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光百億成老賴,被1600萬人追「債」,戴威的故事比你想像得還慘

2022-08-29     史鏡說

1817年,第一輛自行車在法國巴黎誕生,從此,人們的出行方式就發生了巨變。雖然現在又有了汽車、電瓶車等私人交通工具,但相比之下,最環保的自行車依然是許多人出行時的不二之選。自行車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騎行過程中不必占據太多空間,因此不會被堵車困擾,停車時也不用費心尋找停車空位。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購置一台自行車並不是非常實用,因此,共享單車的橫空出世無疑讓自行車成為了更加方便的交通工具。而在這個行列中,ofo小黃車一度是市場的佼佼者。

然而想必大家也漸漸發現,曾經街頭巷尾都有的小黃車如今卻已經銷聲匿跡了。

2018年,小黃車的黃金時代徹底結束,而作為創始人的戴威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因為他不僅揮霍完了150億投資,連用戶的租金也敗了進去。到現在仍舊有一千多萬用戶每天在他的社交平台留言,要求他退還押金。戴威是如何一步步創立起ofo小黃車的,這場鬧劇最後又如何收場呢?

少年得志,18歲考入北大

1991年,戴威出生在安徽。他的家庭條件十分優渥,父親是一名國企高管。由於父親的工作原因,一家人很快就移居到了北京。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戴威自然得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加上父母對他的要求本身就十分嚴格,因此在生活上沒有任何壓力的戴威從小就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學業成績十分優秀。

和大家普遍認知中的「二代」不一樣,戴威不僅沒有因為父母創造的條件自傲自滿,反而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18歲這年,他就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北京大學。他入讀的專業是光華管理學院的金融系,平時總是戴著一副黑框眼鏡,不苟言笑,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嚴肅認真的人。但其實剛入學,他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北京大學,戴威加入的第一個社團就是自行車協會。無論是周末還是節假日,他都會和協會的會員們結伴一同騎著自行車四處遊玩,連鳳凰嶺都留下了他們拉練的足跡。他們常常進行長途騎行,有時甚至超過兩千公里,在這過程中,戴威也漸漸愛上了騎自行車的感覺。尤其是當時北京的交通問題十分嚴重,騎自行車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方便。

在大學期間,戴威就開始展現出自己的創業天賦。當時的他不僅是自行車協會的成員,同時還在大二這年成為了學生會主席,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在學業上非常努力,學習成績優異。為了保持住這份成績,他自然和身邊許多同學一樣需要常常到圖書館去學習。漸漸的,戴威發現,圖書館存在一定的短板。

當時的圖書館每天都有固定的開放時間,但事實上,有很多人到圖書館是為了籌備自己的畢業論文或考研究生,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對於他們來說異常珍貴,有很多人甚至希望能夠在圖書館通宵學習。但是圖書館並沒有設立通宵自習室,他們到了點就不得不離開,這樣讓許多人都非常發愁。

這個難題讓戴威一下有了創業靈感,雖然圖書館並沒有設立通宵自習室,但是他為什麼不能自己設立一個,方便大家的學習呢?說干就干,戴威立刻給校領導寫了申請書,希望他們能夠批准自己辦一個24小時咖啡屋,為需要通宵學習的同學提供一個場所。雖然一開始受到了物業的阻攔,但最終他還是爭取到了校內房間的使用權。

就這樣,戴威原本只是大家身邊平平無奇的「戴同學」,一夜之間就變成了「戴老闆」。只要圖書館一閉館,他的24小時咖啡屋就立刻會擠滿想要通宵學習的同學。因為這創業事跡,戴威還登上了校園網站,成為了北大校園裡有名的創業者。在接受採訪時,他坦言希望能夠通過幫助別人獲得自我價值與認同感,這也成為了他後來創業的動力。

