態勢里,印度青年自然將中國的一舉一動放在眼裡,不斷揣摩對方的深意是否會對自己的國家產生威脅。因為過度關注而產生越來越多的過度解讀令自身以及社會不安。

其實自身強大才是解除惶恐最好的方式,只是如今的印度青年也知曉自身並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所以只能通過口誅筆伐獲得些許安慰。

結尾

印度之於中國並不是強大的對手,但依舊是不容忽視的威脅。放眼如今印度青年的態度,印度對中國的仇視已經上升到"國粹"的地步。何為仇視"國粹",那便是不分輕重是非,只要沾上對方的邊角便通通仇恨上。

這是非常極端的情緒所以才再次引發衝突。冷靜成熟的國家都會控制好自身情緒將利益擺在首位,是以多用和平方式解決相處。惟願印度青年能冷靜下來,明白和平是難能可貴的,戰火只會摧毀一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76bd9eba41283b02498d5fafd12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