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高山在沒有終止地向人們呼喚,這呼喚的聲音雖已久但絕不遠

2022-06-10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每一座高山在沒有終止地向人們呼喚,這呼喚的聲音雖已久但絕不遠

古人在失意或得意時,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間,遊走在名山大川之上,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山水是古人最親近的朋友。

《春山瑞松圖》

  •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山」。這是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的《春山瑞松圖》,描繪了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圖中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隱顯於雲霧中。整幅畫顯示出春日濕潤而有生趣的意境。圖中的峰巒雲水令人神往,靜觀聳峙的山峰,形態頗像甲骨文中的「山」。

甲骨文中的「山」

以下是「山」的字形演變過程。 中國古人靠自己的眼睛觀察,把山形容得充滿生機。

篆書「山」 隸書「山」 楷書「山」

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

之所以這樣來解釋「山」,是因為山中能升騰霧氣,霧氣散發,能滋養萬物。

山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升騰、不斷散發的霧氣而充滿了神秘色彩,無數文人墨客進到山中感受山里不一樣的風景,於是很多山里也就留下了古人的足跡,「山」這一自然景物便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走進山中,就好像走進一個人文歷史博物館一樣。

「山」這個字最接近山本身具備的形態,連綿起伏,一看到它自然會聯想到重巒疊嶂的樣子。以「山」為字根的字有「丘」。

甲骨文中的「丘」

  • 「丘」的甲骨文跟「山」的甲骨文相比,少了中間的突起部分,恰好突顯了中間凹進去的部位。這是為什麼?我們來看「丘」的字形演變。

篆書「丘」 隸書「丘」 楷書「丘」

篆書,下面一道,代表土地,上面好像山變成了「北」,這是非人為堆築的高聳土堆。丘陵地形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平坦,人通常居住在山丘南面,所以後背衝著北,因此「丘」的字形為「北」「一」組合。

「丘」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是:

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

  •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字,山上有丘,很容易就能猜到,這是「岳」字。古人寫「岳」還這樣寫——「岳」,下面的「獄」表聲旁,指的是君王用來狩獵的山。

篆書「岳」 隸書「岳」 楷書「岳」

提到「岳」我們不能不想到著名的「五嶽」。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有人問,中國的高山數不勝數,黃山、廬山、雁盪山,民間有「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說,那為何偏偏這五座山被尊為「五嶽」呢?

《詩經》中有:泰山岩岩,魯邦所詹。

人們把泰山這座魯國北面的高山當作魯國的屏障,因背倚泰山而感到榮幸。

嵩高維岳,駿極於天。

只有像嵩山這樣險峻的山才算高山。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推崇五嶽自有原因。先來看泰山,它位於華北平原之東,因為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度相差1300米,所以視覺上與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顯得格外高大,頗有「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它的山基大,帶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山形特別厚重。

「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反映了它的特徵。那為什麼尊稱泰山為「五嶽之首」呢?這裡有個民間傳說:開天闢地的盤古氏死了以後,屍體的頭向著東方,而且化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

實際原因是「山以岳尊,岳為東最」。自漢代我國確立「五嶽」以來,泰山就居於「五嶽獨尊」的地位。

其餘四岳也各具特色。南嶽衡山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二百多處。衡山山神是古時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傳說他居于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于衡山,被稱作南嶽聖帝。

祝融

西嶽華山、以險著稱,「自古華山一條路」。有人曾說登華山比上天還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興嘆。

北嶽恆山山勢陡峭,溝谷深邃。深山藏古寺,懸空寺便隱匿在其中。懸空寺是北魏後期的建築。距今1400多年,集建築學、力學、美學、宗教學等於一體,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集中體現。寺內共有殿閣40間,利用力學原理,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80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中嶽嵩山有天下聞名的少林寺,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的博奧精深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天人合一」精神在嵩山的體現。

古人對「山」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還有很多人乾脆隱居在山林之中,做了隱士。對這種隱逸情懷,有一個字形容得好,我們來看看這個字。

甲骨文中的「幽」 篆書「幽」 隸書「幽」 楷書「幽」

甲骨文中的「幽」 篆書「幽」 隸書「幽」 楷書「幽」

  • 這就是「幽」字。山中藏了一條絲線,找得到嗎?或許找不到,但並不等於沒有。所以在《說文解字》中,「幽」的解釋是:隱也。

這讓我們不禁想到「仙」字。仙人都是高人,修行修為都到達了一定高度,就好像站在高山之上。

看山有很多種角度,蘇軾曾在《題西林壁》中這樣寫道: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的姿態和氣質那樣豐富,但終歸還是那一點,「渾厚穩重,寬闊包容」。這種價值觀根植於人們的心中。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這樣說: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山給人的感覺是穩重,仁厚,堅定不移,偉大,沉靜不張揚。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兒女所應具備的品質,而這種品質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而改變,這不正像那屹立在華夏大地上的一座座高山嗎?每一座高山在沒有終止地向人們呼喚,那呼喚的聲音雖已久,但絕不遠,恰恰就在我們的心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0dc56aca698654b2b03ddd5e4e21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