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術不如一誠》:讓你真正讀懂稻盛和夫的智慧
有這麼一個人。
他出身貧寒,身體羸弱,卻一手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他學業坎坷,數度落榜,卻開創了一套風靡世界的「人生哲學」。
有人評價說:
「他是企業家當中的哲學家,哲學家當中的企業家,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這個人,就是「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他窮盡一生總結出的人生心法,被後人反覆研習,作家曹岫雲還將他的人生智慧整理成冊,彙集在了《百術不如一誠》書里。
讀懂這本書,你就讀懂了稻盛和夫一生的智慧。
1
關於工作:
職場即道場,工作即修行
在書中,講述了一段稻盛和夫工作時的曲折經歷。
大學畢業的稻盛和夫,入職了松風工業。
沒想到,企業正遭逢行業巨變,因為技術落後,已經瀕臨倒閉。
同事們心思浮躁,不是整日聚在一起閒聊,就是計劃集體罷工。
稻盛和夫同樣十分焦慮,也跟著起了辭職的念頭。
哥哥聽了他的想法,立即一通教育:「剛進公司半年,還沒認真工作就想著辭職,這樣好嗎?」
哥哥激動地談起童年時代,那時一家人經歷戰爭摧殘,落魄到食不果腹。
但母親咬牙當掉首飾,父親起早貪黑制酒賣鹽,兩人一心埋頭工作,從未自怨自艾過。
聽罷哥哥的一席話,稻盛和夫羞愧不已。
是啊,還未曾傾盡全力就要放棄,難道換條路人生便能一帆風順嗎?
他暗暗下定決心,摒棄所有雜念,沉下心來工作。
他一頭扎進實驗室,廢寢忘食做研究,終於開發出新材料,迎來了人生轉機。
談及往事,稻盛和夫感嘆道:
「拚命工作的背後隱藏著快樂和歡喜,正像漫漫長夜結束後,曙光就會到來一樣。」
此後的幾十年,他的工作熱情從未熄滅。
進軍電信行業時,他帶領員工研究通訊網絡,冒著嚴寒酷暑鋪設光纜。
幾年時間,這家電信公司便躋身行業前列。
日航瀕臨破產,78歲高齡的他受邀重建日航,他親自下場培訓幹部,廢寢忘食地鑽研行業知識。
一年之後,日航成功扭虧為盈。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紅塵就是道場,工作就是修行。」
每個認真工作的人,得到的不僅是金錢的回報,更有心智的磨練和能力的提升。
在職場中,試著點燃自己,少點敷衍了事,多些自我驅動。
當你選擇沉浸式工作,那些你投入的熱情,終將轉化為成長的最好養分。
2
關於婚戀:
幸福不是單邊付出,而是雙向奔赴
一次參加訪談,稻盛和夫談起自己的妻子。
剛創立京瓷那會,他深感前路迷茫,猶如一個在峭壁中攀岩的旅者。
這時,永遠站在他身後托住他的,不是別人,正是妻子須永朝子。
稻盛和夫深情地說:「她是我不可替代的戰友!」
《百術不如一誠》里,就記錄了他和妻子相識相知的故事。
稻盛和夫在松風工業時,要研發新品,又要管理車間,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公司沒有食堂,他還要自己買菜做飯,經常飢一頓飽一頓。
助手須永朝子看他辛苦,開始默默關心他。
每天中午,須永朝子提前備好伙食,稻盛和夫一忙完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如果來不及準備,她就邀請稻盛和夫到家裡就餐,稻盛和夫很快就成了她家的常客。
她常常安靜傾聽稻盛和夫遇到的難題,在他苦悶時遞上一杯熱水,送上無聲安慰。
須永朝子就這樣走進了稻盛和夫的心,兩人攜手並進,感情持續升溫。
1958年,這對靈魂伴侶用咖啡和蛋糕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後,須永朝子安排飲食起居,撫育三個女兒,穩坐大後方。
稻盛和夫則衝鋒陷陣,忙著開公司,搞研發。
作為年輕有為的企業家,他走到哪都是女孩的焦點。
許多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明里暗裡表達對他的愛慕之情,但他始終不為所動。
他說:「看見美麗的女性不動心,是很難的事。但此時便是修行之時,欣賞無妨,卻不可失了本心。」
婚姻的紐帶,從不是風花雪月,而是風雨同舟。
我懂你的辛苦,你懂我的付出,我為你守一方燈火,你為我闖一片天地。
就像有句話說的:「好的婚姻,不是搭夥,而是合夥。」
攜手面對柴米油鹽,躲過狂風驟雨,學會成為彼此的合伙人,才是婚姻長久的終極秘訣。
3
關於教育:
人生賽道上,方向比速度重要
《百術不如一誠》中,作者提到稻盛和夫的父母對他的教育理念。
只上過小學的母親經常告誡稻盛和夫說:
「你不是幹壞事的孩子,但要記得,神和佛一直在看著我們,無論身在暗處還是哪裡,都必須站得端行得正。」