投身支教,再次創建項目

在大學生活接近尾聲時,由於在校擔任了學生會主席,平時表現又十分優異,戴威獲得了保研的資格。能夠被保送研究生是許多人整個大學期間的夢想,但面對這個絕佳的機會,戴威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選擇。他並沒有直接去讀研究生,而是跟隨團中央支教團一起來到了青海一個貧困的小鎮上,開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這個叫做東峽鎮的小鎮十分偏遠,連接鎮上與縣城之間的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這條崎嶇的山路成了許多人外出的阻礙,但戴威卻一點兒也沒有被困住。對於一個曾在自行車協會騎行多年的人而言,一輛山地車就能夠幫助他輕鬆往返。課餘時間,他也愛上了騎著自行車獨自領略青海各處的風光。

這段特殊的經歷讓戴威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騎行的魅力。對他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同時還是一種能夠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方式。這時候,戴威內心萌生了一種想要圍繞著自行車做一份事業的想法,但還不知道如何下手。

一年的支教生活結束後,戴威回到了北大,繼續攻讀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生。安穩下來的生活讓他有時間好好思考自己的創業計劃,在身邊幾位同學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最終起草了ofo騎游這個項目。這個項目的基礎是戴威自己在青海騎自行車參觀的經歷,考慮到當時也有許多人願意騎自行車旅遊,便總結成為了一個騎行旅遊項目。

項目有了初步雛形之後,資金就成了大問題。當時戴威和同學們畢竟還只是在讀研的學生,並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們也並不想依靠家裡的力量,於是便希望能夠通過自己找到資金支持。一番思索之下,戴威找到了自己的師兄肖常興,因為他當時創立了天使投資機構圍獵資本,也許能夠為他們提供資金幫助。

為了這場會面,戴威和同伴準備了不少時間,甚至還分配好見到肖常興以後,每個人主要負責介紹哪一部分。可沒想到當一行人真的在辦公室見面,戴威按照原計劃剛講了30分鐘自己支教的故事,肖常興就打斷他們,表明自己後面還有一個會要開,並提出願意給他們投資100萬。

有了這筆錢,ofo騎游項目順利啟動。但也許是因為第一次進行這種大型創業,戴威和同伴缺少經驗,並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這筆資金。這個項目有些小眾,關注到的用戶很少,想要穩定這些用戶的戴威便給每個用戶贈送飲料。但積少成多,這樣的贈送活動很快就將資金耗費的一乾二淨,最終帳面上居然只剩幾百塊錢。

創業失敗,共享單車出世

ofo騎游項目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戴威並沒有氣餒。經過反思,他認為這個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資金分配存在一定問題,同時沒有能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切實問題。於是,本著為別人解決問題的中心,戴威開始籌划下一個創業項目。這時他想起自己大學期間,曾經弄丟自行車四五次的事情,創建共享單車的想法就這樣誕生了。

他再次找到了師兄肖常興,得到了一百萬的投資。但這一次,他在資金使用上十分謹慎,知道自己不可能將這一百萬全部用來生產自行車。怎樣才能在自己不生產的情況下獲得一批自行車呢?很快,戴威在北大發起了一項活動,希望招募到2000名願意將自己的自行車貢獻出來的同學。

按照戴威的計劃,這2000名貢獻自行車的同學可以免費使用這些自行車,而其他同學想要使用這些自行車則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他將自己的計劃寫成帖子,很快便在北大校園中流傳開來,不少心動的同學都前來登記。就這樣,戴威招募夠了2000名願意貢獻自行車的同學,他的共享單車計劃也就此啟動了。

ofo共享單車項目一開始便獲得了很好的反響,才運行一個月的時間,每日訂單就成功突破了3000。顯然,戴威已經不滿足只在北大校園裡實施自己的創業項目了,他準備在國內其他高校里複製ofo共享單車的模式。但這樣顯然需要大量資金,很快這一次拉到的一百萬投資也即將用完了。

此時ofo共享單車已經在全國打響了名頭,所以很快,不用戴威自己費心尋找,就有投資人主動找上了他。首先向他投來橄欖枝的是金沙江創投的投資人朱嘯虎,他是一個極其敏銳的投資人,在此之前曾成功投資了餓了麼與滴滴出行,都獲得了極其豐厚的回報。他十分看好戴威的ofo共享單車項目,主動提出投資一千萬。

