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兒女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偉大時刻,一句「新中國成立了」縈繞在大家心間,好些天都還沉浸在這份喜悅之中。而國家初立,如何獲得他國承認也是重中之重。哪曾想兩天過後,我們就得到了第一個「承認」,來自「老大哥」蘇聯,中蘇也是在這天建立了外交關係。
中蘇之間早在二戰之前,就有過不少交集,所以從建交時刻起,必然會讓人們開始期待,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未來展開的一系列合作。然而當時間走到1958年,「金門炮戰」打響後,中蘇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深化。
次年6月,蘇聯決定停止對中國核事業的援助,並逐漸撤走來華支援的核專家。而後雖然沒有徹底斷交,卻始終在累積矛盾與衝突,也在1969年達到了頂峰,「珍寶島戰役」就是諸多矛盾下的一次正面交鋒。
中蘇交界處本身就屬於「歷史懸案」,只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兩國關係甚好便一直被擱淺。進入60年代後,兩國逐漸產生矛盾,蘇聯便開始向交界處增兵,並不斷製造事端。1969年3月2日,珍寶島再次遭遇侵擾。在造成我軍6名邊防巡邏人員傷亡後,我軍只好發動自衛反擊戰。
戰鬥一直打到了17日,這期間中國軍隊再次證明中華兒女將誓死捍衛祖國領土主權完整性的決心。蘇軍也在增兵被滅大半後,選擇撤離島嶼,反擊戰到此結束。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蘇之間的矛盾並未因此畫上句號,反而徹底撕破臉。
戰役過後,蘇聯很快就開始調集兵力,甚至還企圖通過「核打擊」的方式,去解決兩國「矛盾」。也就是說,新中國不僅只遭受過來自美國的「三次核訛詐」,蘇聯也曾想過以此「痛擊」中國。
蘇聯國防部很快就制定了詳細的戰略「打擊」方案:百萬大軍兵分四路,直奔我國內地戰略要點。而「核打擊」是在這「4條路」之前,因為只要使得中國軍事政治力量陷入癱瘓,蘇軍的「4條路」也就暢通無阻得多。
一條是蘇軍從東北入侵,通過哈爾濱躍進瀋陽;一條是直攻新疆省會烏魯木齊;一條是挑選王牌空降部隊降落於蘭州;最後一條,是派駐紮於蒙古國的蘇聯機械化部隊,從我國內蒙躍進直逼北京。按照蘇聯方面的計劃,如果不出意外,這支部隊將只用一周時間控制住我國首都北京,扼住我國政治中心。
雖然當時人民的生活始終照舊,沒有感受到任何不同,但實則黨中央領導因此已經好長時間睡不得一個安穩覺。光是屯兵百萬,就足以令我國倍感壓力,更別說「核武」了。
不過最終蘇聯還是自行放棄了計劃,所屯的百萬大軍未曾南下。這顯然是令人意外的,完全就不像蘇聯政府的風格。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其,在大費周章制定了詳細計劃和大規模調兵遣將後,以不了了之收場呢?
先從蘇聯自身上分析原因,可以有兩個。其一,地大物博有時候也不見是絕對優勢。如今的俄羅斯依舊享有著「擁有最大領土面積國家」之名,更別說當時的蘇聯。
況且,當時的蘇聯對於西伯利亞的建設並沒有太高的重視,鐵路僅有一條。平日靠這條路送些遠東軍隊所需的生活物資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一旦戰爭打響,補給必然就成了難題。
其二,「冷戰」使得蘇聯分身乏術;美蘇為了爭霸,在各方面不斷較量著。而美國素來擅長「拉攏人心」,這也是為何蘇聯不敢將冷戰變為「熱戰」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美國身後「小跟班」多著呢!
如果蘇聯真的將戰略重心方向向亞洲靠近,那麼歐洲各國大抵也不會閒著。況且,當時中美關係有緩和跡象,從美國釋放的多種信號中,也不難發現其有意想和中國搞好關係。這點蘇聯自然也要考慮。
再從中國方面找原因,依舊可以概括為兩點。其一,當時的中國已經完成了「兩彈」試爆。遙想當年蘇聯撤走專家時,那一句「沒了蘇聯的支援,你們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的不屑,蘇聯多少有些打臉了。
雖然對標美蘇的「兩彈」技術,中國尚有欠缺,尤其是在射程上,完全沒法與之做比較。然而中蘇是鄰國,就算中國的「兩彈」到不了大洋彼岸的美國,抵達蘇聯還是可以的。
其二,察覺到蘇聯有戰略部署變化後,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也在不斷調整解放軍的戰略部署。核武防禦是一方面,數條縱深防線也十分堅固。
而且中國民族歷經百餘年風霜依舊不倒,曾經面對列強時的不屈不撓,蘇聯也是了解的。所以,說到底還是蘇聯沒有足夠把握可以在短時間的進攻上獲得回報,自然就得三思而後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7954936_1150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