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扎堆去拜佛!靈隱寺被擠爆,寺廟成新網紅打卡點:年輕人的苦,佛祖才清楚

2023-03-22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00後扎堆去拜佛!靈隱寺被擠爆,寺廟成新網紅打卡點:年輕人的苦,佛祖才清楚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香火和許願。」

這個春天,年輕人不再湧上山野,不讓繁花迷了眼。

而是選擇焚香禮拜,佛性禪心。

雍和宮開始限流,靈隱寺手串限購,

全國各大寺廟陷入人海,被圍堵的水泄不通。

圖源:@恩好Ura

有數據顯示:

今年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

其中90後、00後占比近50%,成為主力。

網友戲稱: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年輕人選擇了上香;

在做題和作弊之間,年輕人選擇了做法;

在求人和求己之間,年輕人選擇了求佛。

既不躺平,也不內卷,主打真誠,積德累善。

寺廟也成了年輕人心中的諾亞方舟。

絕美寺廟 藏不住了

比起信奉,比起靈驗,

起初打動年輕人願意虔心前往的,必定是那寧靜致雅、古樸秀美的景觀。

自古有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興福寺 圖源:@Ziqi

香山居士白居易賦頌《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圖源:@了凡

超凡脫俗的景象,是眾多文人墨客筆下常客。

也讓如今的年輕人們心嚮往之。

天台山國清寺

千年古剎,依山就勢的國清寺,散落四處,

香煙繚繞,曲徑通幽。

圖源:@Sophie

斑駁陸離的古牆,青苔密布的古樹,

處處都是時間的印記,歲月的沉浮。

緩緩撫平每一顆焦躁不安的心。

圖源:@阿莫子

杭州靈隱寺

總有人喜歡雨天去靈隱寺。

天空被霧氣籠罩,空氣里漫著青草香。

圖源:@無常

梵音伴著落雨,滴答滴答......

飄忽之間,林澗若有靈。

圖源:@無常

泉州洛伽寺

「海上生廟,廟裡看海。」

洛伽寺,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寺廟。

橙紅的寺廟連接著蔚藍色的海岸線。

圖源:@藝集果

潮起潮落,浪花拍打掉了世間繁雜,

充斥著的是數不盡的遐想與浪漫。

圖源:@小玻璃

漳州靈通寺

懸崖峭壁上的寺廟,北有懸空寺,南有靈通寺。

坐落「閩南第一山」靈通山,其景「雄、奇、險、幽」。

俯視萬丈深谷,危岩深澗,仰望巨石擎天,雲霧繚繞。

圖源:@TOOJIANG醬

在濕潤的雨季,還能一睹「珠簾化雨,千米飛瀑」的今古奇觀。

圖源:@城市穿梭客

中國大小寺廟數萬座,

在燃燒旺盛的香火里,擺放著每一個人的情感寄託。

開卷的寺廟設計

近年來,寺廟的設計也十分出彩,頻頻出圈。

南京大報恩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歷史悠久的大報恩寺則位於四百八十寺之首,

琉璃塔而聞名,又消失於戰火。

約翰·尼霍夫出使中國素描記錄下的大報恩寺

如今原址重建,古今交融。

雖然技術失傳,無法再復原成建立之初的樣貌,

重新設計也賦予了大報恩寺新的生機。

新建的大報恩寺通體玻璃幕牆擬作琉璃宮,

現代科技與古老宗教結合,令人驚嘆。

寺廟內部更像是一座博物館,霓虹閃爍,賽博禮佛。

圖源:@nionio爸

圖源:@大寧

建成之日起,140盞長明塔燈常亮,每天耗油64斤,晝夜通明。

用光纖和8000多個水晶珠子串成的3D立體佛首,震撼無比,

一尊銅質的玄奘面朝佛首,冥然兀坐,對望千年。

感覺空氣都在此刻停止,下一秒便能穿越遠古,同歷史對話。

圖源:@一個黃老師

南京牛首山佛頂宮

牛首山佛頂寺斥資40億打造的佛教頂級建築。

雙穹頂設計,如同一件袈裟覆蓋在牛首山上。

穹頂之下則是一大片水池,倒映穹頂。

圖源:@Rachel@小包同學

富麗堂皇的千佛殿,嚴循佛教規格復刻,

運用了雕刻、鏨刻、寶石鑲嵌等多種工藝。

玉砌雕闌,精工巧做,每一處都極具奢華。

巨大的舍利塔安奉著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

一樓的禪境大關,釋加牟尼佛像臥坐於巨型蓮花之中。

鏤空的穹頂,能夠照射進日光。

佛光普照,熠熠生輝。

圖源:@鄭不乖

舟山觀音法界

舟山觀音法界也是耗資上億構建。

世界上唯一以觀音為原型的佛教聖院。

形如 毗盧觀音,「聖壇及觀音」。

蒼穹之下,是直擊心靈的洗禮與震撼。

走進去的瞬間,恢宏莊重的景象,感覺要被超度。

在聖潔的廟堂之上,匯聚信仰。

圖源:@海邊小噗

年輕人的苦,是燃不盡的香火

都說香火不旺,天下太平。

而寺廟游的火爆,是來自時代的無力感。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我們一拳重擊。

經濟下行,大環境險峻,

offer被毀、公司裁員、房屋斷供......讓生活充滿不確定性。

而年輕人不過是希望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下,討得一個上上籤。

在一次次陷入懷疑,陷入選擇,

在清凈的寺廟裡,沉澱浮躁的心,去清晰我們自己,

不被環境束縛,重新出發,默默地理順生活炸起的毛。

「我點高香敬神明,抵我心中意難平,

再把高香舉過頭,抵我世間萬般愁。」

當一群學著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長大的年輕人,

將希望寄托在佛堂,靠禮佛擺脫焦慮。

卻被視作不努力,不上進的時候,

又可曾想過年年增加的畢業生,在面臨面臨著工作飽和,勞動力過剩......

沒有社會技能,只鼎力前行,繼續深造,努力上岸。

用時間累積,用所有的運氣,拿上那個所謂舒適圈裡的「鐵飯碗」。

無非是在面對現實壓力,無奈於憑努力也難以逾越的,那條無形的「鴻溝」。

年輕人在內卷和內耗中,把寺廟當成緩釋焦慮的地方。

而後再次前行,披荊斬棘。

圖源網絡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4fdba45a5726b14d8e05d34ddfbe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