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風光」,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嚴重傷害到自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生氣,那麼承擔憤怒的一方顯然是最受傷的。
事實上,這種觀點只看到了生氣的的表面形態,卻忽視了生氣的本質:生氣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傷害他人,又能傷害自己。有時候,它對自己的傷害比對他人的傷害更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我們生別人的氣時,我們實際上是在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生氣,他們懂得生氣的危害,明白一旦生氣,傷害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盤就會不穩了。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一個很理智的人,他從不輕易生氣。當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時,他緊關城門,無論蜀軍如何挑釁和辱罵,他都拒絕參戰。
諸葛亮派人給他送了一件農婦的衣服,以此為了羞辱他,激怒他,但他看了後,卻淡然處之,笑而不語。最終,還是諸葛亮堅持不住了,身殞五丈原,而司馬懿最終笑到最後。
由此可見,生氣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風光」,它會傷害他人的同時,也會嚴重地傷害自己。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任由怒氣傷害自己,最終,這種慢性毒藥只會徹底摧毀自己的人生。
很久以前,有一個中年人和一個年輕人坐在房間裡議論別人的缺點:「那個人什麼都好,但有兩個毛病讓人討厭:一是脾氣太暴躁,總是愛生氣;二是做事很魯莽,不知三思而後行。」
出乎意料的是,他們談論的那個人碰巧從門口經過,聽到這話後,他非常生氣,立刻衝進房間,抓住中年人伸手就要打他。
年輕人連忙拉架,說:「有話好好說,不要打人嘛。」被議論的人氣憤地說:「這個人在背後說我壞話,還冤枉我脾氣差,做什麼事都急躁莽撞。所以我要教訓他一下。」
年輕人說:「人家沒有冤枉你啊,你現在看起來,不是都應驗了嗎?」
雖然在背後議論別人是不對的,但被議論的人則顯得似乎更加可笑,顯然是不打自招,在別人眼前用自己的行動承認自己的缺點。一生氣,便露出了真實的面目,做事時難免缺乏理智,讓自己陷入魯莽中,最後落得一個尷尬的結局。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首先要學會正視自己的壞脾氣,這樣才有可能在之後的生活中改變它,拋棄它。如果我們總是掩耳盜鈴,不想承認,不敢承認,那麼它一定像慢性毒藥一般,破壞我們的快樂,偷走我們的幸福。
在古希臘,有一個人叫愛頓的人,他每次生氣和別人吵架,都會以極快的速度跑回家,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邊大口喘氣。愛頓工作很努力,他的房子也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寬。
直到有一天,愛頓老了,他的房子也很大了。但他生氣的時候,依然會拄著拐杖繞著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後,太陽已經落山了。愛頓一個人坐在田邊,氣喘吁吁,他的孫子懇求他:「爺爺,你年紀大了,生氣的時候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繞著徒弟跑了,你能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做?」
愛頓禁不起孫子的懇求,說出了他藏在心裡多年的秘密,他說:「我年輕時和人吵架,一生氣我就會繞著房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那么小,我怎麼有時間生氣呢?所以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努力工作上。」
孫子問:「爺爺,你現在已經變得這麼富有了,為什麼還在繞著房地跑呢?」愛頓笑著說:「我還在生氣,生氣的時候,我會繞著房子邊走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那麼多,我為什麼要跟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就消了。」
很多人都知道生氣對身心有害的道理,都知道憤怒是行動的毒藥。然而,很少有人在遇事時不生氣。事實上,遇事生氣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自己多添些煩惱而已。
歷史上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不氣歌》,它是勸人在遇事不要生氣,有空的時候,不妨唱幾遍:「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氣之為病太可懼,誠恐因氣把命丟。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如果大家都能按照歌中所唱,遇事能看清本質,就可以避免多生悶氣。生氣不要超過三分鐘,我相信每個人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都可以做到。
若是你做不到,那就想想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郭芙蓉,每當她生氣發飆時,她都會及時念叨一下:「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那種滑稽的表情和幽默的台詞,是不是讓你很難生氣嗎?
生活其實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微笑,它會對你微笑,你對它哭泣,它也會對你哭泣。煩惱與否,歸根結底取決於你自己。
不生氣是一種智慧,若要不生氣,就要時時注意心性的修養。面對各種困難,能改變的就要改變,不能改變的要學會改變思維方式,換一種思考的角度,用另一種適合的心態去面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