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時期的皇帝都是說一不二的,想殺誰就殺誰,但也有一種情況是例外,比如說丹書鐵劵,也就是傳說中的免死金牌。它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在皇帝想要賜死的時候亮出丹書鐵劵就可保命了。但你知道嗎?在殘酷的戰場上也有類似的「免死金牌」,就是免戰牌,免戰牌的作用就是宣布或者要求停戰牌子,古人還真會因敵人亮出免戰牌而停止攻打,難道古人都不怕敵人耍詐嗎?
免戰牌指的就是暫停戰爭,今天不打了下次再打,那麼攻打的一方看見這個牌子就會撤退,絕對不會再攻打它,直到對方不掛免戰牌了再打。這在現代說起來是個不可思議的事,但在古代卻是真實的。古人是十分講究禮儀的,尤其是免戰牌出現的時期,免戰牌出現在春秋時期,那個時候的人們都特別的注重禮義廉恥。
春秋時期關於戰爭的原則有很多,其中有一條原則就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如果殺了來使就約等於殺了國君,這是違反禮儀的行為,會被所有諸侯鄙視的。戰爭還必須師出有名,不能隨隨便便就說我要進攻你的國家了。根據史料記載還有:「不加喪,不因凶」的限制,就是你如果乘著對方國王去世或者敵國在鬧災荒之類的一些重大變故的時候攻擊敵國,那麼所有諸侯又要鄙視你了。最離奇的還有一點,就是交戰過程中見到對方的國軍是不能攻擊的,還要給他行禮,行禮完了才能找其他人打架。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時,晉國跟楚國因為爭霸,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發生了鄢陵之戰。雙方打得水深火熱的時候,晉國的主將郤至在戰場上廝殺,但打著打著就撞見了三次楚王,這小伙不但沒有擒賊先擒王,還下車去給楚王脫帽行禮,楚王看這郤至這麼有禮貌,就想賞給他一張弓,敵人的賞賜哪能接受啊,於是郤至行了三個肅拜之禮之後就去找別的敵人拚命了。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戰爭就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啊,那個時候出現免戰牌這種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但其實免戰牌有用,有一個原因是掛免戰牌的那一方會把免戰牌掛在能守的地方,比如說在城牆上,這樣的話,即使對方不守規則強行進攻也是能守住的。當時技術落後,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進攻的那一方是不會輕易冒著打不過、還丟了顏面的風險去進攻掛了免戰牌的那一方,因此免戰牌在春秋時期是有作用的。
免戰牌的存在也正是因為禮的存在,春秋時期講禮儀也是因為參戰的都是貴族,而當時周天子還在,諸侯國之間沒有徹底分裂出去,相當於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間自然不至於你死我活的。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漸漸沒有了話語權,各國又逐漸崛起,戰爭就開始沒有底線,大家都只想要贏,所以從前如同兒戲一樣的仁義之戰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