母親的教誨,稻盛和夫一直牢記心中。
後來,他將自己畢生的感悟,濃縮成了一個「人生方程式」,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精髓:
在這個方程式里,能力是天賦,努力是熱情,他們都是人生結果的彈性變量。
而思維方式特指人的品德,它是一個矢量,有善惡對錯之分。
如果說人生是一駕馬車,那思維方式就是控制方向的韁繩。
思維方式一旦不對,人生的馬車即使跑得再快,也只能駛向黑暗的深淵。
稻盛和夫常說:
「教育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美麗的心靈。」
人的心靈宛若人生的畫板,畫出什麼樣的東西,就有什麼樣的結果。
說到底,教育的重點其實不在知識的啟蒙,而是人格的培養。
讓善良滋養靈魂,用正義武裝頭腦,嚴守「道德」這條行為底線。
想起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里寫的:
「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
有正確的人生觀指引,孩子便能找准賽道,不至於踩中陷阱,誤入歧途。
4
關於人生:
你可以不信命運,但要信因果
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棲霞寺上,有位雲谷禪師。
一日,學生袁了凡上山拜訪,與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不眠。
雲谷禪師十分驚訝,以為袁了凡天賦異稟。
一問之下才知,袁了凡幼年算命,那人說他中年入仕,命中無子,終年五十又三。
占卜出的事逐漸一一應驗,連他中舉的年份和名次也分毫不差。
袁了凡深感命運已定,只好聽天由命,每天得過且過,再也不會被任何事撥動心弦。
人人都說他處事淡然,殊不知他只是對一切麻木罷了。
雲谷禪師聽罷嘆道:
「人確實有命運,但天下哪有像你一樣完全順從命運的蠢人?
人這一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運用人生的因果法則,命運就悄然改變!」
袁了凡幡然醒悟,開始誠心向善,積極生活。
最終,他本來命中無子卻生了個兒子,本來只能活到53歲,卻活到70歲還很健康。
聽到這個故事時,27歲的稻盛和夫正處在人生迷茫期。
從袁了凡身上,他頓悟了一個道理:
「未來的命運雖然不清楚,但卻可以『想好事、做好事』,用這種態度來度過自己的人生,悲劇也會迎來轉機。」
後來,他事事以人為先,處處為人謀利。
2008年,金融危機的風暴剛剛颳起,京瓷就發表了一個聲明:絕不因經濟危機解僱任何一名員工,包括鐘點工在內。
由於經濟下行,訂單驟減,需要的勞動力也跟著減半。
稻盛和夫當機立斷,安排富餘人員綠化廠區,打掃工廠,還定期集中技術培訓。
等到經濟回暖,他便靠著這支儲備隊伍,拿下了許多大單。
從京瓷到電信公司,再到日航,他經營生涯的63年間,從未拋棄過任何人。
也正是他全力保住的所有員工,讓所有人陪著他一起,幫助他完成一個又一個商業傳奇。
古人有言:「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這世上,沒有誰的命運是一成不變的。
別因一朝成功,便麻痹大意,更別因一時失意,就低頭認輸。
用足夠多的努力,逐漸提高成功的機率,用足夠多的善舉,慢慢抵消苦難的侵襲。
堅持做正確的事,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5
關於經營:
極致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在書里,稻盛和夫說:
「人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會好轉。」
稻盛和夫創立京瓷後,每天熱情滿滿,一心想科研創新,建功立業。
沒想到,卻很快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經營危機。
作為新企業,京瓷工作條件艱苦,工資福利差,有些年輕人忍受不了,決定集體辭職。
稻盛和夫苦口婆心地一一約談,費了好大的勁才留住了他們。
他發現,倘若創業只為滿足個人私慾,註定很難得到員工認可。
他果斷把目標從「推廣個人技術」,改為「實現員工幸福」,員工果然變得幹勁十足。
京瓷跟著一掃頹勢,飛速發展成行業領頭羊。
從此,稻盛和夫一直貫徹著「極致利他」的理念。
有一次,一家通信企業遭遇財政危機,求助無門,最後找到了京瓷頭上。
稻盛和夫一聽,毫不猶豫地借出一大筆錢,幫企業轉危為安。
幾年後,計算機時代到來,陶瓷行業面臨新的技術難關。
