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如果曹操被殺,劉備和孫權將迎來一個更可怕的對手

2021-06-13     今日生活視角

原標題:赤壁之戰時,如果曹操被殺,劉備和孫權將迎來一個更可怕的對手

導語:中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封閉的狀態,這種封閉式自我封閉,這在近現代以及我們國人的思維習慣中都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究其原因,中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因此中國人難免有中國就是世界中心的錯覺。我們通常把關注更多地放在本國和本民族,卻對周邊的其他民族和國家習慣性忽略。

我們讀歷史,不論是正史還是歷史相關的其他文學,很少有讀者能有更大的格局來看待國家的發展變遷。比如我們看《三國演義》,想當然地認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三方勢力就是魏蜀吳,很少有人跳出慣有思維,意識到魏蜀吳不過就是籬笆內的三隻小豬。

思維、眼界再往上一層我們就可以發現,籬笆外還有一群強悍的狼,他們覬覦小豬的地盤已久,一直虎視眈眈,只等著三隻小豬打架把籬笆弄壞,他們就可以趁機入侵,搶奪籬笆內的地盤。這些餓狼,就是當時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

小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最終確立三國鼎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也是小說中最精彩的一個部分。孫吳聯盟,一連串猛如虎的操作,最終把曹操的八十萬威武大軍燒得灰飛煙滅,曹操狼狽逃竄,勉強留了條命。

相信很多讀者看到這裡的時候難免會想:如果這次戰役中曹操在混亂中被燒死,或者逃跑的時候關羽沒有手下留情而是一刀砍了他,那麼天下的局勢會發生怎樣天翻地覆的變化?孫權和劉備誰能崛起並最終一統中原?

這個問題的邏輯起點其實就有誤了。要知道,天下並非唯有魏蜀吳三家,讓我們跳出慣性思維,看看歷史上那個時期整個東亞的局勢,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有多不合理了。一統中原的,未必就是劉備或者孫權二選一,而是另有其人。

先說赤壁之戰,真正的歷史上,曹操之所以失敗,其實天災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長江流域泛濫的血吸蟲病把曹操的大軍虐得差不多了,雖然曹操號稱自己有八十萬大軍,但實際戰鬥力已經很弱了。劉備和孫權,只是起到了最後一擊的作用。

那麼,假設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身亡,後來能夠有能力一統全國的,劉備和孫權都不是最佳人選。他們兩個的實力都太弱,一直都是偏安一隅的狀態,擔不起統一大任。把視野往外圍挪一挪,會發現,匈奴、鮮卑等這些少數民族正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

看看中原的三大政權以及其他勢力,他們的關注點大多在於內鬥,搶奪地盤,唯一對邊疆少數民族勢力進行關注並採取行動的,只有曹操。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憂患意識和行動力,曹操統一了華北,這些勢力逐漸壯大的北方少數民族才不敢亂動,否則,當時局勢如此混亂,華夏民族將會遭遇極大的浩劫!

早在漢朝時期,中原政權就一直有北擊匈奴的歷史,還出了很多大將。經過兩漢多年的征伐,匈奴表面上對中原政權俯首帖耳,但其實他們的狼子野心一刻也未停止。只要中原政權衰弱,匈奴就會立刻抓住機會進攻中原。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匈奴果然露出了他們猙獰的真面目。他們長驅直入,進入長安,燒殺搶掠,殘暴至極。當時有詩歌記載:匈奴人的馬,邊上掛著漢族男性的頭顱,後邊載這的是漢族的婦女。好在曹操控制住了北方的局勢,匈奴人才不得不有所收斂,曹操進一步對匈奴採取了政策進行管理。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看出當時曹操和匈奴的關係。有匈奴使者來訪,曹操沒有親自接待,而是派了一個外形高大威猛的人冒充自己,曹操則扮成侍衛拿著刀站在一邊。可見雖然匈奴暫時臣服在曹操的勢力之下,但曹操對他們還是有所忌憚的。

再來看看鮮卑族,他們崛起的時間較晚,東漢末年才發展壯大,但發展勢頭很快,甚至趕超了匈奴,對漢族的威脅極大。鮮卑族並未對中原稱臣,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勢力龐大,對富饒的中原自然是虎垂涎三尺。

曹操對鮮卑族也早就有所防範,只要鮮卑族有所動作,曹操就不惜調動精銳部隊對他們窮追猛打。幾個來回下來,鮮卑族也意識到了,中原雖然混亂,但曹操太猛,一時半會打不過,只能繼續潛伏等待機會。曹操對待鮮卑族的這種一有不好的苗頭就往死里打的方針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結語:終上所述,可以說,曹操就是當時北方的一道長城,抵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的入侵,對中原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所以,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真的死了,那麼讓北方少數民族望而卻步的屏障也就不存在了,這些民族一旦入侵,劉備和孫權根本無力招架。所以,三國鼎立對中原百姓才是最好的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1883011_1150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