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現3大轉折,風波之後,有兩類人要擔心了

2020-02-10     專聊房君

縱觀二十多年來,除了個別一些地理位置偏僻、人口流出嚴重、城市收縮厲害的城市外,大多數城市房價漲了少則幾倍,多則幾十倍。幾百元一平米的房子,漲到幾千、上萬元/平米,大城市幾萬一平米的房子也隨處可見。房子買得早的人,無論是賺錢,還是置換,都相比晚進入社會的人,要從容許多,一些人還因此實現了「財務自由」。

其實,在抱怨高房價的同時,我們也深深知道,房子終究是人們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任何人都需要取它的居住屬性,無論是城裡自住房,還是租來的房子,抑或是農村的房子。有資金實力的人不僅有自住房,還購買房產作為保值增值,房子又兼具了金融功能。從這個角度看,是人們擔心手中的錢變「毛」了,而房子正好作為一個理想的投資標的,說到底,就是因為房價不斷上漲在人們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還是房子靠譜!

房價這些年大多時間都是處於上漲過程中,大體有兩大方面原因:

1.最根本原因:城市化

如果沒有大量農村人進城,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購房需求。數據顯示,2000年時,中國城市人口約為45906萬人。到了2019年底時,城市人口為84843萬人,20年時間,增加38937萬人,平均每年有近2000萬人進城。這麼多的農村人口完成市民化,首先要考慮問題就是房子,在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後,我們要買房,主要就來自於商品房市場。房子跟其他商品一樣,其價值由供需關係決定,這些年房價不斷上漲,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化帶來的住房供不應求。

2.綜合因素:貨幣、土地以及投資渠道匱乏

房價上漲從來都不是「獨立獨行」,而是受到各種綜合因素影響,最主要的就是貨幣、土地以及人們的偏好有關。貨幣供應M2方面,2000年時,M2為13.46萬億元,到2019年底,M2為198.65萬億元,20年時間增加了14.75倍,M2與GDP的比值由1.24增加到2。舉個例子,20年前一個棒棒糖1毛錢,現在可能要1.5元左右了,房子作為其中一種商品,也就很好理解了。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99年到201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超過45萬億元,我們知道,就當下來說,商品房的售價裡面有60-70%都是土地成本,正常情況下,如果開發商不想虧錢的話,土地價格越高,商品房的價格就應該更高。實際上,土地市場冷熱情況還會從心理上作用住房銷售市場。當一塊高價地誕生,往往容易引起周邊待售樓盤和二手房業主的「騷動」。

投資渠道匱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前文所說,人們擔心手中現金貶值預期存在,希望把錢投向一個能夠相對保值的渠道,以對抗通脹。這麼多年下來,適合普通大眾門檻且安全靠譜的渠道確實少之又少。房價長期「漲多跌少」,而且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固定資產,房價漲時增值,房價不漲時還可以通過收取租金收益,這是不少人的買房動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了解了這些年房價上漲的關鍵因素。然而,我們也深知,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迎來逆轉,而影響房價趨勢的三個因素也在發生變化。而且,由於房子是一個民生商品,所以,中國的樓市又是一個「政策市」,國家對樓市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對於一些買房人來說,所期待的樓市終迎來轉折。

樓市3大轉折

1.出生人口連續3年下降,疊加老齡化,人口負增長或提前到來。根據最新公布的2019年人口數據看,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相比2018年的1523萬人,下降了58萬人。回顧最近4年人口凈增加數據看,2016年809萬人,2017年737萬人,2018年530萬人,2019年467萬人,人口凈增加量逐年下降趨勢已經形成,若不出意外的話,正如中國社科院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中的預測,中國人口負增長或提前至2027年出現。

2.M2增速放緩趨勢確立,貨幣貶值幅度降低。不久前公布的2019年末M2增速是8.7%,實際上,最近幾年M2增速都放緩了,且都在8點幾,比如2017年8.2%,2018年8.1%。不難理解,M2與經濟增速步調一直以來都保持著高度一致(2016年前的十多年M2都是雙位數增長),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貨幣供應M2增速趨緩的趨勢已然形成。例如,全社會資金總量1萬元,1件商品1元錢,如果商品價格要達到2元,需要全社會的資金總量達到2萬元,但現在只有1.5萬元,所以,這件商品的價格可能頂多1.5元,說明未來貨幣的貶值速度變慢了。

3.房地產支柱地位受到削弱。按照可查的信息顯示,房地產自2003年被確立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後,對GDP的貢獻大多數時候保持在5%以上,算上關聯行業就更多,是名副其實的經濟支柱產業。不過,隨著15年的快速發展,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降低,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7:住房,關係國與家》報告顯示,在2018年,房地產對經濟的凈貢獻由正轉負。在2019年中,國家決策層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同時提出的還有「房住不炒」。這意味著房地產不能像過去那樣受到提別的「照顧」,地位受到削弱。

以上3大樓市轉折表明,房地產行業、房子的銷售面積、房價等等相關的東西,高增長一去不復還了,雖然我們不能說現在就是空前絕後的階段,但一些數據意味著逐步見頂,比如商品房銷售量。而在經歷這次風波後,在業內專家看來,人們的買房置業觀念可能發生一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有兩類人要擔心了。

第一,買房觀念

城市選擇方面,偏向兩個「極端」,要麼選擇就業、科技、醫療資源豐富的大城市或靠近大城市的周邊城市,要麼回到農村,過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後者的選擇未必正確,但有些人會這麼選。

戶型設計方面,南北通透,採光好的房子、適合家庭聚集的大戶型或者複式房、還有自然環境優越的近郊房會受到歡迎,還有一個就是真正的綠色科技房。

開發商品牌、物業更受到重視。一次風波就是一次檢驗,誰的小區好,誰的小區差,冷暖自知。

第二,有兩類人要擔心了

與上面買房觀念對應,一類是居住在戶型不好房子的人。一層設計了十幾戶,必然有幾戶採光、通透都受到影響。還有一個就是戶與戶之間過於「親近」,比如陽台、廁所、廚房等等,不僅影響到個人私密性,還共享著「氣味」。

另一類是物業不好的小區。我們說住在物業好的小區,原本打算置換的業主可能會改變主義,說不定就暫時不換了。而居住在不好的小區,如果資金實力允許,業主可能會加快置換的步伐,或者加快創造換房的條件。

最後說一句,對於開發商或者物業公司來說,當下未嘗不是一次加強或者重塑自己口碑的機會呢?比起暫時賣不了房的損失,品牌的維護或能讓自己走得更長遠!

學習更多房產和購房知識,歡迎關注下方圈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ssIM3ABgx9BqZZIE9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