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排名前五的基礎通訊類中國企業,除了華為還有中興。在制裁華為前,美國首先對中興動手,中興服軟了,交罰款、接受監督,平息了事端。
有了這一次成功經驗以後,美國開始制裁華為,實際上美國早就將華為列入被制裁名單的前列。沒想到華為對美國很強硬,直接對美國說不。這是一家主要市場在國外的企業,見過世面,懂得國際規則。
雖然華為不是第一家對美國說不的中國企業,但和之前的福耀玻璃不同,華為所處的信息通訊領域對美國來說更為重要。在這個領域打擊領軍企業,可以有效地阻止中國的信息化進程。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是近幾年國內大的產業發展方向。想要實現整體產業升級,信息化必須走在前面,領先於世界。
相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更可能對美國造成衝擊。美國的立國之本就是科技,而華為的科技已經達到美國在相關領域的先進水平,正在由一個技術接收企業轉向為一個技術輸出企業。
那些對華為斷供的企業都是美國頂級企業,說明華為的業務已經威脅到了這些企業和它們的上下游企業,華為的技術已經能與之匹敵。從國際標準到5G技術的圍堵,從晶片到作業系統的斷供,Intel、微軟、高通、谷歌這些美國頂級科技企業都參與其中。但華為並沒有屈服,果斷地拿出了備胎,經過一年的補漏洞,重新建立生態系統,華為竟然在美國全力打壓下生存了下來。
其實在信息領域,中國還有聯想這樣的企業。但聯想以加工、貿易為主,處於美國晶片、作業系統的下游,對美國在全世界的產業位置並不構成威脅。正相反,聯想的業務正好是對美國的產業補充。美國不會制裁這樣的公司。
在中國,還有BAT這樣的網際網路應用企業,規模雖然很大,但也只是對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沒有威脅到美國的相關公司,並且這些公司的業務多數在中國,即使美國想要制裁也不容易。
而華為不僅在5G領域領先於世界,其他業務也覆蓋了信息通訊領域的大部分內容,從通訊基站到手機終端,從雲計算到PC、平板,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再到人工智慧,從交換機、路由器到伺服器、存儲,從晶片到作業系統,從視頻監控到視頻會議系統,從開發套件到應用生態,從智能家居到智能網聯汽車再到無人駕駛系統,華為在其「芯、雲、管、端」戰略部署下,將觸角延伸到信息化的大部分領域。華為完全可以起到引領國內信息技術發展的作用,圍繞華為完全可以快速形成生態系統,起到加速發展國內信息技術的作用。
以先進的信息通訊技術和工業化有效融合,快速實現產業升級,這才是美國最害怕的事情。拖延信息化的發展,就能夠拖延產業升級的步伐,遏制信息化龍頭企業發展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就是美國盯著華為不放,置於死地而後快的原因。
毫無疑問,美國不會放過華為,華為也不必再抱有任何幻想。發展自主晶片,面向物聯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建設國內外生態系統,加強與國內其他企業合作,才能生存並發展起來,才能更快地回歸國際市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H9IZnEBnkjnB-0z3Jx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