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薦:養成鬆弛感的9個方法
心態鬆弛了,生活就順了。
作者:洞見MK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在2020年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在所有的成年人中,18-34歲的人焦慮水平最高。
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周旋在學業、工作、家庭和感情之間,壓力如山大。
他們就像拉滿了的弓一樣,時刻緊繃著,活得焦躁不安。
也許我們無法控制自己遇到的事情,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
《人民日報》給出了9個方法,學會以後,你也能養成鬆弛感,活得輕鬆,過得坦然。
1
接納自己
作家中島敦在《山月記》中寫過一個故事:
李征少有才能,志向高遠,弱冠之年就中榜,以為自己將來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但他卻不屑於在官場勾心鬥角,也不能沉下心來專注於自己的文人理想。
於是庸庸碌碌,蹉跎多年,最終成了一個窘迫平庸的中年人。
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不就像李征一樣嗎?
年輕時,我們也曾拿著一紙文憑,發誓要混出點名堂,但最終還是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湊合著把日子過下去。
多少人還殘存著當初的理想,卻又無法改變現狀,於是心有不甘,難以自洽。
尼采說:「對於凡人來說,平凡就是幸福。」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華麗的奇遇。
就像你我一樣,雖然渺小,但一直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雖然沒有出色的事業,但也扛起了家庭的責任,照顧好了一家老小;
雖然沒有非凡的能力,但內心強大,獨自挺過了人生的重重難關。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寬容一點。
當你開始接納真實的自己,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便能與周遭的一切達成真正的和解。
2
感受當下
《沉思錄》中寫道:「每個人只能活在當下,他所能失去的也只有當下。」
一個人若沉溺在過去,就會背負毫無意義的痛苦。
在懊悔愧疚之中,錯過了今天,也錯過了未來。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沒有多麼盛大,就在此刻的一呼一吸。」
活在當下,方能在每一天中挖出無盡的樂趣。
認真去品嘗每一道食物,體味食物的美好;
用心去享受陽光微風,讓心情舒適愜意;
努力去感受身邊人的愛,生活便溫暖常在。
當你全情投入,一個個瞬間就會連成永恆,在記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美好痕跡。
歲月很短,倏忽即逝。
願我們都能倍加珍惜,熱氣騰騰地活著,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3
享受過程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這一代人,都太看重結果了。
付出一點努力,就期待看到收穫;經歷一段感情,就渴望能維繫一生。
結果越是在意結局,就越容易陷入焦慮。
林清玄在《一心一境》中說過:「人生的最大意義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在於承擔每個過程。」
我們來這人間一趟,是為了經歷跌宕起伏的人生,體驗悲欣苦樂各種滋味。
如果只盯著終點,悶頭趕路,就會忽略沿途的精彩。
一次成績即便會不如人意,但你為此付出的汗水,就是對你最好的肯定;
一段關係固然會走向終結,但那些溫暖與關懷,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這些事,才塑造了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
看淡結局,不怨不求,方能在平淡中尋得歡喜。
4
敢於試錯
有個網友在知乎上提問:
「為什麼普通人的生活,過得這麼累?」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寫道:
「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試錯的勇氣和能力。
對於他們來說,人生就是一條逼仄的隧道,只能越走越窄,越走越不安。」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許多人都過於在乎試錯成本,生怕自己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全部打了水漂。
於是他們左思右想,遲遲不敢做出行動。
殊不知,在自己徘徊猶豫的時候,幸福早與自己失之交臂。
《看見》中有一句話說道:「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
在往後的日子裡,允許自己犯錯,不斷嘗試,就一定會換來你想要的結果。
5
拒絕內耗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行為?
