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故事,科大訊飛還沒講透

2023-08-18     AI狐頭條

原標題:大模型故事,科大訊飛還沒講透

原創 | 銀杏科技
yinxingcj

撰文 | 王葉琳

編輯 | 小樓

時值科大訊飛的多事之秋,壓下重注的AI大模型前路幾何,還未見分曉。

8月11日晚間,科大訊飛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8.42億元,同比下降2.26%,歸母凈利潤為0.74億元,同比下降73.5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為3.04億元,同比下降208.99%。

一季度業績表現不佳,科大訊飛的營收與毛利同比下降17.64%和14.89%,受此影響半年報結算呈現虧損。二季度大模型的發布以及相關應用的落地拉回了下滑的不利局面,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9.54億元、毛利19.38億元,環比分別增長71.56%和60.21%。

8月15日,科大訊飛「趁熱打鐵」一般發布了星火認知大模型2.0, 然而接連發生的董事長減持還款、股價風波,結合半年報總體虧損的業績,為科大訊飛的前路增添了許多不確定。

大模型的熱度讓許多人忽略了它目前仍是個投入高、盈利難的項目,科大訊飛看到了增長的「星火」,卻還沒有籌劃好全面的「爆發」。

C端扛起帥旗

半年報自上市以來扣非凈利潤首次錄得虧損,財報的解釋是打造新增長引擎前期,必要的承壓。

財報顯示,為應對美國極限施壓,以及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產業鏈可控等方面堅定投入的同時,加大了通用人工智慧認知大模型的戰略投入,對當期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

不過從數據來看,研發開支增幅不算明顯。上半年科大訊飛研發投入為16.56億元,增長僅為3.57%,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21.12%,去年同期為19.93%。翻看過往記錄,科大訊飛的研發投入占比一直在20%左右徘徊,堅持技術重投入已久。

業績表現不佳,更多還是在於過往主營業務規模收縮,且當前盈利能力沒有明顯提升。

上半年科大訊飛的教育、開放平台及消費者、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智慧金融等各項業務收入分別為22.9億元、24.2億元、2.1億元、1.9億元、0.9億元,同比各增長3.63%、21.6%、26.14%、37.13%和22.19%。

曾作為支柱的To G相關業務下滑明顯,信息工程、數字政府行業應用營收分別同比下滑41.06%、20.21%。同時受G/B端業務長回款周期的影響,科大訊飛的應收帳款長期處在高位,至今年6月末已突破百億元,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達32.26%,這導致今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為-15.29億元。

被AI帶動的C端業務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局面。

上半年科大訊飛教育產品和服務營業收入為22.85億元,占總營收比重為29.14%;開放平台收入為15.85億元,占總營收比重為20.21%。對比前文數據,此消彼長之間,營收結構開始轉向以C端為主。

星火認知大模型的發布為旗下消費產品帶來了增長動力,2023 年5月到6月,公司C端硬體GMV創歷史新高,同比翻倍增長。其中,搭載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的訊飛AI學習機GMV在5月和6月分別增長136%和217%。財報特別提到了618期間,訊飛AI硬體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25%,教育產品和服務中的C端收入占比也從去年同期的28%升至40%。

「大模型+」的C端產品市場潛力得到驗證,產品矩陣擴充也提上了日程,只是從當前的業績情況來看,大模型故事還沒有完全讓局面轉危為安,市場需要其給出更確切的增長規劃。

模型力,競爭力

當下,科大訊飛幾乎將其競爭力全盤託付於星火認知大模型的技術表達,因此才發布三個月,就密集的進行了兩次版本疊代更新。

5月6日首發定下教育垂類的研發方向後,6月9日的1.5版本延續展示星火認知大模型在教育場景中的各項功能升級,包括開放式問答、多輪對話和數學能力,著重強調文本生成、語言理解、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

8月15日,半年報發出的三年後,星火認知大模型2.0版本緊跟著落地。2.0的核心進展是發布代碼能力與多模態能力,二者皆為當下大模型標配功能,且非常檢驗開發企業的算法能力與數據質量。此外,星火繼續圍繞教育場景,針對性的對上述提到的各項能力進行升級。