朱嘯虎不僅自己投入巨額投資,還為戴威引薦多位投資人,幫助ofo共享單車項目籌集了豐厚的資金基礎。在這些投資人的幫助下,ofo共享單車很快入駐國內大部分高校,每日訂單量達到了50萬。隨著共享單車行業發展勢頭越來越猛,各類品牌也層出不窮,很快ofo共享單車就有了許多競爭對手。

當時阿里的投資人夏蕘對ofo共享單車項目也非常感興趣,有投資的計劃。但兩人在ofo共享單車日後的市場發展問題上產生了巨大分歧,夏蕘希望共享單車能夠走出校園,走向更大的市場,戴威卻堅持只希望共享單車在各大高校中繼續盈利。於是阿里最終放棄了投資ofo共享單車,轉而投資了ofo共享單車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摩拜單車。

經營不善,反欠用戶租金

那時,ofo共享單車相比摩拜具有極大的優勢,主要就體現在騎行便捷度方面。ofo共享單車使用的是傳統鏈條車模式,使用機械鎖和二維碼結合開關鎖,騎行便利,停車也方便,所以獲得了更多用戶的青睞。但一開始不占據優勢的摩拜共享單車爭取了更多投資後,也在不斷地升級改造中。

朱嘯虎不僅為戴威介紹了更多投資人,還將他引薦給了同樣發展勢頭正猛的滴滴,希望雙方能夠合作。因為當時滴滴也正在考慮如何解決用戶最後1公里的問題,雙方正好可以完美契合,包攬用戶整個出行過程。

此時對於ofo共享單車來說,簡直就是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戴威卻又走上了當年的老路,在資金處理上出現了大問題。首先,他斥巨資三千萬邀請明星鹿晗來為ofo代言,並將這則廣告瘋狂鋪設到各大城市,絲毫不考慮成本問題,只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其次,在公司一場普通年會上,戴威居然送出了高達幾百萬的期權,帶領整個公司肆意狂歡。

其實說起來是一個公司,內部卻十分混亂,整個管理團隊大多是戴威的同學或者親戚,並不是非常正規。ofo共享單車很快就出現了未能及時維修的問題,有時一天就有將近500輛車報廢。但戴威沒有及時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為了打倒競爭對手,還在向各個城市大量投放共享單車,設置高額用戶補貼和各種紅包活動。

這很快就引起了投資人的不滿。想到對手摩拜單車同樣也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斷燒錢,朱嘯虎便提出讓ofo與摩拜合併,成為共享單車市場的巨頭,但戴威卻立刻否決了這個想法。此時依然願意堅定支持ofo共享單車的只剩滴滴,還主動幫助ofo引薦了國際資本軟銀集團。軟銀集團的孫正義表示要給戴威投資18億美元,但提出了一定的條件。

其中一個條件便是要求ofo的每日訂單突破三千萬,為了達到這一條件,資金緊張的戴威走出了最不該走的那一步路,那就是動用了用戶的押金。可誰知即便這樣滿足了條件,軟銀集團最終還以戴威公司內部管理問題嚴重為由,拒絕投資。隨後,朱嘯虎也撤出了投資,一時衝動的戴威將滴滴也趕出了ofo。

失去了所有投資人,戴威只能選擇繼續使用用戶的押金來維持公司。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現了用戶要求退押金,ofo卻遲遲無法兌現的問題。2018年,戴威正式宣布卸任公司總裁,也就是在這一年,法院向戴威宣布了「限制消費」的通知。如今公司已經被強制執行,戴威本人也早就銷聲匿跡了。

結語:

從被北大保研的學霸,創建ofo共享單車的天才創業者,登上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的最成功9後,到後來被法院執行強制限制消費的「老賴」,戴威的創業生涯可以說詮釋了「高開低走」這個詞語。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他有無數次機會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只是可惜他全部錯過了,一步步淪入了利益漩渦。戴威的失敗不僅害苦了自己,更是連累了那些信任他的用戶。如果當初他能堅持住自己「幫別人解決問題」的本心,一切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305598e8d7a723b8b1b1ac375a505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