身體上稍感不適,就各種臆測,生怕自己得了重疾;
工作中犯了一次小錯,就胡思亂想,擔心領導質疑自己的能力;
看到旁人交頭接耳,便覺得他們有可能在議論自己……
身體上稍感不適,就各種臆測,生怕自己得了重疾;
工作中犯了一次小錯,就胡思亂想,擔心領導質疑自己的能力;
看到旁人交頭接耳,便覺得他們有可能在議論自己……
如果你有這些表現,說明你陷入了深度的精神內耗。
作家岸見一郎在《不安的哲學》一書中寫道:「比起與他人的磨合,人與自己的內耗,往往更加慘烈。」
內耗,是自我設置的精神牢籠。
我們可以戰勝現實的對手,卻無法打敗腦海中無窮無盡的假想敵。
只有停止胡思亂想,敵人才會自動退去。
當你專注於眼前,把精力投入到做事上面,所有的不安,便能消解一大半。
從今天開始,保持內心清明,不多想、不空想、不亂想。
勇敢一點,洒脫一點,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
6
適度休息
前兩天,刷到一個詞叫「休息羞恥症」。
有的人在休息的時候,無法徹底放鬆,甚至會因為覺得自己沒幹正事而感到內疚、焦慮,萌生出一種羞恥感。
這其實就反映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很多人眼裡,努力拚搏是唯一正確的追求,而休閒和玩樂意味著停滯不前。
所以,他們把自己當作機器一樣使用,不允許自己停下來歇歇。
瑞士作家希爾泰說:「過多或過少的休息,都令人無法鬆氣。」
休息不是奢侈,而是滋養身心的必需品。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起來毫無價值,比如蒙頭大睡、走神發獃,或者四處閒逛等等。
但去做這些事情的過程,本身就是為自己充電。
我們可以心無掛礙,感受無所事事的快樂,釋放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人活一世,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
休息的時候,就去盡情享受。
當你可以放空大腦,什麼也不想,便能在無拘無束中獲得一種久違的愜意和寧靜。
7
積極暗示
《名人趣事》一書中,講過作家葉聖陶的一個故事。
葉先生患有慢性失眠症,只有服用過安眠藥後,才能睡得安穩。
一旦不吃藥,他就會徹夜難眠。
但其實,他夫人為其提供的,一直都只是維生素片而已。
他真正需要的不是藥物,而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暗示。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自證預言」:即我們相信什麼,未來就會發生什麼。
因為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和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和結果。
比如,同樣是面對一次失敗,思想消極的人會質疑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加自卑;
樂觀的人,則會把這視為自我進步的一次機會,不會讓它堵在心裡。
所以很多時候,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認知。
痛苦無助時,不妨換種心念。
凡事都往好處想,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事情自然會朝著理想的方向穩步邁進。
8
放慢節奏
觀察一下周圍,你就會看到,很多人都把生活調到了「倍速模式」:
嫌做飯麻煩,就靠外賣、速食解決一日三餐;
覺得讀書太費勁,就去看那種5分鐘解讀一部作品的短視頻……
在這種狀態下,大家都過得非常「割裂」。
生活上對自己極其敷衍,毫無品質可言,但是精神上卻時時保持緊繃,不敢鬆懈。
對此,清華大學教授寧向東感慨道,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場「忙碌症」。
我們把每一天都安排得如此緊湊,卻仍感到焦慮不安,甚至丟失了自己的快樂和初心。
作家蘇芩說:「一個會布局的人,永遠不會把人生塞得太滿。」
人生大事,從來不是只有忙而已。
慢下來,靜靜地去感受一抹陽光,欣賞一朵花開,品味一縷書香。
讓生命得到喘息,生活才能更好繼續下去。
願我們都能有張有弛,不疾不徐,於平凡之中享受到無盡的樂趣。
9
學做減法
你知道「三七法則」嗎?
一部手機,70%的功能幾乎是沒用的;
一間房子,起碼70%的空間都是閒置的;
而屋子裡的用品,70%也都不會使用第二次。
一部手機,70%的功能幾乎是沒用的;
一間房子,起碼70%的空間都是閒置的;
而屋子裡的用品,70%也都不會使用第二次。
生活中真正能派得上用場的東西,往往只占少數。
曾幾何時,我們以為得到越多就越快樂,所以拼了命的去獲取、去爭奪財富。
可到頭來才發現,慾望永無止境,人心永難滿足。
想要的過多,只會活成柳宗元筆下的蝜蝂,被沉重的行囊拖累,最終毀在自己的手上。
《減法》一書中寫道:「少即是多。」
一個人追逐的越少,他獲得的便會越多。
當我們清空了不必要的物件,遠離了外界的嘈雜,也就清除了生活的負累,獲得了內心的平和。
《輕鬆主義》里說:
「人生是一場長跑,只有放輕鬆。做到輕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背負著重重壓力,沒有誰比誰更加幸運。
有的人之所以幸福快樂,是因為他們把心態調成了鬆弛模式。
心態鬆弛了,生活就順了。
點個贊吧 ,不苛求,不較勁,順其自然,當你學會哄自己開心,生活才會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