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和陳子昂,大唐豪放女與猛男的生死劫

2022-06-2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上官婉兒和陳子昂,大唐豪放女與猛男的生死劫

猛男

據說,陳子昂面貌醜陋,身材矮小,人緣還不好。

但在唐朝的詩人中,他算是當之無愧的猛男。

因為這個醜男,有錢,有才,更有脾氣。

陳子昂的家族,世代為巨富。據《新唐書》記載,家鄉某年發生饑荒,子昂的父親拿出一萬石粟米救濟鄉鄰。

唐朝的一石,合今天100多斤。換算過來,一萬石粟米,其重量大概是500多噸。

古代的粟米,除了充作口糧,還是最硬的通貨,國家發給公務員的實物俸祿,包括粟、米、麥等作物。

35歲的白居易,官至縣尉,他曾經寫下《觀刈麥》。在詩作中,白居易頗知足地寫道: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由此可知,唐朝之副縣令,33年的俸祿,勉強能達到一萬石。這些東西對陳家而言,毛毛雨啦。

除了有錢,陳子昂還極其有才,他本身就聰明,所學之雜,涉獵之廣,同樣令旁人驚嘆。

經史子集、三皇五帝霸王心經、縱橫之術以及玄道之學,都被納入到他的知識體系。

而陳子昂的諸般學問,與其詩作相比,天淵之別也。

宋朝詩人方萬里,直接稱呼他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

但凡有大才之人,多少都有些脾氣。史書用五個字形容其品行:「褊躁無威儀」。翻譯過來就是,心胸狹隘,性情急躁,做事沒個正行。

另外,還要加上一條「狂傲」。

後世的愁苦之人,登上高台,都是同一副模樣,或是把欄杆拍遍,或者「百年多病獨登台」。

陳子昂不比他們心情好多少,他登幽州台,拽拽地寫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將愁苦寫得如此狂放,陳子昂也算是天字頭一號了。

豪放女

上官婉兒大概比陳子昂小四五歲,她既是才女,同時也是個豪放女。

婉兒出生於富貴之家,怎奈何,她誕生那年,其家族即迎來滅頂之災。

爺爺上官儀因為起草廢武則天的詔書,被誣陷謀反,最後下獄處死。

上官儀怎麼可能謀反?他一方面是皇帝跟前的紅人,在文壇又是獨領風騷的詩人,可謂名與利,盡得之。

他的詩作與唐初浮靡的詩風相得益彰,《唐書紀事》評價上官儀說:「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神仙焉。」

譬如,上官儀有一首《從駕閭山詠馬》:

桂香塵處減,練影月前空。

定惑由關吏,徒嗟塞上翁。

但一切榮耀與婉兒無關,打出生那天起,她和母親就被發配入掖庭為官婢。

好在母親沒有放鬆對她的管束,上官婉兒也夠爭氣,她發奮用功,終於有所成績。

上官婉兒寫文章時,下筆千言,曲盡其妙。除此之外,她精通經史、書法、算術、吟詩、禮儀、棋弈。

上官婉兒文采之靡麗,恰如其私生活之靡亂。

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上官婉兒之墓被挖掘,她的墓誌也得以重見天日。

而墓誌上記載的情節,直接顛覆了史書上的記載。

墓誌上明確說明,上官婉兒13歲時,嫁給了唐高宗,也就是武則天的丈夫;42歲那年,她又被封作昭容,嫁給唐中宗,也就是武則天的兒子。

另外,上官婉兒還與武三思私通,此人是武則天的侄子。

再次另外,婉兒又將武三思介紹給中宗皇后韋氏,而韋後和武三思,還是兒女親家的關係。

武三思此人很重要,他是連接陳子昂和上官婉兒之間的重要人物。

陽謀

武則天死後,武三思卻活得很滋潤,大權在握不說,私底下和唐中宗走得也很近。

未免太奇怪了吧。武氏和李氏,本該有血海深仇,家國之恨,武則天死後,李家為何如此草率地翻篇?

或者說,武則天究竟做了什麼,讓武家人在她死後,還能順風順水,春風得意?

她似乎什麼也沒做。武則天春秋已高,寵幸了兩個面首,一個叫張昌宗,一個叫張易之。

兄弟兩人面若蓮花,出身富貴,他們是花瓶和擺設,可以招搖跋扈,卻不應該也沒能力,去管理整個國家。

《舊唐書》上卻說,武則天將「政事多委易之兄弟。」武后臥病在床,宰相很少進見,「唯易之兄弟侍側。」

當然會有忠臣看不過眼,有個叫魏元忠的大臣,向武則天上奏二張之罪,明知魏元忠無二心,武則天依舊將他貶黜流放。

武則天老糊塗了嗎?貌似是這樣的,張氏兄弟甚至要準備謀反,兄弟二人飛鴿傳書於黨羽。除此外,張昌宗還專門找術士面相,術士說他有天子面相,勸他抓緊時間去定州造大佛,則天下歸心。

古往今來的造反,都是悄無聲息進行的,兄弟二人卻唯恐天下不知道。

二張的行徑,最終成功惹怒了武氏,也得罪了李唐。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率先發難,發動「神龍政變」,他們的首要訴求就是,誅殺二張兄弟。

老談總是感覺,這是武則天下的一盤大棋。試問,「二張」能翻起多大的風浪?唐之大臣朱敬則,看得就很透徹,他曾經說過,「誅易之兄弟,兩飛騎耳。」

武則天縱容二張,將李、武之間的矛盾,成功轉移到二張身上,這一招真是毒。

武家的勢力最終維繫到何時?陳寅恪先生以為,諸武勢力一直延續到唐玄宗末期才告完結。

玄宗前期的姚崇、張九齡等人,皆是武則天提拔;高力士實際上是武氏勢力的維持者;臭名昭著的李林浦和楊國忠被任用,與高力士也有莫大的關係,「故亦不可謂不與武氏有關係也。」

