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三遍莊子《逍遙遊》,我頓悟什麼是真正的強者思維

2023-11-19     洞見

原標題:讀了三遍莊子《逍遙遊》,我頓悟什麼是真正的強者思維

讀了三遍莊子《逍遙遊》,我頓悟什麼是真正的強者思維

哲學家陳鼓應說:凡中國文人,到了四五十歲年紀,都會不自覺成為莊子的粉絲。

無論帝王將相、世家官宦,還是文人墨客、販夫走卒,都會把莊子作為修身的典籍。

而在莊子眾多的作品之中,《逍遙遊》無疑是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經典之篇。

李白稱其為:「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

魯迅贊其:「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之。」

余秋雨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是我的人生理想。」

曾幾何時,讀《逍遙遊》只覺得雄奇怪誕、想像奇詭。

直到深入品讀,才發現其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不俗的氣勢和觀點。

那碩大無比的鯤鵬,有著遮天蔽日的身軀,能夠駕馭狂風,翱翔於天際。

但它的成功之路,背後卻隱藏著三種強悍的思維:

蓄勢、謀勢和借勢。

而我也是在讀了多遍之後,才領悟其中的真諦。

1

蓄勢

《逍遙遊》的開篇,就講到一隻大鵬鳥。

它的翅膀不知道有幾千里,每當乘風而去的時候,雙翅就像天邊的雲彩一樣絢爛。

大鵬鳥是乘風而去的,什麼時候的風呢——

「去以六月西者也」,六月颳起的大風。

在此之前的漫長歲月,大鵬鳥選擇在低調中保存實力,在蟄伏中修煉內功。

直到六月來臨,才一朝騰飛,驚艷世人。

《菜根譚》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人若想要一飛沖天,必先經歷黎明前的沉寂,必先學會在孤獨中默默蓄力。

燭之武憑藉一己之力勸退秦師之前,只是鄭國一個小小的養馬官。

他滿腔報負,才華橫溢,但始終無人問津。

懷才不遇的歲月里,他深感悲憤,卻從未自暴自棄。

他獨自遊歷各國,分析天下形勢;又博覽群書,不斷豐富知識和閱歷。

公元前630年,秦、晉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

鄭國重臣佚之狐發現了燭之武,斷定此人定能拯救鄭國於水火。

果然,燭之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勸退了秦國的進攻。

試想,若燭之武沒有經歷前半生的沉澱,就不能在國家危難之際化解僵局;

若他沒有熬過前半生的孤獨,就無法一朝揚名,受到世人稱頌。

古語有云:蛟蛇初蟄,是靜也。以此存身,是後動也。

蛟龍和百蛇在初蟄的時候潛伏不動,是為了後期能夠更好地盤飛和爬行。

人世間所有的收穫,都是默默蓄勢的結果。

諸葛亮在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在南陽默默耕種了10年。

從17歲到27歲,風華正茂的年紀,他一直在躬耕蟄伏。

姜子牙被姬昌重用之前,在渭水之濱直鉤釣魚,時間長達16年。

直到70歲才平步青雲,從一介平民,成為周朝國師。

尼采說過: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必然暗藏著經年累月的深耕與潛伏。

要想有出頭之日,就要扛得住磨難的擊打,歷經漫長的積攢和努力。

當你不斷提高自身修為,熬過眼前的困境,自能扭轉乾坤,迎來命運的破局。

2

謀勢

《逍遙遊》中,大鵬鳥立志要飛到九萬里高空。

寒蟬和小灰雀看到了,就嘲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還常常掉落到地上,你居然異想天開要飛去九萬里的高空,註定要失敗的。」

大鵬鳥面對兩隻小雀淺薄無知的嘲諷,難道不會深感氣憤,想要反駁嗎?

