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作業系統,是一個基於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作業系統。
1991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二年級學生Linus Torvalds利用Unix的核心改寫成適用於一般計算機的x86系統,並放在網絡上供大家下載,1994年推出完整的核心Version1.0,Linux逐漸成為功能完善、穩定的作業系統,並被廣泛使用。
然而從Linux誕生之日,除了在伺服器端得到廣泛的應用,桌面Linux卻叫好不叫座。
據市場研究公司NetMarketShare的報告稱,在所有聯網的PC電腦中,只有1.84%的PC運行的是Linux作業系統,而Linux作業系統的一個變種Chrome OS,也只占有0.29%的份額。據推算,全球真實的Linux用戶大概在3000萬左右,如果中國一次性增加幾千萬用戶,可能對Linux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看到,桌面作業系統中Microsoft Windows市場份額約為83.3%,蘋果公司的MACOS份額約為11.2%,而Linux只有約1.55%。
但在移動領域,Linux卻成了主力,2008年基於Linux開發的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在2016年第三季度市場份額達到約87.5%,蘋果公司的iOS約占12.1%,其他作業系統為0.3%。
為何在台式計算機處於絕對弱勢的Linux,卻在移動端占據了絕對優勢,因素很多,可能是移動端輕量化更適合Linux,也可能是眾多手機廠商與google的聯合,發揮了Linux開源的優勢,使得Android在移動端發揚光大。
那麼,Linux在移動端的成功能否重返台式機桌面系統呢?
任何事情的成敗都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當時間即將走到2020年,在桌面端生不逢時的Linux,很有可能迎來新一輪爆發。這是使用場景的變化、科技環境的改變以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輕量化。
首先,台式機的使用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有線固話網時代,用戶的所有應用都依賴於台式計算機,桌面作業系統需要支撐所有應用,而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台式機的應用機會減少,有些甚至成了擺設,用戶將很多應用轉移到了移動端。
2.雲化。
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帶寬已經不是問題,很多應用已經以雲服務的方式解決,本地計算機也就不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除了必要的應用軟體,越來越多的應用可以轉移到雲端,此時桌面作業系統需要支撐的應用軟體就變得少了許多。
3.其他因素。
近幾年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科技生態環境隨著資本的流動也在發生改變,一些有利於共享開源的因素正在不斷增強,對原有體系架構的不滿,也隨著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在升級,這些因素有可能成為促成桌面開源作業系統再次爆發的導火索。
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我們看到微軟在行動,國內廠商也在行動。
就在幾天前,據外媒報道,全球最大的軟體開源社區GitHub正在考慮在中國設立分公司。GitHub於2008年4月10日正式上線,是一個面向開源及私有軟體項目的託管平台,2018年6月,微軟以75億美元收購GitHub。在GitHub,用戶可以十分輕易地找到海量的開原始碼,同時可以分享自己的代碼。
GitHub在國內IT生態開始加速重構的時候考慮進入中國,顯然對於國內軟體企業是個好消息,畢竟此前有一些公司因為一些原因被拒絕訪問該網站。
近日微軟又宣布Microsoft Teams已在Linux上公開預覽,並可下載使用,該本地軟體包有.deb和.rpm兩種格式以供選擇。Microsoft Teams客戶端是微軟引入Linux的首款Office 365應用程式,它是一款集成的辦公軟體,提供即時聊天、視頻會議、文件共享等功能,使團隊能夠輕鬆協作。
微軟的Microsoft Teams來得正是時候,要知道華為一般的國內用戶應用頻率最高的就是office,特別是政府機構和個人,這樣一來,國內的新IT生態就更完整了。雖然此前活躍在國內的還有WPS,這一與office競爭的文檔處理軟體也發布了linux版本,但畢竟多一個選擇對消費者有好處,以linux為基礎的國內軟體生態將會更快形成並普及。微軟此時來中國推動開源模式,一個外部,一個內部,形成兩股合力,上規模的Linux桌面應用生態很有可能會在中國爆髮式發展。
國內的家電、汽車等行業走過的就是從一開始的外來生態為主,到後來的以國內生態為主的一條路,國內的IT生態也將走過這一條路,形成以國內軟硬體產品為基礎的新生態。
微軟在開源軟體領域的兩個大動作對於加速國內IT生態重構是很大的利好,將加速國內IT生態重構進程。Linux桌面端重現在手機端的輝煌變得極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