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中國唐代著名僧人、旅行家、佛經翻譯家、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洛州緱氏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為了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而在《盛唐幻夜》中則解密了唐三藏法師與慈恩寺的秘密。
玄奘大師俗名陳,父母早年去世,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剃度出家,賜名玄奘。他27歲精通經、律、論三藏,被稱為「三藏法師」,聲名遠播。然當時佛教宗派林立,說法繁多,歧異並存,很多疑難問題無法定論。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貞觀元年)他結伴上表奏請朝廷,申請赴印取經。
但是因為是建國之初,,社稷未穩,下詔不許。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仍「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於唐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遊學西域。孤身一人,跋涉千山萬水,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去取經,要取真經。他一人西行五萬餘里,歷盡艱難險阻,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玄奘法師遍游西域各國,學習佛法,傳播佛教。
而他在離開長安之後,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出敦煌,再經今新疆和中亞等地,貞觀五年終於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了當時印度佛教的中心那爛陀寺。他從該寺戒賢三藏學習《瑜伽師地論》等各類論典,歷時五年。貞觀十年始遊歷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廣泛參學,幾經四年。回那爛陀寺後,應戒賢之囑,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
「公元七世紀初葉,唐代高僧玄奘策杖孤征,橫渡渺無人煙的大漠,攀越號稱世界屋脊的蔥嶺,忍受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辛,行程五萬里,周遊了110多個國家,歷時19年,完成西遊取經的宏願。」行跡圖迭化成茫茫風雪,綿綿雪山。冰雪皚皚的峽谷,閃現出一支雪山上走下的馬隊。馬隊中,一個大象背上坐著身披錦襴袈裟、眉目疏朗、端莊若神的三藏法師玄奘。雖然他已屆中年,風塵僕僕,依然英姿勃勃。
玄奘大師用了3年多時間,歷盡千辛萬苦,艱難跋涉5萬餘里,穿越100多個國家,到達印度。他用10年時間在印度那爛陀寺學習佛教理論,又用1年時間遊歷佛祖的勝跡。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歷經多年的時間,前後十八年的時間,他以20匹馬馱負著657部梵文的佛經回到了長安,受到唐太宗隆重的禮遇,尊稱他為「三藏法師」,這就是咱們後來一直叫唐三藏。唐太宗還特別讓他主持弘福寺、慈恩寺,並為他建立了一個譯場,就是專門翻譯的,翻譯中心,讓他翻譯佛經。他首先在弘福寺組織譯場,後來他被當時的太子李治任命為大慈恩寺住持,又轉移到大慈恩寺譯經。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在譯經講法之餘,玄奘法師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記敘了玄奘西行的見聞,記載了數個國家、城邦、地區的概況,有山川、風俗、疆域、宗教、神話傳說、氣候等珍貴資料,為研究中古時期的中亞、南亞的歷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參考。《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奘精通梵、漢文字,且對佛理有很深的造詣,又親自主譯,因此他所譯的經典,精確得當,且能矯正舊譯的訛謬,在佛經翻譯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後人通常稱他主譯的經論為「新譯」。在公元652年,玄奘大師上書唐高宗李治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修建佛塔,供奉佛像、舍利,珍藏從印度取回的梵文經典。佛塔由玄奘大師親自設計並主持建造,三月動工,當年就完成了。
經過翻譯,經過闡釋,唐三藏就成為唯識宗的創始人。那麼他這個唯識宗主張,歷史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世界上你所看到的所有的東西,事物包括人類自己都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是由人的意識變現出來的,這就是所謂「唯識所變」,都是由人的意識變出來的。
大慈恩寺不僅僅是一處名勝古蹟、佛教寺院,更是一處具有巨大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場所,其中蘊含著中國佛教的悠久歷史,中國古代建築的智慧,玄奘西行帶來的中印文化的交流碰撞等,它是中國人民,更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在唐三藏法師圓寂,留下一串刻有上古九族精妙法術的九星天珠,兩個隨侍弟子天橋與天樞為奪天珠,終釀大禍,引發慈恩寺大火,眾師兄弟死傷無數。
就此引出了《盛唐幻夜》的故事,九枚天珠散落,天橋因搶救三藏法師靈骨有功,又向皇上獻計,助唐軍在戰鬥中取得大捷,被封為大唐國師,卻無人注意天橋手上的手串中有一顆珠子閃閃發光。十九年後,唐高宗、武后二聖統治下的長安,迎來了盛唐時代。平靜的郊外,一個帶著面具的神秘男子帶著手下發現了一個昏迷不醒的少年。少年仿佛失憶,什麼都不知道,卻力大無窮,被神秘男子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