但它始終沒有說話。

它從始至終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飛。

等風來,然後乘風起。

這就是謀勢。

所謂:成大事者藏於心,行於事,不謀於眾。

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心中有篤定的想法,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動搖。

他們能忍一時之意氣,謀大事之安寧。

唐朝末期,朝廷政局變得格外複雜。

除了藩鎮戰爭外,黨派之爭和宦官專權更是非常嚴重。

唐穆宗上位之後,曾和他爭位的皇子,都被他安上各種罪名殺害。

唯有一人僥倖逃脫——那就是十三皇子李忱。

彼時李忱每天裝瘋賣傻,自願成為整個皇宮取樂的對象。

眼見弟弟如此痴傻,唐穆宗也就徹底放下心來。

公元824年,唐穆宗去世後,他的兒子文宗和武宗相繼繼位。

然而,兩兄弟對自己的叔叔李忱,都充滿一股莫名的鄙視與敵意。

他們在大雪紛飛的寒夜中,將醉酒的李忱扔在了雪地里;

還趁李忱不備之時,將其五花大綁扔進了茅廁的糞坑中。

種種屈辱,都被李忱咬牙忍受了下來。

後來,文帝武帝相繼離世,李忱被宦官們推上王位,準備扶持他做一個「傀儡皇帝」。

直到此時,李忱才卸下偽裝。

他一改往日的呆傻,變得十分精明,讓一干宦官們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他還勵精圖治,出手解決了40多年的黨宦之爭,從根本上扭轉了大唐的頹勢。

最終成為一代明君,受到世人千古傳頌。

蘇軾在《賈誼論》中寫道:君子之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君子要有所成就,必先學會隱忍。

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之間就是生存空間。

當你忍得住屈辱,就能謀得了大事,自然能等得到出頭之日。

3

借勢

孟子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一個人即使聰明,想要出頭,也要學會順勢而為、審時度勢;雖有鋤頭,想要種好地也要耐心等待天時。

《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六月的時候,大鵬鳥扶搖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

它是怎樣一飛沖天的呢——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此時海浪洶湧,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巨大旋風托著鵬鳥的雙翅離開了地面。如果風聚積的力量不夠雄厚,那麼即便強大如鵬鳥也無法揮動起巨大的翅膀。

成功需要藉助於形勢,人的逆襲也需要瞄準時機、順勢而為。

秦末時期,陳勝吳廣起義,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點燃了百姓心中的反抗之火。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劉邦順勢走上了反秦之路。

後來,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二者較量之中劉邦搶先進入函谷關。

不同於項羽的威震狠辣,劉邦高舉民心所向的大旗,徹底改天換地。

而他順應時勢的行為,也為自己招攬了天下英才,最終幫助自己實現了霸業。

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到在定陶氾水登基稱帝。劉邦的成功,就在於善於藉助時勢。

《孫子兵法》有云:「因勢而變,謂之神也。」

一個人即便能力再強,也永遠都不能戰勝時代的力量。

如果能讓周圍的一切,都為你所用,你就能很快打破命運的局限。

胡雪岩年輕的時候,只是安徽績溪一戶錢莊裡的小夥計。

但後來時局動盪,他意外結識左宗棠後,開始購運軍火、輸送糧食,逐步打通了商路。

寧波、上海等通商港口開放後,胡雪岩開始與洋人做起了生意。

藉助當時混亂的局勢,他很快積累財富,成就了「紅頂商人」的威名。

《說苑·建本》里有言:魚乘於水,草木乘於時。

魚藉助水的力量才能遊動,草木借著季節的變化才能夠生長。

很多事情,只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

但是在時代的風口之下,再難辦的問題,也有輕鬆化解的途徑。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善於借勢,才能更好打破命運桎梏,實現人生的逆襲。

有人說:平生不讀《逍遙遊》,縱讀詩書也枉然。

莊子的《逍遙遊》,不僅是一篇經典的哲學名作,更是一種深刻的精神理念。

那些看似荒誕無稽的言論當中,實則暗藏人生最深刻的智慧。

原來卓越的人生,都離不開蓄勢、謀勢和借勢。

當你能夠參透其中原委,自然能如鵬鳥一樣,一飛沖天。

點個贊吧 ,和朋友們共勉。

作者:洞見Leyl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4729f8dda82dc57b84d0852c5104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