若以此論之,武則天真千古第一女帝也。

流行之謎

李家和武家永遠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誅殺二張之後,宰相權力不斷加重,隱隱威脅到皇權,為了制約相權,唐中宗又搬出了武三思等人。

上官婉兒和韋後,又與武三思有身體上的交易,他們是牢不可破的革命聯盟。

武三思有句至理名言:「我不知代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於我善者則為善人,於我惡者則為惡人耳。」

這種「有奶就是娘」的思想,深深影響到他的為官處世之道。此刻,武三思眼中的「善人」就是上官婉兒,而「善人」的敵人,也是他的敵人。

上官婉兒的敵人就是陳子昂。

話說很久之前,為了能有所建樹,驕傲的陳子昂也低下頭顱,他寫過許多歌頌武氏的應制詩。

在詩作中,他將武則天奉作聖賢一般的人物:

聖人信恭己,天命允昭回。

蒼極神功被,青雲秘籙開。

——《洛城觀酺應制》

陳子昂的這種行為,招來後世文人的不滿,他被冠以「唐之小人」的名號。

所謂上之所惡,下必從之,武則天恨透了上官儀,掌持文壇的詩人,於是便對上官之詩,不遺餘力地反對聲討。

陳子昂是這場運動中,馬前卒式的人物。

譬如,世人皆言上官儀之詩「綺錯婉媚」,陳子昂卻以其為「逶迤頹靡」。

詩風的正確與否,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範圍之內,陳子昂大張旗鼓地反上官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諂媚於武則天。

可是,上官儀是何許人,上官婉兒之祖父也。

陳子昂千算萬算,沒有算到上官婉兒的得勢。

公元696年,上官婉兒成為機要女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後,她逐漸走入巔峰之位,《太平廣記》有文曰:「軍國謀猷,殺生大柄,多其決。」

在文藝方面,上官婉兒繼承乃祖之詩風,她的詩歌工整對仗,氣格爽健,清新自然,《異人錄》對其詩歌有「絕麗」之評。

她的應制詩,帶著嬌柔女子的縝密和細緻: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

台灣學者王夢鷗曾經考證出:「上官體雖得名於唐高宗麟元年(664)以前,實光大於萬歲通天(695)以下。」

公元696年,也即是上官婉兒得勢的時間。

身死

對於陳子昂而言,公元696年,也是極重要的年份。

這年九月,陳子昂因「居職不樂」,隨武攸宜軍征契丹,期間備受冷落。

在軍中時,陳子昂審智愚,量膽怯,度眾寡,三番五次向武攸宜獻計,無奈武攸宜從來不搭理他。

上官婉兒愈是春風得意,陳子昂的處境則是江河日下。

也就是在那時,陳子昂作了鼎鼎大名的《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的詩作,風骨崢嶸,寓意深遠, 蒼勁有力。

而上官婉兒所作應制詩,帶著女子的柔媚,兩種勢力與風格,迥然而異,水火不容。

公元698年,陳子昂請辭還鄉,歸家不久,即被家鄉縣令所殺。

關於縣令殺害陳子昂的原因,兩本正史中的觀點,已然大相逕庭。

《舊唐書》的說法是,縣令先是侮辱子昂之父,本著一了百了的原則,一併殺害了陳子昂。

而《新唐書》則認為,縣令貪戀陳家的財產,於是殺之以求後快。

筆者不能認同的是,陳子昂高低算個京官,縣令怎敢貿然下手?

原因似乎很明了,當然是因為縣令上面有人。

盧藏用是子昂的摯友,兩人相交頗為友善。在《陳子昂別傳》中,言及故交之死,他用了如下字眼:「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

附會誰的「文法」,得罪了誰,這是一個問題。作為當時之人,盧藏用顯然不敢說得太明白。

首先,陳子昂不可能得罪武氏,他一生擁戴武則天,反對李唐復辟,陳子昂後來為人所指摘,其原因也正是因為此。

中唐學者沈亞之卻說道:「陳(子昂)死於枉,皆由武三思嫉怒於一時之情,致力客害……」

這即是矛盾所在,武三思何以嫉妒擁護自家的詩人?

此外,武三思位高權重,官至宰相,還差點成為太子;而陳子昂最大的官階,不過區區八品拾遺。

位極人臣的宰相,害怕嫉妒一個擁護自家,且賦閒在家的八品小官,實在是說不過去。

所有的線索都已集齊,還差最後一塊拼圖。這塊拼圖的名字,就是上官婉兒。

陳子昂附會了上官家的「文法」,得罪了婉兒祖父,婉兒痛恨之。

可是,這種髒事兒,怎能由清麗可人的上官婉兒動手?

她使一個眼色,武三思出面,縣令下手,整個計劃密不透風。

唐朝最狂傲的猛男,最終死於豪放女之手。

註:

關於陳子昂之死,歷史上眾說紛紜,大家可以討論。本文靈感來源於,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第24卷,唐團結所著《上官婉兒與陳子昂之死》。

參考資料:

歐陽修等:《新唐書》

劉昫等:《舊唐書》

唐團結:《上官婉兒與陳子昂之死》

李海燕:《上官婉兒與初唐宮廷詩的終結》

程宗才:《張柬之何以不殺武三思》

唐團結:《上官婉兒平生考述》

李明:《毀墓疑雲——探秘上官婉兒墓》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a1aa11a3fbb16f1cfbe9e08b8cc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