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好馬長在腿上,好人長在嘴上。」一匹好馬的好壞,取決於它跑得快不快;一個人的好壞,取決於他說話和閉嘴的水平。
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能看到能言善道的騙子,在大街小巷裡,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裡,以三寸不爛之舌糊弄各種各樣的人。當然,也有不會說話的騙子,他們假扮殘疾,躺在地上博取同情,騙人錢財。
說話和閉嘴正如鳥兒的翅膀,一個人只有有了這兩種能力,人生才能展翅翱翔。不幸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懂得說話和閉嘴的智慧。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地說話,並以此自詡為口才好,像這樣的人在我們四周隨處可見。他們似乎為說話而生,簡直就是天生的話癆——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且沒有邊際、不著重點。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子禽的學生。一天,他請教他的老師墨子:「老師,話說多了,會有什麼好處?」
墨子想了想,回答說:「話說得太多,是沒有意義的。」隨後,墨子帶子禽來到一個池塘邊:「你看,池塘裡面的青蛙日夜聒噪,哪個人到了這裡不是匆匆而過,又有多少人關注它呢?」
隨後墨子又帶子禽帶到雞舍旁,對他說:「看那隻報曉的公雞,無論白天和晚上都是沉默寡言。但當陰陽交接時,他的叫聲可以響徹天下,世人皆知。所以,我們一定要說有用的話。」
在這個社會裡行走,我們必須謹記——慎言慎行。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表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口若懸河,就像青蛙那樣整天聒噪,可能會覺得自己很有文采,但在外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代表。
人們常把這種「嘮叨者」評論為說話不過大腦。所以,開口說話之前,一定要三思再言。
做人需要明白,說得多不如做得多,講在口,做在手,會抓老鼠的貓常常不愛叫。有的人說話以十當一,原本一句話就能說清楚,非要說十句話;有的人說話以一當十,原本十句話能說明白的,他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甚至一句頂萬句。
新中國改革領袖鄧小平,可以說他是一個深諳說話之道的智者——鄧小平同志的女兒毛毛在著手寫《我的父親鄧小平》時,問父親:「長征的時候你都做了什麼?」他只說了三個字——「跟著走」;談到抗戰時期的感受,他只用了「吃苦」兩個字;談到解放戰爭時,他仍然只用了三個字——「最舒服」。你看,短短几個字,卻勝似千言萬語。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嘴巴是什麼呢?它是通往心靈的門戶!你的嘴巴藏著你的凶吉禍福,反映著你的性格、閱歷和修養。
在日常交際之中,我們說話務必要講得合理、得體、有節,應該閉嘴的時候,即使是再狡猾的騙子也不能誘導我們說話。該說話的時候,要簡明扼要,猶如洪鐘大呂。
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不給對方發言權,這是人性中的一個通病,是一種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表現。
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話說得太多並不能讓你擁有好人緣,反而會讓你處處惹人討厭。
為了避免在人際交往之中被人討厭,這裡我給大家一個建議:「群處守住口,獨處守住心」。你只需要記住這句話,保你小心駛得萬年船。
在當今社會,有些聰明人真的可以做到少說為要。例如,影視明星陳道明,平時總是少言少語,凡看過陳道明採訪的人都知道,雖然他話不多,但每句話都很中肯。陳道明反對說一些「無用之言」。
他說:「作為一名演員,成天累月說一些說過的話、無用的話、純粹為自己宣傳的話,我覺得不管對觀眾或媒體,都是一種不負責任。人的一生,廢話居多。與其做個聒噪的無趣的人,不如做個安靜的人。」
誠哉斯言,我們與其多說廢話惹人厭,不如閉嘴不說,少一些刮躁,多一份安靜。即使說,也應該說那些有用的話,給世人帶來價值,讓世人從中得到一些收穫,並對我們刮目相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