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殃災,面對災害人類是時候反思和調整了

2020-04-06     行者啊

面對疫情,有人悲觀,有人樂觀,多數人處於中間,搖擺不定。

在疫情加劇的今天,悲觀者認為此次人類將遭受重創,不僅疫情本身讓人類遭受前所未有的損失,疫情引發的次生災害也成為二戰以後人類面臨的最大災害。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4月3日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認為,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猛烈程度對人類發起襲擊,讓他想起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第84步兵師一名年輕人的感受,現在就像1944年一樣,有一種早期的危險感,這種危險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的人,而是隨機的襲擊和破壞。

而有一些人很樂觀,他們認為只要天氣轉暖,此次疫情就和08年的疫情一樣,自動消失得無影無蹤。


多數人的判斷介於兩者之間,聽聽這個也有道理,聽聽那個也有道理,疫情緩解時樂觀一點,疫情加劇時悲觀一些。

​他們很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熱衷於搜集預測,並且是越準確越好的預測,恨不得精確到哪一天的哪一個小時。


然而,對於一件正在進行的事件,會隨著對立雙方力量的變化而變化,也會隨著一些突發情況的出現而轉向。變化是常態,預測只能建立在以前經驗的基礎上,而難以面對一個全新的事物。面對全新的災害,人類只能在拼盡全力後,才能將答案交給上帝。


人類的氣數未盡。


「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處於天地之間的人類,是整個自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就存在感知自身的能力,人類的氣數還沒有窮盡。雖然氣數未盡,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巨大的不安,就像基辛格在戰爭中感受到的那種本能的不安。


德不配位必有殃災。


在人類發展近百萬年的歷程中,在工業革命以後呈加速態勢,據統計,人類近200年的發展比歷史總和還要多。這種加速態勢像兩樣東西,一個是剛剛點燃的火苗,突地一下爆發了,另一個是即將熄滅的火苗,最後一下的閃爍照亮了周圍。我們更寧願相信人類的加速發展屬於前者。


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當前的人類確實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去適應和改造這個世界。然而這種能力更多地表現為肆意欺壓原來對人類構成威脅的動物,扒它們的皮做成衣服,不為禦寒只為虛榮,吃它們的肉,不為果腹,只為口腹之歡。對待環境強取豪奪,貪婪地改造山川河流為己所用。人類提前消耗了福分,「德不配位,必有殃災」,人類的靈魂跟不上快速奔跑的身體,過於自信導致膨脹而目空一切,不均衡的認知束縛不了自己的失誤。


人類對自己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認知偏差。


人類科技並沒有完全搞清楚自身以及自身如何產生的機理,就像一個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如何出生,也沒有充分認識自己一樣,人類文明很可能就處於這個階段。


工業革命的後期就是科技革命,近幾十年科技的飛速發展令人類自己產生了幻覺,似乎離無所不能已經不遠了,過於自信導致將發展定為第一目標,殊不知在人類還很弱小的階段,面臨的依然是生存問題,而不是發展問題。在這個階段面臨突發災害,首要想到的是保生存,而不是保發展。孰輕孰重很清楚,就不會發生信息扭曲的現象。


反思並及時調整,拼盡全力才能有所改觀。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反思並不是第一位的,而沒有反思就沒有調整,將力量調整到最有利的部位,拼盡全力才能改變事物的走向。


人類過於自信。


農業社會以後,人類就沒有受到過自然界的絕對威脅,而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在提高人類生產力的同時,也讓人類沉浸於自己營造的氣氛中沾沾自喜,盲目自信。


人類過於自私。


可以說在自然界人類沒有一個朋友,除了家養的狗。


人類過於相信競爭。


人類過於相信競爭能夠促進發展,而沒有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有副作用,競爭促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快速形成了圈子,全球化不過是一個更大的圈子。競爭使得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在貧富差距的木桶效應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人類欠缺均衡的整體認知。


人類依據現有的認知去選擇文化,而文化支撐著人類本身。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明已經擺在那裡,裡面有謙虛、低調、大度、周全、取捨、適度、仁慈、同情、忍耐、克制,很遺憾,現有的主流文化里沒有這些要素。吃一塹長一智,才能選擇更適合當前發展階段的文化。


對於此次疫情,樂觀也罷,悲觀也罷,在群體是機率,在個體就是災難。時代的塵埃落在個體頭上就是一塊巨石,生存不僅是整個人類的問題,依然是每個人的首要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MeLUHEBiuFnsJQV42NK.html