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和國強到底哪個重要?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早給出了答案

2023-12-25     斑斕的向日葵

原標題:民富和國強到底哪個重要?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早給出了答案

民富和國強到底哪個重要?這兩個王朝給出了不同答案

有朋友問,民富和國強哪個更重要?其實這個是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疑難問題。

通常來說,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的發展,都經歷了一個國強——國弱——民強——民弱的過程。

最典型的是漢朝。

漢朝初期,國家和百姓都很窮,因為春秋戰國再加上秦末的戰亂,給社會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於是漢朝初期的多位統治者,如劉邦,如呂雉,如文景二帝,都實行了比較務實的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國策。這一國策,最主要的作用是,調動民間力量進行投資和消費的積極性,擴大生產,擴大消費,把經濟的盤子做大做強。

但是,漢初的發展問題也很大,那就是,漢朝實際上無法對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實施有效統治,更無法讓漢王朝的經濟開闢更大的空間。簡單來說,漢王朝需要打敗周邊敵人,為自己獲得良好的發展環境,也需要開闢更大的市場,滿足漢王朝的市場擴張。

所以,才有了漢武帝的集中權力並且對北方匈奴和南越進行動武的決策。

漢武帝集中權利的方法很簡單,政治上消減諸侯力量,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打壓豪強,鹽鐵官營、徵收財產稅等等。

漢武帝成功把漢初的民強,變成了國強。

但是,很快,他又把國強變成了國弱。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大量軍費的開支掏空了國庫,天下戶口減半,一心迷戀建功立業的漢武帝,最終不得不下了輪台罪己詔,與匈奴握手言和。

不能說漢武帝做的事情沒有意義,漢武帝用當時代最大的決心和努力,為中華民族開闢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原的人們第一次有了世界眼光——

原來大漠以北還有北海!

原來流沙以西還有千里沃野!

原來東方和南方,大海之外還有萬國!

也正是在漢武帝的主持下,中國製造 成為了世界級品牌。

絲綢之路,一路向西,茶葉、瓷器和絲綢,繁榮了西域中亞乃至歐洲的經濟;

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下西洋,一個海洋民族的序幕就此拉開;

茶馬古道,越過橫斷山脈,緬甸和印度第一次與中原發生聯繫。

漢武帝有功也有過,問題就在於,他同時經歷了民強——國強——國弱——民弱四個階段。

漢武帝去世時,國家和百姓陷入了徹底的困境,這種打擊,絲毫不亞於漢初的狀況。

所以,劉弗陵和劉病已兩個繼承人,無一例外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就連對西域的控制,也主要以懷柔和謀略為主,大軍征討非常少見。

休養生息之後,必然會造成民強國弱的局面。

西漢末年,地方豪強起來了,國家卻衰弱了,自然就迎來了一波動亂。

而光武帝劉秀,並沒有解決民強國弱的問題,給東漢最終在分裂中走向滅亡,也就是題中之意了。

說完漢朝的例子,我們發現,封建朝代的國家和百姓實際上是此消彼長的兩個方面,國家強了,必然造成百姓的弱勢,反之亦然。

封建時代,這種皇帝與豪強的鬥爭,永遠不會停止,因為,皇帝和豪強只能是零和博弈。

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現代社會可以共贏!

現代社會,百姓通過一定方式結成國家,並且通過一定方式操縱國家的運行。國家和百姓從本質上是一致的。再加上技術革新等原因,百姓越來越富裕,國家越來越強大,雙方達成了共贏。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國家太強盛,是為普通百姓服務,還是為豪強服務?亦或者是為了漢武帝那樣的統治世界的理想而服務?

這恐怕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問題。

到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國強還是民強那個更好了。

如果二者可以統一,那就都講好了。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往往選擇都要!

如果二者不可調和,那就儘可能尋找一個平衡,強國的福利化,還是弱國的私有化輪流執政,也是不錯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a4f8f09a2d722191411648c0da7d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