前文提到的產品矩陣擴充也有具體項目展示,比如搭載星火2.0的AIGC內容創作平台,訊飛智作2.0;可以進行主題對話、情景交流的英語口語陪練老師,星火語伴2.0;搭載星火的新版教師助手,暢言智慧課堂等等。

然而二級市場對科大訊飛頻頻釋放的利好信息表現冷淡。8月16日,科大訊飛股價在午後持續下跌,盤中一度觸及跌停。雖有半年報公布後,公司董事長突發巨量減持公告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過也側面說明,當下投資者對科大訊飛的教育AI故事,並非信心十足。

大模型從概念到落地的跨越,各家都還在探索途中,教育確實是其中應用場景最具體的一項垂類,模型能力可以直接遷移至教育場景中,產品與研發幾乎是一條通路。

但與教育垂類綁定的科大訊飛並不具備高壁壘的技術競爭力。垂類大模型的技術表現與其通用底座資質密切相關,目前國內通用大模型能力評估的標準繞不開百度、阿里、華為這些頭部大廠。算力、算法、數據規模、客戶生態都占優的情況下,這類頭部廠商進軍教育垂類,科大訊飛的大模型能有幾分勝算,很難評估。更何況發布了學習手機的百度明顯已有布局教育垂類的規劃。

更何況,本身就在教育硬體賽道打得不可開交的老對手們,也在加速各自的大模型研發與落地。

據媒體報道,網易有道展示了基於「子曰」大模型研發的AI口語老師視頻,學而思也宣布自研數學大模型名為MathGPT,作業幫正在內測基於中國市場的教育大模型,包含多學科解題、中英文作文批改、多語言對話方向等多個教育應用場景。

同樣的教育大模型故事,被不同企業反覆宣講,在完全失去定位獨特性之前,科大訊飛得找到AI在教育硬體領域落地的關隘所在。

教育硬體的轉型尷尬期

智能化教學並非新鮮概念,AI大模型加持後的教育硬體相比之前到底改變了什麼,這是教師、家長、學生三方都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也是需要科大訊飛這類廠商解答的問題。

銀杏科技從不同地區的多位中學教師處了解到,日常教學中的教育硬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作為「教輔工具」,協助教師進行作業收發、無紙化管理等等,這是此前的教育硬體主打的產品功能。

高三教師葉秋告訴銀杏科技,智能教育硬體對新式教學的加成很大,比如近兩年大力推行的「翻轉課堂」,可以利用教育平板非常方便的進行資料投放、布置預習任務,分組安排考試。

AI加持下的教育硬體指向另一類,即作為可暫時替代老師的「教學主體」,比如AI批改作文,AI對話練習口語,AI講解數學題。理論上,後者是對前者的功能升級,但實操層面,還存在不少堵點。

以最基本的,對AI教學質量的評估為例。語文教師黃慧表示,單就AI批改作文這項功能來看,展示出的批改效果可能缺乏一些針對性。作文是語文考試中的重點拿分項目,有通用模板、技巧可借鑑,教師也會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在批改中給出非常具體的提分建議,比如積累素材、豐富用詞、改進語法等等。

這些結合了教師經驗與學生資質的批改過程,往往才是應試教育中的重點,目前還沒有廠商就AI對應試能力的提升給出足夠有說服力的案例。如果AI教育硬體無法做到成為能暫替教師「教學主體」,又談何讓消費者為並無實際價值的「升級」買單。

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AI教學如何與日常教學在時間與流程上完美結合。教育硬體的銷售模式通常是規模採買,怎樣去打通學校、教師、家校聯合組織之間的關節。

科大訊飛對大模型寄予厚望,試圖以技術更新喚起增長信心,擺脫頹勢,但不管是通用大模型還是專業垂類大模型,行業都還在「給出落地實景」的命題上奮力作答,未有階段性成果。大廠或可憑藉體量在見到確定盈利前繼續堅持,而對於科大訊飛這類中流砥柱而言,發展環境只怕會愈加苛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a9e387a0180bdc909ce013eb61ad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