同行們都手足無措,這家通信企業卻主動提供技術,助京瓷破解難題,走出困境。
生活中,有很多人奉行「利己主義」,生怕別人占了自己的便宜。
但那些眼中只有自己,心裡只有利益的,很快便會觸到事業的天花板,陷入人生的瓶頸。
事實上,那些看似吃虧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正如稻盛和夫在《心》裡面寫的:
宇宙吹拂著利他之風,藉助這陣利他之風,人生之舟就能駛入美好的命運潮流,導向幸福的方向。
宇宙吹拂著利他之風,藉助這陣利他之風,人生之舟就能駛入美好的命運潮流,導向幸福的方向。
凡事幫別人一下,拉別人一把,慷慨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有朝一日,你為別人打過的傘,會變成日後為你擋雨的屋檐。
6
關於心性:
一切始於心,終於心
稻盛和夫在87歲那年,提出了「稻盛心學」。
他認為,「心」有多重結構,它從裡到外,由真我、靈魂、本能、感性、理性這五層組成。
最核心的真我,則是決定心之狀態的關鍵所在。
稻盛和夫曾不止一次說:
「所謂提高心性,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真善美,時時事事讓良心、真我釋放光彩。」
然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本能的慾望,有感性的衝動,也有理性的算計。
怎樣才能凈化心靈的黑暗,洗去靈魂的污垢呢?
書中,稻盛和夫給出了答案:修心。
1. 修好樂觀之心。
稻盛和夫曾感嘆:「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
心若光明,一切都光明。
12歲那年,稻盛和夫的叔叔得了肺結核。
他目睹叔叔飽受折磨,十分擔心被傳染,結果竟真患上肺結核。
稻盛和夫頓覺萬念俱灰,直到他從書上讀到一句話:
「災難,都是悲觀的心吸引而來的。」
他想起父母對待叔叔毫不畏懼,貼身照顧,但安然無恙,而自己心懷恐懼,刻意躲避,卻疾病纏身。
他茅塞頓開,不再糾結生病的事,肺結核反而不藥而愈。
其實,心態就像生活的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
與其被負能量操控,不妨戒掉悲觀,保持積極的心態,生活也就充滿陽光。
2. 修好自省之心。
稻盛和夫有一個習慣。
每天就寢前,他都會面對著鏡子,對今天做的事進行回顧。
「今天的言行是否妥當?工作是否認真?有沒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他反覆琢磨自己的一言一行,直到確認問心無愧,才能安然入睡。
稻盛和夫告誡世人:
「只有天天反省的人,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心志。」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向內審視。
時時打掃心靈的塵埃,拔除內心的毒草,才能永葆內心的真善美。
3. 修好知足之心。
盛和夫在81歲時,以「我的幸福觀」為題作了一次演講。
他認為,能感受到幸福的人,都是知足的人。
稻盛和夫的舅舅,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只能每天拉著一車的蔬菜沿街叫賣。
但他天天樂呵呵的,不曾哀嘆過命運的坎坷不公。
後來,他生意漸漸做大,承包了一家果蔬店,也絲毫不受外界影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人一旦貪婪,容易淪為慾望的奴隸,陷入無止境的痛苦之中。
這時,擁有再高的權利地位,再多的榮華富貴,也無法感知快樂和幸福。
就像稻盛和夫說的:「沒有節制的慾望,是人生的毒品。」
試著把慾望精簡,懷抱著感恩之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個小確幸。
懂得知足常樂,才能將幸福請進生命中。
稻盛和夫說:
「我的所有人生哲學都基於一個『原點』,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準則,那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
他認為,生而為人,盈虧不是標準,善惡才是法則。
對事,要真;對人,要誠;對己,要嚴。
在人世間行走,永遠將良知當標尺,拿是非當準繩。
守住做人的底線,方能守住靈魂的凈土,守住內心的安寧。
點個贊吧 ,與大家共勉。
作者:洞見·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