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千萬要守住做人的底線,看懂了受益匪淺

2020-04-30   漁樵耕讀看生活


為人也好,處世也罷,追求成功不能拋開底線,智謀君子與陰謀小人只在一線之間。

做人章法各異,處世方式風格也各不相同,但是做人的底線卻是共同的。底線是一條線,它是測量標準的坐標,它一直都在影響你的判斷和行動。

做人太過了,結果往往是冒險有餘,穩中求勝不足,把自己推向絕境的邊緣,逼向失敗,甚至無法挽回,這樣的人往往自以為是,盲目自信,敢沖敢撞,卻過於自大得越過了底線;不及了,結果往往是穩健有餘,但失去了難得的機會,讓自己捶胸頓足,吃盡了苦頭,這樣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自卑而困於底線。

楊震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人。早年從事教育,在當地開辦私塾,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很正直,名聲很好,深受人們的尊敬,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朝廷很器重他的才華,便提拔他為荊州刺史。

楊震當官的最大特點是善於發掘人才,許多有才華的人由於他的推薦,都被得以重用,而王密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王密只是在荊州地區一個小有名氣的人,後來被楊震重用,擔任了山東昌邑縣縣長。王密在諸侯之中很有名氣,常常想起楊震對他的幫助,心想:「如果不是楊震的推薦,我不知道哪一天才會有出頭之日呢!他決定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報答楊震對他的知遇之恩,以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兩年後,楊震調到山東東萊任太守。王密覺得這是個絕佳的機會,於是熱情地邀請楊震上任途中一定要到昌邑來敘敘舊情。盛情難卻,楊震也只好恭敬不如從命,在昌邑停留幾日。

在楊振來昌邑的這幾天,王密生怕有所怠慢,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噹噹,楊震的一切生活起居都不用自己操心。

臨行前一天晚上,楊震正要準備入睡了。王密推門進來,客氣地說:「沒有大人您,也就沒有我王密的今天,我不知道如何報答您的知遇之恩,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權作給您此行的盤纏。」說完,從身後拿出10斤金子。楊震看到這一幕,大為震驚,好言勸道:「盤纏我還是有的,這你不用擔心。我生平都以清廉嚴格要求自己,你怎會不知我的脾氣!把它收起來吧!」

王密回答說:「這只是我的一片心意,這不是賄賂,也沒有買官晉爵的嫌疑,這是我們的私人交情。現在天都這麼晚了,沒人會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對這些事情向來是很認真的,見王密執迷不悟,且說得有條不紊,忍不住怒罵起來:「你別再說了,今天的事情已經有四個人知道了,這足以讓我拒絕你了!」

王密好奇地問:「怎麼會有四個人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還不夠嗎?」楊震擲地有聲地說。聽罷,王密只好慚愧地收拾起金子,悻悻地離開了。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楊震在仕途上,清正廉潔,從不收受任何禮品和禮金。由於他的清廉,全家人也沒有因為他做官而享受到一天的舒適,仍然像之前一樣過著儉樸的生活。

有人好心勸他利用做官的便利,買點地、買點房,給後人留條退路。但每次楊震都堅定地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沾染上有損我清白的事情。一旦我上了貪婪的船,什麼時候靠岸就由不得自己了。這種事情我不能做的,當著別人我不會做,我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會!」

「那你能為你的後輩留下什麼?」其他人問。「別人都會說他們是清官的後代,這筆遺產足以讓他們受用一輩子了!」楊震自豪地回答。

後來楊震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也為了好好教育後代,特意把書房命名為「四知堂」,而楊震的品德也受到了廣為傳頌。

而與楊震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西漢權臣王莽,王莽曾深受同僚的愛戴,但最後卻沒有善終,這是為什麼?

那是因為他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忘記了什麼是「有所不為」,在讚譽面前變得飄飄然,陶醉在奉承之中,開始不滿屈居人下,於是他通過篡位來謀取更多的利益。但事實也證明他錯了,不久,他便在農民起義後被打敗,死之後還留下了終身罵名。

所以,一個明白的人,總是會守住底線,用心做事,「看上去糊塗」;一個糊塗的人,總是想越過底線,經常做傻事,卻只是「看起來聰明」。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人生的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